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教育中汉字教学策略探究

2022-03-13 12:26张雅娟周钰杰周正靖王然然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书写汉字情境

张雅娟,周钰杰,周正靖,周 瑾,王然然

(烟台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5)

0 引言

在我们的汉语中,汉字一直被看作语言的记录符号,但其实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和文化的承载体,它深深体现着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取得了历史性发展和进步。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弘扬。但目前国内的中小学汉字教学中仍存在重形体轻文化的问题。在中小学生汉字相关的教学中渗透文化传承教育,可以使学生通过感知汉字文化进一步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本研究即立足于基础教育中的汉字教学,设计符合文化传承创新需求的汉字教学策略,将汉字文化所蕴含的民族思想精神融入汉字学习以及语言应用当中,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汉字文化意识的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1 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定范围内的调研,我们发现在目前中小学汉字教学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师与学校层面

1.1.1 不够重视汉字教学

目前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很多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未给予汉字教学以充分的重视,多限于让学生识记背诵生字的音、形、义,对汉字本体字意以及扩展性的内容未能进行深透讲解。忽视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汉字兴趣、未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教学氛围略显枯燥乏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1.1.2 汉字教学模式缺乏新颖性

汉字所蕴含的音、形、义的理据非常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汉字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识字教学主要分为看图识字和结合课文识字。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依靠识字教材为主,把生字总结在一起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缺乏新颖性和创新性,学生学习汉字兴趣较低。

1.1.3 汉字书写训练基本被取消或者形同虚设

许多学校和教师,并未真正重视学生的汉字书写的工整性、正确性及完整性,更遑论汉字书写的艺术性。课程所设置的汉字书写训练课并未被充分利用,学生书写产生普遍书写潦草的现象。另一方面,为写字而写字的机械练习,忽视了汉字形体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美感,无法使学习者在书写的同时体验汉字的艺术美感。

1.2 学生层面

学生的识字行为依赖心理较重,缺乏自主识字的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汉字书写笔画不规范

对于一些笔画易于出错的汉字或笔顺写法较为不常见的汉字,书写笔画规范度较低。小学生往往只关注写的“外观”,却忽视了汉字本体书写笔画也需要保持正确。

1.2.2 汉字书写错误较多

难以区分一些相似度较高的“形声字”“形音字”“形近字”,在考试或小测中出错率较高。而这些错误往往会反复出现,也是其学习过程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形成的顽疾。

1.2.3 片面理解汉字本体

对于汉字本意的理解不够充分,老师上课讲授多只限于片面的“形音义”,拓展性知识内容较少,导致学生并未真正理解汉字本体的内涵。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很多生字“似曾相识”却“不辨其谁”,认知错误、使用错误等频出。

1.2.4 汉字识记需求并未满足

在涉及一些文字拓展知识方面,并未进一步深入理解。如在讲述“机器”中的“机”时,仅从笔画读音上讲解,并不能将汉字讲解的效果发挥到最大。根据“机”这个汉字的甲骨文可知,该字本义指的是“树木名,其外形与榆树接近,可作为稻田的肥料”。类似的汉字拓展内容需要加强。

2 创新汉字教学的设计思路

学校教育情境下汉字识记教育应充分结合形、音、义特点,利用多样化的汉字教学方法、科学技术手段及学科资源,营造识记应用特定情景氛围,为汉字与文化教学铺桥架路。

2.1 汉字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遵循汉字认知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自觉自愿中轻松并且牢固掌握所学汉字及其相关文化知识。

2.1.1 溯源识记法

由于现在的汉字形体在历史上经过了几次大的演变,目前通用的楷书字体大多已经较难看出汉字形体与意义之间的联系,难以“见形而知义”,但如果能从字源上进行梳理,找出汉字形体与意义甚至语音之间的关系,则能够较好地帮助学习者快速理解并熟记该字的形音义。如:“我”需要通过甲骨文进行解说:

本义为一种武器有长柄和三齿的锋刃。汉字甲骨文可形象展示出本体所表示的含义,通过追溯汉字的来源,使学生更好理解“古为今用”的汉字。同时,在汉字教学中有机融入古代生活方式教育元素,在提高识字效率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理解和传承。

2.1.2 故事识记法

“汉字的产生源于场景,学习也应回归场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置具体的故事场景,充分渗透“沉浸法”教学模式,通过汉字形象化的展示,建立初步联系。如在讲解“火”字时,可以设置“在远古时代,天地一片混沌,人们生存环境十分艰苦,过着饮毛茹血与黑暗寒冷的生活。但是在偶然的一次机会下,人们得到了一种神奇的‘魔法’,这种‘魔法’可以使人们感到温暖、食物变熟、黑暗的环境也可以变亮。那么现在,可以猜到这是一种什么神奇的‘魔法’吗?”。

2.1.3 比类识记法

通过汉字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学会一系列汉字或者同一字组的汉字的意义。汉字的形音义是一个系统化的结构,要使学生形成立体化的思维记忆方式,可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发散途径。根据汉字字义引申由具体到抽象、一般到个别、普遍到特殊的特点,从一个字进而发散出多个有关的义项。如“推”表示用手推、推开,我们可以通过“隹”的字源:“短尾鸟,喜欢向外飞”,可知“推”即取其“向外”之义。引申义①使事情进展:推行;②推求推测;③赞美赞许:推崇。各项意义之间构成多层级、多维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字义的理解更加彻底深入。

2.2 多种教学资源的合力支撑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汉字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并且趋向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发展。比较传统的教学资源有汉字字卡、汉字临摹字帖、汉字学习视频等。比较新颖的教学资源则大多结合网络、计算机、新媒体等。随着大数据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汉字课程智能游戏化教学必然会成为汉字教学高效化的一种新思路。以汉字智能游戏化教学为代表的新颖汉字教学资源大多具有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增强学习动机,培养高阶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显著优点。

其次,恰当地使用微课,也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短时记忆。动画微课是“声音与形式”的结合体,对组织课堂教学,营造有利于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创新思维能力,教学者可以带领学生动手打造一些生动的教具,以汉字为本体结合其他学科知识的多样化的教具,可以使学生在加深汉字理解识记的同时学会融会贯通,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汉字字形演变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物理现象的莫尔条纹,结合不同汉字形体的变化规律,制造出动感的字形演变效果图,这样使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动手活动中自然识记所学汉字形体变化规律,并且同时也拓展了自然界的光学现象知识,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 汉字文化教学视角的可行性建议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构建了素养型的语文课程目标。强调指出了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其中,“文化自信”即是核心素养之一,指出要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1]。这些对于培养新时代接班人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课程育人”的关键手段之一。

汉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汉字教学与整个教学系统息息相关,因此,特别是针对低年龄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汉字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其次,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汉字的字形都不是随意而为之的,探究其来源皆可发现其背后的深意[2]。因此学好汉字不仅包括掌握汉字的形音义联系,更要体会汉字形音义背后所展现的古人智慧。将汉字字源讲述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字形、掌握字义,更有利于学习者潜移默化地了解传统造字规则中所隐含的中华文化。

汉字教学不管是在学科学习还是文化熏陶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仅将会读、会写设置为汉字教学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

(1)深刻认识汉字教学是文化教学的手段之一,而非限于简单的汉字识记目的。陈寅恪先生曾说:“凡解释一字就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教学者必须深刻认识到: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它更是一种认知中介,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将汉字字源讲述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习者潜移默化地了解汉字中所隐含的中华文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汉字教学的“应有之义”[3]。

汉字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学生识记几个汉字,虽然说汉字是我们进行阅读的重要工具,但是,阅读的终极目标也是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思考。汉字所蕴含的先民认知世界、记录生活的丰富经验,无疑也是启发我们的智慧的重要源泉。以甲骨文来说,甲骨文古朴而生动的表意方式,既契合了原始先民的思维方式,又记载了原始社会生活面貌[4]。甲骨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其创造和演变的过程均反映了古人独特思维方式。透过汉字甲骨文构形,我们可以揣摩先民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5]。重视汉字理据性教学,汉字就不会失去灵魂和生命。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不可只强调汉字的实用性、应试性,而忽略其文化性。

(2)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汉字文化学习兴趣。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其认知能力尚在不断发展和提升过程中,一味地强调记忆,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损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引导学生进行事理规律的探究,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将甲骨文字形融入汉字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字理识字的能力。字理,即汉字的构形理据。“通过字理识字,教师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并提升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促进小学生记忆力和学习兴趣的有效提升。”[6]例如“取”甲骨文字形左半部分像“手”形,右半部分像“耳”形,即以手取耳之态。古代战争,杀死敌人,会割下战俘的左耳记功。“取”的本义就是割取敌人的耳朵,有所获取。“夺取”“获取”等义都包含在捕取俘虏这一过程中,也都是“取”的常用义,后泛指“得到”“拿”等。教师可通过对甲骨文字形从部分到整体系统地进行讲解,从而既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牢牢掌握了“取”字“夺取”“获取”“得到”“拿”等现代常用义,也增强学生对传统造字法的了解和浓厚兴趣。

(3)汉字文化教学应以产出导向为引领,将汉字的文化要义与情境相结合。新课标中强调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这是与当代“OBE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的指导思想。该理论即强调以人才的发展需求为导向,进行相应的有实效的教育行为。基础教育中还有一个核心素养是要求学生面对未来社会生活,能够具有在复杂情境当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满足学生成长的这一需求,就应该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学习。学生在情境当中学习容易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和获得感,激发其学习的愿望,有利于学生用投入的状态进入学习进程当中。

汉字文化教学中特别应将汉字置入相应情境中进行识解和应用。首先是将汉字字源放入具体情境中进行识解。比如,与“木”相关的词语,即可以引入相应情境,以“人”倚靠在“木”旁边之情境释解其“休息”之义。另一方面,将学习的汉字应用于真实情境中也是重要的一环。比如,学生在向上爬山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汉字的字源联想到脚趾头朝上就是“陟”,下山的时候可以说脚趾头朝下就是“降”。这样在真实的情境中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汉字形体及意义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结语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体现着先民认知世界的丰富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青少年中传播和继承传统优秀文化,也是语文教育者的重大使命。在基础教育阶段,应结合汉字认知规律和学习者的学习规律,采用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方法和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汉字学习的同时深刻体悟汉字所蕴含的丰厚的民族文化,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传承文化的历史自觉,做新时代的优秀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书写汉字情境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