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思考

2022-03-13 12:26马冠朝刘彦强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立德应用型育人

马冠朝,刘彦强

(银川能源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部,宁夏 银川 750105)

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是指新建本科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实践性”人才为目标的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抓住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牢牢把握教育根本问题,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既是育人理念也是育才实践,是大思政格局下高校“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与实践的重要抓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既要立足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又要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鲜明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体系要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加强课程思政内容有效供给,推进全员、全课程育人体系建设。

1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和鲜明特征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国之大者”,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将专业知识和能力应用于社会实践,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专业人才。其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专业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用型、实践性是人才培养的鲜明特征。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抓住人才培养之“德”的底色,必须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抓住人才培养“才”的特征。所谓“德”就是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具备优良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所谓“才”即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所造就的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如何抓住人才培养“德”的本质属性?如何体现人才培养“才”的鲜明特征?课程思政就是非常有效的抓手。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加快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建立健全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课程思政体系。

2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必然性

2.1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教育根本问题的必然要求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立场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红色江山靠谁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后继有人?就是要靠灌注着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政治上坚定、信仰上纯洁、理论上清醒、思想上向党的代代有为青年去坚守、去继承。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高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培根铸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加快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探索建设课程思政体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2.2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因此,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标准。应用型本科高校育才育人的根本方向就是立德树人,育人育才的中心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要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各方面围绕立德树人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安排。要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调育人的机制安排,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和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要调动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大思政”观,以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为己任,实施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增强课程的专业性、思想性、价值性。要挖掘所有课程承载的“立德”的育人价值,“树人”的育才要求,切实发挥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本位作用。

2.3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内在要求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是高等学校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意见要求“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3]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推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4]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树立“大思政”格局,研究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地位、功能、目标、建设方法,研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分工协同、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主题,以课程为抓手,以教师为关键,构建全员、全课程、全过程育人体系。

3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把握的几点思考

3.1 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4]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围绕应用型、实践性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而不是因为搞课程思政建设就可以淡化这个目标,甚至脱离这个目标。相反,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新开一门课程或者一类课程,不是代替思政课而自行其是开展思政育人。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实践,要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育人理念与育才实践。要树立全课程、全员育人理念,教书就要育人。要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切实依托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开展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在尊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律,适应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优化和重构专业课程、通识课程育才和育人课程体系,统筹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要素,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扭转应用人才培养市场化、功利化的倾向,培育专业成熟、理论扎实、人格健康、德行优良、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3.2 充分认识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普遍性和特色性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就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明确指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是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价值宗旨,“五爱”即“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是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主线,“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是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供给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着力点。这个指导性意见高屋建瓴,全面准确,是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以“纲要”的指导性意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顶层设计,科学谋划适合人才培养规律与特点、专业发展与课程内涵建设的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体系。首先,要充分调研人才培养在专业发展、课程内涵建设的内部需求与就业市场开发和培育的外部需求,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供给。其次,要搭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调育人的体制机制,借助思政课程的理论供给确定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主题、育人思政资源和元素。再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既要把握住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又要充分考量专业发展、课程内涵建设的实际需求。最后,要以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为契机,着力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和课程改革创新,以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作为课程内涵建设的手段。

3.3 充分认识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师资培养和贮存的人力资源“顽疾”,师资队伍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这种师资状况与全课程落实立德树人中心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甚至会影响到课程思政的育人实践成效。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战略,要着力解决的是教师育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使命感,实现课程承载思政育人资源和元素,发挥育人功能这个问题。这其中,师资就是课程思政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借助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师资人力资源建设。首先,借助课程思政建设,树立教师教书育人的理念,指引教师既做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又要做育人铸魂的人师。其次,借助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加强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师基本价值遵循。加强对授业与育人关系的辩证理解,爱岗敬业与育天下英才的辩证认识。再次,实施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工程。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学习培训平台,提高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最后,借助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创新意识,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引导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3.4 充分认识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过程性和环节性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高校全部专业课程和通识性课程都要承载育人素材和元素通过课堂教学实施思政育人。因此,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注重课程建设的过程性和课堂教学的环节性。课程思政建设的抓手是课程,不论是专业课程还是通识性课程,阵地是课堂,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实训实践教学。所谓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过程性就是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所谓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环节性,就是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手,将育人理念内化在方案中,以课程大纲为抓手,落实课程育人目标。即将“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4]

应用型本科高校重视专业发展和课程内涵建设,课程思政建设与其内涵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高度契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训培养,这与思政教育价值渗透和情感体验在实践层面上高度一致。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注重专业素质与思政元素的统一,专业育才与思政育人的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实践探索与创新精神的统一,体现课程育人的过程性。课堂教学建设要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性、代入感、浸润感,把握课程思政的环节性和完整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一项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体多方协调、配合完成的系统性工程。高校与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其建设的重要性,在推进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创新,这样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有德有为的人才。

猜你喜欢
立德应用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