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2022-03-13 12:2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剪纸德育传统

吴 颖

(珠海市金湾区平沙实验小学,广东 珠海 519055)

0 前言

传统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底蕴及人文精神,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塑造小学生的良好品格,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增强文化审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观察、感知、探究等方式融入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体验、规范语言行为。

1 德育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在数千年间,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是因为文化于生活的交融,且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人文精神有着较大的联系,促使文化世代相传,让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基于新时代背景,传统文化要与现代文明融合,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创新其发扬方式。教育工作作为国家建设的根本,要重视文化建设、传统文化渗透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进一步提升当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与德育教学交织在一起,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背景。在德育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包括:

1.1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改中指出,要立足于学生成长需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具备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且德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规范行为、建立道德标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健康习惯,关系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德育教学中,教师深入了解当前学生的成长需求、教育重点、文化基础,并依托学生的差异化表现策划个性化教学方案,同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以信息技术为媒介渗透传统文化,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让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拓展教育路径[1]。

1.2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基础教育工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但也让学生处于信息的漩涡中,小学生的分辨能力不足、思维能力不足,学生在接受大量信息后由于无法分辨信息的准确性,会导致学生变得浮躁。对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中要注重方式方法和教育角度,以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品质,促使其学会分辨真伪、分辨善恶,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欣赏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1.3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精神财富,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要注重其文化素质的培养,在小学教育工作中要强调爱国教育的渗透,教师以传统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渗透红色文化,将保家卫国思想融入教育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以文化渗透角度,开展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促使学生团结互助,激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国家认同感,使其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2]。

1.4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是需要传承和发扬,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以传统文化内容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从小学教育开始渗透传统文化,以文化的角度引发学生对兴趣和好奇心,使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传统美德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拓宽教育路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注重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促使学生主动接触传统文化、感悟传统美德,让学生在德育课程中学习诚实守信、坚强勇敢、乐于助人、修己慎独、勤劳节俭、自强不息、谦虚礼貌等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2 小学德育教育要点

2.1 以生为本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教育工作更应关注到学生主体,无论是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还是传统文化的渗透,都应做到以生为本,关注到学生的成长需求、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道德品质,在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教学中将各项教育工作落实到位,培养当代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在以生为本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要注重教育的创新性,不能采用单一的讲授教学方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要以新思维、新观念、新技术完善教学体系,以融合的教育思想落实德育教育工作[4]。

2.2 德育为先

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品质、遵纪守法、民族自尊心的青少年,因此传统文化在德育教学中的渗透要以德育为先,明确教育目标,在目标导向下制定教学计划,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课程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以乐观向上的心态融入校园生活中,学会调节情绪、学会团结合作、学会努力进取。

2.3 以身作则

小学酷爱模仿,容易受到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带头示范作用,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校园氛围,将学生导入到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树立良好班风。另外,要在教育的层面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在生活学习中规范自身行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使其塑造良好品格,全面发展小学生的德育素养,促使学生主动的改变自身不良行为习惯、不良语言习惯、不良学习习惯[5]。

3 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3.1 传统节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被赋予了不同的传承意义,在德育教学中,教师以传统节日为接入点,既要让学生了解不同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也要让学生感悟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促使学生融入传统节日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氛围,传承中华文化精神[6]。

例如以春节为此次德育的主题,在春节的文化探究、习俗分享中感受“家”文化。首先教师以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分享对春节的认识,如一些学生认为春节是收压岁钱的节日、春节是吃饺子的节日、春节回爷爷奶奶家的节日等,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活力,并将学生引入春节这个文化主题教育课堂中,在学生分享期间,教师要认真倾听,并给予学生回应,以此把握学情,并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深入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其次,在学生自由分享后,教师以一段微课视频将学生带入到春节的氛围中,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来传递传统节日文化,在教师播放微课视频后,向学生总结,春节是中国的农历新年,春节的起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传统节日承载着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且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春节习俗有所不同,庆祝节日的形式丰富多彩。最后,教师将春节的礼仪文化融入生活中,促使学生感悟尊敬长辈的家庭美德,以及养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赤诚之心。在几千年的变化中,春节得以传承至今,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民族信仰,教师借此机会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传统文化渗透中不仅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更让学生意识到传统节日中凝聚了民族精神。

3.2 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这十大中华传统美德中包含了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爱国立德等多方面内容。在小学德育中,教师以渗透传统美德的方式培育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时代青少年[7]。

其一,个人品德。小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德育的开展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极深,因此教师以渗透传统美德的方式促使学生树立道德标准,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严于律己、诚实守信。以诚实守信为例,“言必行,行必果”出自《论语·子路》,指的是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教师以生活化教学的角度,使学生明白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诚实守信,真诚待人。

其二,家庭美德。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无论是仁爱孝悌还是谦和好礼都体现了家庭美德。例如孝悌之德蕴含了浓烈的亲情,以家庭关系的和睦延伸至家庭美德,促使学生具备“爱人”的能力,不仅要爱家人,更要关爱同学、敬爱师长。另外在“谦和好礼”中,向学生分享为什么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何在、“仪”何在,同时将《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内化于心。

其三,社会公德。在小学教育阶段,社会公德的渗透主要以人际关系处理为主,促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能在与人交流中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倾听、学会保持本心,并且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感悟中华美德,内化中华美德,在生活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其四,爱国立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中华美德的渗透中将爱国家、爱民族的精神植根于学生的心中,体现家国情怀。例如教师通过分享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共鸣与共情。

3.3 传统文化

在德育教学中,要以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挖掘文化内涵、德育内涵。教师在教研工作中分析传统教学中的优势,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理念相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育资源,发挥德育教学作用以及育人价值。同时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中要不断探索跨学科文化渗透的路径,拓宽学生视野,以拓展和延伸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思考[8]。

例如融合语文教学,深入解读《精卫填海》中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品质。教师以任务驱动教学的方式开展本节课德育教学。首先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任务小组,明确本次任务主题,如各小组以不同形式分享《精卫填海》这则神话故事。其次学生结合本次的主题内容策划如何分享,如小组成员合理分工,一人负责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一人策划如何创新展现方式等;最后,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提升课堂的自由度,使学生能够自由交流,如学生通过搜索《精卫填海》这则故事,设计课本剧,以课本剧的形式展现精卫填海中的精神品质,或是以PPT的形式向学生分享《精卫填海》的文化背景、故事梗概,以及体现的精神品质等。基于上述,教师以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拓展了德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并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中体会执着、矢志不渝、顽强执着的精卫鸟形象,同时在本次课程学习中掌握精卫鸟这一形象代表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以及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而后教师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山海经》的分享中,以此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在文化的传承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4 传统艺术

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组成部分,艺术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对此在德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在传统艺术中品味文化。例如教师开展手工活动课,带领学生走入剪纸艺术。小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渗透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譬如带领学生鉴赏优秀的剪纸作品以及生活中的剪纸,从不同的角度将学生引入到剪纸艺术中,促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如向学生介绍剪纸又被称为刻纸,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艺术之一,剪纸艺术在民间广为流传,历史悠久,剪纸在艺术表达上是以一种镂空艺术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冲突[9]。

或是联动上述分析的传统节日回想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张贴的镂空福字、年年有余剪纸等,以教学联动的方式将传统艺术与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或是向学生展示经典的剪纸作品,在欣赏不同剪纸作品后,向学生渗透纸背后蕴含的寓意,以此联动中华美德。为了增加教学的氛围感,让学生体验传统艺术,教师要让学生尝试剪纸,按照预示着吉祥的纹样完成剪纸等,在传统艺术的体验中内化传统文化内涵,进而深化德育教育价值。

另外,教师组织分享活动,调整座椅位置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改变传统的上课状态,使学生放松心情,融入分享活动中,例如分享者将自己的剪纸作品放在教室中间的桌子上,并站在剪纸作品旁向伙伴们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每一个纹样的寓意,有效转化所学习的德育内涵与传统文化知识,初步形成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思维意识。

4 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是双重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又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基于此,教师要以现代化教育的眼光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在德育课程中有所收获,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剪纸德育传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剪纸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