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线上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

2022-03-13 12:26卞学字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垃圾案例思政

孙 婷,卞学字

(1.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人类资源环境问题》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帮助同学们了解我们当前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现状,是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必修课的基础。线上案例库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1],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阶段我们国家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精讲知识点相结合,实现复合式人才的培养目标。

1 《人类资源环境问题》实施线上案例教学的意义

1.1 线上案例库有助于将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

课程思政是每门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2],在《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现状为基础,设置案例教学能够更好地将课程思政引入课堂[3-4],对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的一体式培养和发展。与课程主旨有机融合,筛选代表性案例,建立人类资源环境问题的线上课程思政案例库,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等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双管齐下,线上讨论与课堂互动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对问题举一反三,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理解。通过案例的深入学习,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厘清世界和中国企业的发展脉络和未来发展趋势,并进行国际比较,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从而真正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1.2 线上案例教学采用新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介,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将把课堂教育教学带入一场高科技的变革中,使得教与学发生的场所、方式以及组织方式等进行新的结构重构[5-7]。《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线上案例库的建设,是适应现代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线上案例库的建设能够借助互联网资源,如视频、图片等资源,更好地阐述课堂精讲知识点[8-9];尤其是《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与人类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如涉及城市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城市生态系统退化,以及我们经常提及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等,采用视频影像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我们所讲的资源环境问题中,形成同理心。同时,在大数据时代,凭借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借助外界媒体获得知识的自学能力,是现阶段培养学生现代化综合素质与能力必不可少的手段[10]。

1.3 案例教学可以加强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首先,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学习模式,尤其是线上案例教学改革,通过线上案例素材的准备与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够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11-12],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而是需要先对线上案例进行学习,在线下翻转课堂中与同学们就案例进行讨论、与老师进行探讨,加强师生互动、学生互评等活动,通过不断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达到教学目的。因为案例是鲜活的实例,对学生的吸引力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更高。同时通过与老师、同学交流对案例的分析理解,同学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尤其在考虑问题时,哪些方面还存在欠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改进,这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自身能力提升的过程。如果案例教学是采用团队教学的方式,还能提升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表达、沟通和协调的能力[13]。同时通过现实案例的教学,能够拉近课堂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避免所学与所需脱钩、产生教育资源的错配和浪费。同时,《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的线上教学案例库还是我国的现实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缩影,这种教学改革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政府政策、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真正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

2 当前线上案例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案例教学过程与课程思政联系不够紧密

《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思政建设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手抓。但是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元素筛选凝练还不够,多数还是按照之前的授课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理论教学在采用知识精讲和案例教学时,拟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联系还不够紧密[14]。忽视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的熏陶和宣传,错失了很多增加课程教育性的节点和环节。例如,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增加师生互动讨论、小组情景模拟中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与保护措施,让学生从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实践认同等不同层次,理解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深刻认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

2.2 案例知识点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知识结构

当前《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会利用较多的案例对相关知识点加以解释说明,但是现阶段的案例更多地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一个案例可能只能服务于一个知识点,多而杂的案例不但没有起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得案例教学趋向课堂教学的一般形式。学生没有因为案例的加入更喜欢课堂学习,而是因为案例的加入分散了精力,没有了专业知识的连贯性和结构性,甚至于一些案例的引入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招致学生的反感,完全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因此,当前阶段,迫切需要根据课堂的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凝练,真正挑选出能够诠释课堂知识点、具有综合性特征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精加工,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堂教学的需要。

3 《人类资源环境问题》线上案例库建设实例

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对书本知识结构的梳理,我们节选下述几个案例来说明《人类资源环境问题》线上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情况。

3.1 《零水日》与水资源危机

淡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是《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讲解的第一个资源危机和第一个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不管是同学们还是普通大众都还没有认识到我们现阶段的水危机有多严峻。环保题材的纪录片《零水日》直面整个世界当下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危机,扛起了对公众揭示、警醒与指引的责任。所谓“零水日”,顾名思义,就是水资源枯竭、水龙头里再也流不出水的那天。这听起来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就在2018年4月21日,南非开普敦最大的水库瓦特斯克鲁夫大坝在供水多年之后,因为长期的干旱缺水竟然枯竭,开普敦全城迎来了长达90天的“零水日”。而影片中还提到,在开普敦郊区的贫民窟几乎每天都是零水日。看到现实中真的存在无水可用的城市、城镇和人们,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践行我们经常所见的“节约用水”,而不应该仅当它是一句口号。影片中还反映了因为人口的快速膨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对淡水资源大规模的消耗,使得淡水资源危机越来越严峻。

“水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对话方式,到了我们该倾听的时候了”。《零水日》用大量的事实和视频资源向我们展示了水资源短缺的事实,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水资源的短缺事实,同时这一案例能够将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式进行系统的展示,是一个综合性的高质量案例。而且能够激发同学们的节水意识,真正在平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做到节约用水。人人践行节约用水正是我们减缓水危机最简单也最重要的一环。

3.2 《大大的小农场》与生态系统平衡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与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紧密相连,他们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近几个世纪的工业化进程,人们干预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森林砍伐、湿地开发、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全球生态系统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大的小农场》以一对夫妻对一块工业废弃的土地进行改造,想要建设一座属于自己的农场开篇,在对废弃土地进行改造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土地生态系统退化中的土壤退化,土层板结变硬、有机质近乎没有的状态;在对土壤进行改造之后,影片主人公种植果树、庄稼,引入各种动物,开始具有了农场的雏形。但是紧随而来的是非成熟型的生态系统、因为没有天敌而引起的病虫害、泛滥的蜗牛、野狼等,这说明了物种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7年后,小小的农场终于呈现出了主人公们心中曾期许的模样。肥沃的土地滋养着枝叶繁茂的果树,牛羊成群的田野包围着清澈的湖水,鱼儿和鸭子们在湖水中各享其乐,白鹤、飞鸟、野兔甚至浣熊和狼都经常光顾这美丽的田园,共生共存。自然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当人类选择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听从自然的规律,我们便选择了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

选择这个案例,可以将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系统退化中的淡水生态系统退化、农业生态系统退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等内容整体性的进行涵盖,能够让同学们切实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平衡,这不是一个遥远的名词,是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了解生态系统被破坏后将产生的严重后果,能够有助于同学们将生态系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丰富所学知识,并能够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3.3 《垃圾围城》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结合到生产、消费和废物管理等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活动总称。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在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的背景下,循环经济成为我们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在课堂上讲到循环经济时,尤其是讲到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方面的正确顺序时,同学们往往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而《垃圾围城》这部纪录片能够让同学们明白为什么减量化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接着应该是再利用,最后是再循环。《垃圾围城》记录了北京周边四百多座垃圾填埋点的场景,我们每天都在丢垃圾,每天都能见到垃圾桶,但是这绝对没有见到垃圾填埋场来的震撼。影片中,一座座堆积如山的垃圾场异常的繁忙。一辆辆满载生活垃圾的车辆卸下垃圾就匆匆而去,这些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填满了周边四五百个池塘、沟壑,形成了一座座垃圾场,其情景与其包围中光鲜亮丽的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垃圾污染水源、污染空气、破坏环境,对每个人的生活都会产生影响。影片中的一句点评直击心灵:“我们扔出去的垃圾最后又换一种面孔回到我们的身边。”

《垃圾围城》给观众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人类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实在太多了,已经远超大自然的承受能力,持续下去必然会反作用于人类自身。所以减量化是我们现阶段实施循环经济的首要工作。其次,在影片中还反映出的一个严重问题是,我们现阶段的垃圾分类做得还远远不够,垃圾分类能够避免相当部分的可用废弃物被直接当作垃圾扔弃,分类可以使这部分废弃物得到再利用,最后的阶段才是构建再循环的过程。这也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我们国家为什么迫切需要进行“垃圾分类”,进而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垃圾分类。在此案例学习过程中,垃圾围城的视觉冲击可以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我们现阶段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严重程度,可能会连带产生水体和大气污染,最重要的其产生的土壤污染,不但治理难度很大,而且会通过农作物、蔬菜、水果的种植反作用于人类自身。同学们能够借此理解环境污染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学习和分析,能够帮助同学们将《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能够真正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这些也都可以作为很好的课程思政资源,与生态文明思想相联系,加深同学们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认识。

猜你喜欢
垃圾案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垃圾去哪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思政课“需求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倒垃圾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