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文本细读方法的实践探析

2022-03-14 12:17周康芬
知识窗·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古诗词教学高中

周康芬

摘要:古诗词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古代诗人的生活经历、理想抱负、情感意蘊。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增强学生在文本学习中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水平。

关键词:高中  古诗词教学  文本细读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古诗词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当今社会与古诗词中的时代背景天差地别,学生很难体会到古诗词中的意境,也无法真正读懂古诗词。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尽量消除因时代差距而产生的隔阂,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开始古诗词教学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作者生平趣事,或是当时的历史故事,帮助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古诗词中运用字词的方式也和现代的用法存在差异,学生很容易误解。古诗词的用词、用字相对比较精炼,要从不到一百个字的文言文中学习整篇文章的内容、中心、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对高中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可以使用文本细读教学方法,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分层管理,再结合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开展针对性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读古诗词内容。

二、细读中感知语言锤炼特点

古诗词十分注重语句表达,所以教师应通过古诗词中的语言表达,细致挖掘遣词造句特点,进而使学生感知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与作者产生共鸣,认识到古诗词在语言使用上的美妙。如《蜀道难》中的“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中的“争”体现了瀑布的湍急和危险;又如《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下”“来”都属于动词,放在句末使用,旨在强调一种动态性,使人在阅读时产生形象感。教师可以把这些作者独创性的语言单独整理出来,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深入感知语言“锤炼”后的特有意蕴,加强对古诗词的整体把握。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着重讲解古诗词中的诗眼。诗眼是诗歌中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往往都是点睛之笔,它可以凝练准确地向人们传达出诗词中的主旨,也是作者情感最真切的表达。如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句的描写栩栩如生,就好像有一个特写镜头,仔细地为人们描摹武侯祠当中的内景:草已经长得很高了,将台阶都已经遮掩住了;黄鹂鸟在树林之间飞来飞去,婉转鸣叫。碧草虽然自生自绿,黄鹂虽然婉转鸣啼,但是蜀相祠堂早就已经成了一个无人问津的地方。以“空”和“自”这两个字,再加上春色,就充分融入了作者的悲伤之情——虽有美景和好音,但无人问津。这就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本应让人感到赏心悦目的景色,在作者的描写之下立即变得荒凉和落寞,诗人感伤的心境也就跃然于纸上——往事早就已经成空,历史如烟已经消散,谁还能够记得那个愿意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

三、细读中把握古诗词整体意象

意象属于古诗词中的特殊术语,指主观情感和外在意向之间的融合。诗人和词人会运用不同意象,将自身情感抒发出来,但是古诗词中对意象的创造并不是创作的目的,而是利用意象对内容进行升华,使读者在阅读古诗词时充分感知诗词中蕴含的生命和内涵。如李商隐《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珍珠在月光的清辉下就像眼泪一样晶莹,温煦阳光照射在美玉上,呈现出朦胧光晕。这不仅是对意象的描写,还体现了作者心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再运用“泪”“烟”两字表达了自身的忧郁情感,体现了心中不能明确表达的感慨。教师通过细读文本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深刻理解古诗词内容。

又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雁、梧桐等事物都是比较常见的意象。大雁是一种候鸟,它们每年都会南迁北归,从来都不会失信。因此,大雁在古诗词里面时常用来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在《声声慢》中,这句“雁过也”不仅写得非常有形,还是一种有声的描写,这一句渲染出了这首词哀凄的氛围,让读者仿佛与李清照一同听到了当日长空中南飞之雁声声凄厉的哀鸣。黄花,也就是菊花,因为菊花大多在秋季开放,那时百花基本已经凋谢,越发显得悲凉,所以菊花被人们赋予了高洁的品格,黄花这种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寂寞的代名词。黄花满地堆积,却没有人去怜惜,就好像一个人的孤独没有人欣赏,也没有人守护。在这样的描写下,读者仿佛看到了憔悴的黄花,与当日憔悴的李清照互相映衬,显得格外悲凉。在秋天的时候,梧桐树落叶是比较早的,于是梧桐这种意象与人们的愁思就有了一种天然的联系。雨滴敲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就如同敲打在李清照的心上,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为人们营造出了一种有声的画面。这样的情景,又在大雁和黄花的基础之上,增添了一层愁绪。大雁、菊花、梧桐,眼前的一切使作者更加哀怨,于是便在这首《声声慢》中直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细读中了解古诗词意境

意境是由意象构成,但不只是将意象叠加在一起。教师应带领学生仔细分析意象,品味古诗词中整体意境的艺术感染力,充分感受这些意象之外的意蕴。

如李商隐在《锦瑟》中描绘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作者构建了一个十分美好的意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知这一意境蕴含的美感,对自身审美意境进行升华,系统地理解作者价值取向和思想趣味,并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在细致品读古诗词中的意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中描写的风景、人、事物、作者感情表达,使学生更了解古诗词的意境。

五、细读中认识古诗词背景

古诗词在语言表达上具有跳跃性和含蓄性,在鉴赏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注释。注释是学生获得文章信息的重要渠道,文字中会蕴含较多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注释属于古诗词细读中的辅助策略,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开展细读教学时,教师需有效利用注释,让学生详细了解古诗词创作的背景,进而细致把握整体内容。

如在教学《长恨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注释,认识创作背景,了解作者在创作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想情感。在研读注释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自主意识,对古诗词产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为深入理解古诗词内容打下良好基础。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可以从注释内容出发,为学生布置具备一定探究难度的课后作业。如果学生无法单独完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和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课后搜集资料,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从而深度挖掘古诗词的内涵,深刻认识古诗词的情感表达。

六、细读中了解古诗词的表达手法

古詩词的表达手法主要包括作者表达的方式、表现手法和一些修辞技巧。古诗词时常涉及表达方式中的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景抒情、即事抒情、用典抒情、情景融合等,也常会出现表现手法中的衬托、比兴、用典、象征、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渲染烘托等,还有修辞技巧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这都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就运用了烘托、映衬、对比等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一些磅礴大气的景物、历史上众多的风流人物、三国时期有名的美人小乔,衬托出周瑜当年的雄姿英发,以及风流儒雅的形象,继而进行自我感慨,将当日英雄的得意,与当前自我命运多舛、早生华发进行对比,抒发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又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紧扣当时的政治现实,通过咏史的形式,充分表达出辛弃疾的见解。在这首词中,作者将用典抒情的表达手法运用到了极致,整体显得较为含蓄深沉,其中的语言也因为典中套典,显得非常精炼自如,因而这首词也在辛弃疾一贯的豪放之中,平添了悲壮之感。

七、开展多篇诗词文本细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开展多篇诗词文本细读,即将多篇古诗词结合在一起,进行比较性教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就是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和了解不同古诗词中的写作手法、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整个谋篇布局。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古诗词学习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诗经》中的两首诗进行比较性文本细读,这两首古诗词分别是《采薇》和《氓》。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在比较性细读的过程中,可以从诗词的思想感情、主题和结构特征等多个方面进行。仔细阅读后,学生发现,第一首古诗的意象是比较集中的,都是借助“薇”这个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而第二首古诗的意象就比较多,这是因为作品主要是叙事类,其中有很多关于“桑”“抱布”的描写,意象比较纷杂。通过这两个作品的比较,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示。古诗词通常是根据作品的特征和感情的抒发来确定诗词的意象,之所以会设置意象,主要原因就是能够更好地抒发书法情感。所以说,选择精准的意象,是开展诗词创作的关键内容。

八、在语文分析中运用文本细读

相对现代语言来说,古诗词的语言更加精炼,呈现出十分饱满的情感。如在教学《离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阅读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传授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过程与作者当时的遭遇,从而更好地分析语言。屈原不仅具备丰富的学识,还有远大的理想,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联齐抗秦。由于楚国贵族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的理想,奋斗的目标不得实现。他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开始创作诗歌,这篇文章就是屈原在政治不得意的时候写下来的,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写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学生通过这种背景知识的铺垫,能将自己充分代入屈原当时的情境,身临其境地体会诗词中那种挣扎复杂的情感,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内容。

九、结语

总而言之,在古诗词细读过程中,教师应基于文本内容,系统感知古诗词中用词、意象、意境的特点,重视运用注释,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与古诗词细读相适应的策略,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能力与素养,增强学生古诗文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合清.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2).

[2]吉飞.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作家天地,2020(11).

[3]贾倩.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2).

[4]胡万英.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J].学园,2020(35).

[5]张美玲.品味古诗词的魅力,彰显高中语文之美[J].语文天地,2020(34).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县中学)

3817500589222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古诗词教学高中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