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排名研究二十年:研究热点与未来展望

2022-03-15 00:38马璐瑶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排行榜发文图谱

马璐瑶

(四川文理学院 学报编辑部,四川 达州 635000)

人们阅读任何东西都应提出批判,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作为纯真理或完整的模式而被人接受的时代。[1]任何客观事物都应该接受大众的观测与考量,大学也不例外。大学排名,作为一种从市场角度考察、评价大学的手段在高等教育领域已变得司空见惯。[2]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大学排名在高等教育政策中一直占据着中心地位,成为制定大学战略规划和政策的重要参考工具。[3]我国学界关于大学排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系统梳理和反思这些研究成果对了解我国大学排名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现状,健全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以及推动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一)文献回顾

对某一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是研究者对该领域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经之路。[4]随着我国学界对大学排名研究的推进,近年来,也出现了对其进行总结的综述性研究成果。王珊珊(2010)将我国大学排名研究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和争鸣期四个阶段,她将学界对此的研究主题提炼为本体论研究、价值论研究、各排名的比较研究、排名评价主体研究、排名的原则与策略研究、排名的批判与辩护等六大方面,从重复性研究偏多、实证性研究欠缺、研究缺乏深度、本土化研究不足等方面进行了反思。[5]杨杰兵,刘世清(2016)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2003-2013年期间CNKI收录的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关于我国大学排名研究的文献从年度发文量、文章来源、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和被引次数六个维度进行了统计分析。[6]孙成梦雪(2017)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研究趋势、研究关键词、研究文献来源、研究机构、研究内容等五个方面对我国大学排名研究进行了分析。[7]以上研究为我国大学排名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便利,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或研究方法单一,或样本选取量较小,或研究工具缺失等问题。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通过运用文献计量法与知识图谱分析法,在深度挖掘大学排名研究热点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二次梳理与定性分析,力求客观、准确地呈现出我国大学排名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以期为我国未来大学排名研究提供“知识地图”。

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计量法与知识图谱分析法。文献计量法是指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分析与文献相关的构成成分的研究方法。[8]本研究中运用文献计量法对研究样本中的学术论文从年载文量、文献被引频次、关键词等维度进行统计分析。知识图谱分析法属于内容分析方法的一种,包括知识图谱绘制和图谱内容分析两方面。[9]本研究运用知识图谱分析方法研究有效文献的年度发文趋势、核心作者及研究机构的合作情况、高频关键词动态等。

3.研究样本

在CNKI期刊数据库高级检索界面,以“大学排名”或含“大学排行榜”为篇名,词频不限,精确查找,期刊来源类别不限,开始时间设置为1997年,截止时间设置为2019年。通过以上检索条件,共获得557条文献,剔除非学术类文献,共获取有效论文476篇。

二、大学排名研究的基本特征分析

(一)发文量及年度分布

将检索所得的476篇有效论文按年份进行统计,得到1997-2019年大学排名研究年度发文量图(图1)。如图1所示,2002年以前为该主题研究的起步阶段,年度发文量均在5篇及以下。2002年至2006年为发展期,年度发文量增幅较快,五年增幅达262.5%。发文量在2007年有一个大幅回落,次年则出现了回升。2008年至2019年为平稳期,年度发文量较为稳定,此时期年均发文达29.5篇,年度发文量的最高峰也出现在这一时期(2012年42篇),标志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图1 1997-2019年大学排名研究年度发文量

(二)主要研究人员及合作关系

23年间(1997-2019年)有比较多的学者关注大学排名这一主题,同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检索所得476篇有效文章中,涉及作者共计594人,发文1篇的作者484人,占作者总数的 81.5%,发文2篇的作者73人,占作者总数的12.3%,发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37人,占作者总数的6.2%。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对这一研究主题的持续研究度不够,核心作者较少。发表五篇及以上相关主题论文的高产出作者有蔡言厚(11篇)、张晓鹏(8篇)、刘尧(6篇)、冯用军(6篇)、曾志嵘(6篇)、蔡莉(6篇)、林晓青(5篇)、李文兵(5篇)、郭丛斌(5篇)、茅锐(5篇)、张明珠(5篇)。合作关系较为紧密的团队主要有蔡言厚、冯用军团队,刘念才、林晓青团队,曾志嵘、毛燕娜团队,蔡丽丹、宋晓平团队等。

表1 大学排名研究作者发文量统计表(≥3篇)

(三)主要研究机构及合作关系

经统计,594位作者共来自228个机构,每个机构的平均发文量约为2.6篇。发文量为5篇及5篇以上的机构有29个,约占总数的12.7%。由表2 可知,发文量在10篇及以上的机构有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共计11个,约占总数的4.8%。其中合作比较紧密的机构有: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和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和山东威海交通职业学院等。

表2 大学排名研究机构发文量统计表(≥5篇)

(四)论文的引用量

表3收集了大学排名研究引用量排名前10的文章。其中,武书连发表于2001年的《中国大学排名综述》一文被引达102次,该文梳理了我国从1987年至2001年大学排名的历史进程。其它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介绍与评介英美大学排行榜、国内外大学排行榜的比较、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分析等领域。由此也可以勾勒出二十多年来我国大学排名研究的路径:我国大学排名实践的历史梳理──国外大学排名的介绍与研究──国内外大学排名的比较研究──中国大学排名的建构。高被引论文主要发表于教育类期刊上,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的重要期刊。引用量前十的11篇文章(有两篇文章引用量并列第十)有8篇发表于2010年以前,2010年至2015年3篇,2015年以后则为零。高被引文献的作者主要来自高校和相关的研究院所两类机构,其中高校占据主要地位。在高校又主要集中在教育类和管理类机构。

表3 1997-2019年大学排名文章的引用量排序

三、大学排名研究的热点分析

(一)生成图谱与数据整理

1.生成图谱

关键词共词分析可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心度和词频较高的关键词所体现的主题就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所在。[10]利用CiteSpace软件,节点选择“Keyword”,生成大学排名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为避免因主观原因造成图谱的缺损,此时未对图谱中意义相近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图谱中关键词词频越高,节点越大。中心度越高,节点在图谱中呈现的面积越大。由图2可见,词频及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分别是:大学排名、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世界一流大学、大学评价等。

图2 大学排名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2.聚类分析

运行CiteSpace,选择“K”聚类,得到大学排名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共现网络图谱(图3)。如图3 所示,关键词聚类共现网络图谱是由一个个不规则的区域组成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着一个标签,聚类标签的数字越小其包含的关键词越多。在Clusters下选择Show Clusters by IDs,范围设置为0-5,这6个聚类标签分别是:大学排行榜、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大学评价、大学排行、一流大学。

图3 大学排名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共现网络图谱

3.数据整理

为增强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将“大学排名”与“大学排行榜”“大学排行”, “指标体系”与“核心指标”“指标参数”, “世界大学排名”与“世界大学排名榜”等意义相近的关键词进行分类合并。合并后频次大于等于10 的关键词有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世界大学排名等11个,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高频关键词词频、中心度数据表(频次≥10)

(二)大学排名研究的热点分析

依据上文得出的文献关键词词频、中心度与聚类情况,同时结合知识图谱对文献进行二次梳理,将大学排名研究的热点主题归纳为: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世界大学排名、世界一流大学、大学评价。

1.大学排名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大学排行榜的核心要素,直接决定着大学排名结果的可信度。目前,国内关于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包括各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个案研究与各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对比研究两个方面。其一,各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个案研究。郭立强介绍了印尼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学校管理”“学生管理”和“科研活动”四个方面。[11]刘源等揭示了《华盛顿月刊》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社会服务导向。[12]王楠对欧盟推出的“全球多维大学排名”系统的五个平行维度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介绍和研究。[1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学评价课题组对《2010中国大学评价》的指标体系等进行了探讨,认为其公信力值得商榷。[14]熊万曦介绍并探讨了德国CHE大学排名及其指标体系。[15]其二,各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对比研究。毕鹤霞全面对比了国内四大知名大学排行榜(武书连榜、中评榜、校友会榜、网大榜)的指标体系。[16]刘召鑫等从输入指标、过程指标、输出指标三个维度对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8 个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比较。[17]张小亚,崔瑞锋对比了网大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18]

2.世界大学排名

世界大学排名被认为是衡量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之一,它加强了人们对于竞争的认识,即未来国家竞争力的组成将以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为基础。[19]关于世界大学排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世界大学排名的基本情况研究。赵海平等通过对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的实证研究,探讨了高校个人信息保护政策。[20]郭丛斌等以THE、QS、U.S.News排行榜为例论述了世界大学排名的作用及中国高校的应对策略。[21]夏振荣等运用排序因变量模型对2008年THE-QS①世界大学排名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世界大学排名的影响因素。[22]武学超讨论了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的影响与缺失。[23]其二,各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比较研究。赵蓉英等从指标体系设计理念、内容涵盖度、排行榜稳定性三个维度比较了四个主要的世界大学排名。[24]上官剑对比了THE-QS与ARWU两大世界大学排名发现两个排行榜在排名结果上存在明显的差异。[25]李宛蔚通过对 ARWU 和 THE两大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比较,揭示了排行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26]其三,个案研究。叶赋桂刘强、程莹等分析了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进行了全面的解读。[27-29]刘念才等详细介绍了ARWU排名的方法、排名结果、排名的问题,并对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未来进行了展望。[30]

3.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一般是指全球研究型大学或者“旗舰”大学,是所有学术体系的基石。在全球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他们是各国提升和发展国际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部分。[31]样本文献中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张妍、霍晓冉通过对基于具体大学排名评价体系的分析,总结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结构特征与功能表现的关系。[32-33]阎琨等人将同时进入全球四大排行榜的52所世界一流高校进行实证分析,考察其共性与个性特征。[34]其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经验与启示。何晓芳等基于QS学科排名数据,讨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结构及发展模式以及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影响。[35]张淑林等通过考察中、美、英、德、日五国大学在ARWU、THE、QS和UNWR四大排名中的总体表现与结构差距,揭示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现状、差距和路径。[36]陈乐通过对QS、THE、ARWU世界大学排名的整合,从结构和功能两个维度探讨了北大和清华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37]

4.大学评价

大学排名是大学评价结果的集中表现。大学评价体系是衡量大学发展的重要尺度,也是诊断大学发展问题的有效工具和撬动大学发展的有力杠杆。[38]研究样本中关于大学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大学评价的基本情况。李兴国,王伟伟介绍了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校友会网、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上海软科等四个代表性的中国大学评价体系,并对原“985高校”在四个中国大学排行榜中的得分指标与其 ESI学科评价指标的各项指标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39]曹志峰指出了依靠大学排名的大学评价的问题,提出了大学评价应该超越技术理性回归大学之道的观点。[40]杨清华等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评价体系的观点。[41]胡莉芳认为大学评价应该成为一个公共领域,评价中应做到评价主体多元、指标科学、过程开放、结果公正。[42]其二,比较研究。曾强等通过对比分析了ARWU、QS、U.S.News、THE四个大学与学科评价体系,指出了我国双一流大学评价的问题和发展方向。[43]黄海燕等对THE、QS、U.S.News、ARWU、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国大学评价等国内外大学评价体系从其特点、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比较,并论述其对中医药学科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44]

四、大学排名研究的主题演进与前沿探析

(一)主题演进

关键词时区图可以呈现出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运行Citespace生成大学排名研究文献关键词时区图(图4)。从图4可以看,大学排名研究的主线较为单一,主要是由大学排名(1997) 衍生出来的指标体系、大学评价、世界大学排名、世界一流大学、“双一流”。

图4 大学排名研究文献关键词时区图

在对样本文献二次梳理的基础上,参照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及主要政策文件的出台时间,可将大学排名研究划分为3个不等值的时间段:1997-2001年(大学排名研究的萌芽期)、2002-2013年(大学排名研究探索期)、2014年至今(大学排名研究发展期)。

(二)前沿探析

在较短时间内使用频次较高的词为突变词,根据突变词的变化可以反映某一时期研究的前沿与趋势。[45]利用CiteSpace生成大学排名研究文献的突现词的突现图谱(图5)。如图5所示,主要的突变词是公信力、世界大学排名、世界一流大学、“双一流”。2011年至2016年,“公信力”成为大学排名研究的核心主题。随着这一主题的展开,从2015年开始,世界大学排名、世界一流大学、“双一流”主题成为热点,并且热度仍在持续。 通过分析突现词所在文献发现“‘双一流’背景下大学排名研究”为渐强型前沿主题。

图5 大学排名研究文献关键词突现图谱

五、研究展望

目前,大学排名研究在排名的指标体系、各主要排行榜的个案及对比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本体论研究不足、研究维度及研究方法不够多元、应用行为研究欠缺等问题。未来,大学排名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进一步深化大学排名基本理论研究

大学排名本质的研究对于人们深入认识这一事物及实践应用有重大影响。主要包括:大学排名起源及发展历程研究;大学排名的形态和本质研究;大学排名的功能研究;大学排名对各利益相关方的作用研究;大学排名的规范与管理研究等。

(二)加强大学排名与高校管理、建设的关系研究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主动或被动的受到大学排名的影响,如何看待排名,如何利用排名是摆在高校管理者案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研究者应厘清大学排名与高校管理、建设的互动关系,从而为高校管理者科学利用大学排名提升大学的实力提供科学的方案。

(三)大学排名影响力构建与传播研究

显而易见,并不是所有的大学排名都具有影响力。一个大学排行榜如何才能确立其影响力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研究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话题,这其中包括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如何选择、接受、利用一个大学排行榜,影响影响力的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力构建的机理及实践,作为一个文本和话语体系的大学排行榜是如何传播的,影响其传播效果的传播者、接受者、传播渠道等运作的机理等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

(四)加大大学排名市场研究

目前为止,世界上大部分大学排名都是市场行为,而不是行政行为的产物。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大学排名市场可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同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对大学排名市场的环境、消费者(需求、购买力、消费行为)、竞争者、盈利方式、顾客价值、营销等问题的研究。

(五)构建中国大学排名的话语体系研究

大学排名既是一个价值中立的商品,又是一个貌似尽可能客观的反映各大学综合实力的公益品,但是,它也是一个主要通过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等因素来表征的话语体系,是各个国家及地区高等教育话语权确立的重要一环。构建中国大学排名的话语体系是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4]

(六)大学排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注重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使用

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有利于从多种维度全方位认识大学排名这一客体。研究者应该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或者多学科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大学排名。可利用传播学的方法来研究大学排名的传播及影响力构建;利用经济学或市场营销学的方法来研究其作为商品这一属性的相关问题;利用社会学或文化学的方法来研究其话语构建等问题;利用管理学方法来研究政府、高校等机构与大学排名的关系等问题;利用统计、大数据等方法来研究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及影响等问题;利用多学科的视角来探讨大学排名的本质、功能、意义、影响等基本问题。

(七)大学排名与“双一流”建设

主要包括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本质,“双一流”建设如何批判性的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经验教训,“双一流”建设如何看待和利用各类大学排行榜,大学排名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如何科学利用包括大学排名在内的评价体系对“双一流”建设高校进行遴选与评估等。

本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仅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未将大学排名研究领域的其它文献(包括硕博论文、学术专著等)纳入研究视阈,存在文献信息收集范围相对狭窄的局限性。

注释:

① 2004年起,《泰晤士高等教育》与QS(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司每年共同发布“THE-QS世界大学排名”。2010年起,THE与QS放弃合作各自发布独立的是世界大学排名:“THE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

猜你喜欢
排行榜发文图谱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排行榜
排行榜
排行榜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美妆排行榜
杂草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