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策略研究

2022-03-13 12:26郑建萍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红色校园

王 丹,郑建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据《CNNIC:2022年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未成年网民已达1.8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94.9%,学龄前就接触互联网的比例达33.7%。在城镇与农村的青少年群体中,互联网的普及率分别为95.0%和94.7%,移动智能终端是主要上网设备。未成年遭遇网络安全事件比例达27.2%,遭遇不良信息的比例为34.5%。①不难看出,受众网民中大部分是青少年,在当今复杂的网络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青少年受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或者尚未确立,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必然会造成人生价值观的迷航。学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应当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少年是未来、是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迫切需要通过创新传播途径,最大限度地在公共空间发挥正能量效应和聚合示范效应,发扬红色传统、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搭建红色文化、地域文化网络微传播平台,将红色基因的内涵外化在多样化网络传播中,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认同度。新媒体背景下,对红色文化校园传播的研究,在于如何能让新时代青年主动地、自愿地接触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在校园中、生活里、行动上形成隐形教育,贯穿于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校园、家庭、社会共同担负起培养青年塑造良好道德精神品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校园文化传播现状与困境

(1)校园文化传播趋向于融合性、大众性倾向。校园文化的传播主要包含以下途径:一是单向的、个体的传播方式,以纸媒、广播、电视等主要媒介为主,着重于讲述和推介文化典型事件,覆盖面广,信息渠道精准、权威和严肃。二是融合性、即时性、互动性的传播方式,以新媒体、数字图像、虚拟仿真成像等新兴媒介为主,强调交互性、共享性、参与性的传播方式,其传播能力和传播效率覆盖受众群体呈几何数量级递增。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带来大众普及性增强,融合性、参与性的媒介传播方式有显著改观,受到原则性、严肃性、权威性的经典红色文化内容限定,传播形式缺乏新颖性、灵动性,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对受众群体认知需求的衔接,不同程度影响人们对红色优秀文化主动、自觉接受并价值认同的渴望,尤其是不能有效覆盖到青少年受众。红色文化新媒体平台红色文化传播的受众层级应当分类明确,关注青少年群体认知需求,创新传播方式和质量,推进科技技术与校园红色文化传播有机结合,实施精准分类推送。

(2)校园文化传播形式呈现智能化、数字化。高度视觉化的时代,新兴科技产生的图像媒介加速了校园文化图像传播转向,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背景下的校园文化传播实现了主动创新突破,通过电脑、iPad、AI、流媒体、手机等终端,大数据智能信息化为更广大受众用户提供文化资讯,更好的培育大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与心理价值认同,促进有效传播和广泛传播。面对当前开放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意识特点,一方面,当代青年学生的视觉需求不断攀升,信息图像化观看需求日渐增强,文本图片的平面化阅读远不能满足;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视觉化倾向提供了更高质量和可看性的图像,阅读方式改变的同时,仍停留于以往概括笼统解读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等先进文化,传播形式过于扁平化虚拟化,不能结合求知求新学习特点,难以获得广大青年思想行为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文化观、价值观。

(3)校园文化传播集中聚焦主题性、故事性和历史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包含有丰富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等,记载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奋斗史和血泪史,蕴含着一代代共产党人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伟大理想艰苦奋斗、坚定不移、赤诚卓绝的意志情怀,它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提供了坚定强大的精神支撑。当前校园红色文化传播主要聚焦了主题性、故事性和历史性,主旨是引导青年在感怀历史中深入挖掘内涵和精神实质,依托民族精神情感健全头脑和灵魂,培育健全人格。新媒体视域下的校园文化传播,要满足信息传播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其表现形式和讲述方式就要对标广大青年获取信息方式,不仅停留于接收信息,还要自觉做信息的弘扬者和传播者,只停留于传播手段的改进,传播类型的自我创新不足,仍然存在单一性、散点化、间断性等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现代信息迅猛冲击下汲取和学习的有效性。

校园文化智能化传播的优化,要建立在把握青年群体在图像时代所呈现出主体关系和认知方式变化的基础上,按照图像规律和逻辑传播红色文化的“真、善、美”的内容和价值。只有正视新媒体视域下校园文化传播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深刻认识红色文化、地域文化等优秀文化认同危机的深层原因,才能更好地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巩固校园意识形态阵地,促进青年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2 校园媒体智能化传播路径的实践探索

2.1 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构建隐性渗透机制

(1)优化精神融通育人。新媒体校园文化传播着力之处在于对红色精神资源的挖掘和整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它们表现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强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谱系。弘扬传承红色精神应当与时俱进,从内涵、具体指向、培养价值创设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实践性最大的外显特征是必须在情境中具体行动(活动),它与方法程序密切关联,还必须运用到具体的媒介、技能等。

面对世界文化霸权挑战,红色精神被升华优化价值后更能符合时代需要,一味强化灌输的方式,会使得逆反主旋律心理丧失了对真善美的感知。红色精神体现爱国、民主、善良、勤劳的精神世界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价值,必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义,以校园为主导的人文社科教育中融入图像视觉,图文为基,互动为辅,从新媒体图像视角创建红色文化传播的新场域,构建人在校园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将红色文化转变为直观的视觉体验,引领青年大学生主动学习、自觉践行、在传承中闪光的优秀品质和价值取向。

(2)目标精准分类推送。校园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播中心,从基础教育到高校教育的受众主体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采用波动式辐射体验的有效传播更利于受众群体获取信息加强学习的效率。波动式辐射体验传播是建立在有立足点和重心,在足够辐射范围中,运用物理学与互联网叠加的高速信息传输,在不同波频节点,个体信息的交织波动在多个平行空间和时间中交错互织互相影响,宏观地影响着时空内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这些红色文化图像、视频、条漫等交互信息推送特定人群,在接收信息同时产生体验反馈,形成波动频率反复交替的辐射传播形态,创新性将知识能力与体验价值结合提升互动率和分享率,传播与体验有机结合寓教于乐。

(3)第二课堂协同推进。新媒体的图像动态化传播使得受众主体角色得以转化并强化,当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相结合时,应创新转化课内课外的衔接途径,创设教化、内化的第二课堂协同机制。例如第二课堂“中国红”专题校园行活动既包含有多媒体阅读、专题沙龙、微观实验等学习类型,也包含系列红色精神知识竞猜、连连碰珠等益智寓乐游戏,下设活动类型和游戏竞赛机制,使参与者主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参与到文化传播的实践体验中。巧用“流行文化”的创新理念,用明晰的专题性和衔接性构筑连贯的红色故事链,使“红色文化”摆脱灌输说教模式,以红色革命精神、红色革命历史、红色革命遗存、红色经典人物为主的红色文化图像传播的基本内容,通过校园文化传播中实现从价值认同向价值践行的转化,引领协同育人的校园文化力量。

2.2 跨学科知识技能的融通和迁移,创新微媒新形态

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要塑形更要凝神,通过有形的实物传递出无形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传播应立足于科学技术基础,大力推进科技力量与红色文化创新传播的融合转化,将红色文化传播与跨学科融合的智慧体验,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溯,更是信仰传承。在当代信息科技多样化体验的需求下,重视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知识的国际教育趋势,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既需要有基础学科知识和技能,也要建构整体或综合思维,形成跨学科知识技能的相互融通,建立相互交织有影响的传播链,体现价值共创的力量,推动单向度传播环境和双向互动环境。其一,通过“中华优秀文化―校园文化―红色文化”主线,学习跨不同学科知识迁移的关键概念。其二,便于学习识别跨学科的知识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丰富青年传承与弘扬红色精神价值意义。其三,通过校园文化地域红色专题或项目实践体验,将相关联或相近学科联系融合,为促进综合学科研究创造更广阔空间。

以青少年“红色之旅”APP研发为例,该APP为公益服务性质,采用模块化组型,具有一站式服务+的特点,实现青少年在多种环境中及时体验、高效参与。第一模块是“传播之旅”,线上线下红色旅游线路APP,其中线上结合VR设计红旅游览导引,线下整合信息资源提供预定门票、线路、交通等资讯,实现“快播、微播、直播引流+实景体验”等短视频栏目,整合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构筑红色力量。第二模块是“体验之旅”。红色之旅拼图插画体验,以长征精神、红色故事、红色地图、战事地形等组成模型拼图和图像轮廓,运用互动视频、条漫、趣味科普视频等视频创作,使青少年在情景游戏体验中形成逐级推进、层层浸入的智慧体验模式,有利于青少年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熏陶下“入耳、入脑、入心、入行”,使红色文化在动态、活态传承中增强感染力和实效性,实现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

2.3 联动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挖掘本土教育资源

以学校美育、自然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共建的立体化多层次教育格局,联动博物馆、易俗社、剧院、艺术协会等地域文化资源,活跃校园微媒体平台载体,拓宽大学生群体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路径,在活动体验中增强认同价值和传播意识,打造集教育性、互动性、趣味性、服务型、创新性于一体的红色校园网络平台,形成资源优势,共享于学校、社会与家庭。开设网络教育通道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世界不良文化的侵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审美意识、养成良好审美品位,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以推广宣传洛川红色文化的“洛小川”校园微媒为例,界面包含“十大纲领”“艺术观史”“红色回眸”“洛川有你”四个版块。“十大纲领”运用手绘图绘制十大纲领,图文绘本对标青年大学生审美阅读喜好,便于开展知识性学习;“艺术观史”版块突出介绍优秀的近现代爱国画家、动漫、UP主、短视频博主及其作品,体现时代性、趣味性、共享性的时空交织信息;“红色回眸”版块主要发表红色纪念事件及纪念日,以短视频和界面微动漫设计为主;“洛川有你”版块结合洛川地域文化与特产,创设“手作”“同塑”“快马驿传”“红心闪闪”等界面,分别采用共创体验、接力创作、VR视界、云助力等方式,以第一视角共享分享方式传递洛川红色文化、人文地貌、风土人情、特色产品的实景体验和参与,联动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动态化展示和宣传区域性红色品牌传播。

3 结语

校园红色文化传播的智能优化策略旨在青年大学生中形成情感纽带和理想信念,更加利于全社会层面凝聚精神力量和发展共识。拓展红色文化微媒宣传形态,共建校园传播和对外话语传播,校园红色文化传播要立足于校园背景、科技进步、个体需求、精神信仰中,发挥文化育人价值,通过有形的实物传递出无形的红色基因和民族精神,推进红色文化在动态、活态传承中的升华与创新,强化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吸引力和亲和力,承担“树精神信仰、立精神支柱、筑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

注释

① 以上相关数据出自于《CNNIC:2022年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与《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红色校园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