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境教学”法促进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的策略

2022-03-16 11:57倪德鹏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生群体

倪德鹏

(江苏省如皋市石庄初中 226531)

课程改革需要实施将素质教育作为核心的、可以符合时代需求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情景教学法就是一种值得进行尝试的新兴教学路径.通过对情境的创设,能够为初中生群体提供他们十分熟悉的材料、装置等具有情境化的教具,使初中生可以通过描述、观察、处理以及思考等一系列手段,来获得对这些实验材料装置的直观性认识.情境教学法有利于使初中生在活泼、生动的课堂当中,体会到学习活动所具有的趣味性、丰富性,使认知过程更为深入,以此来激发出初中生群体对于物理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

1 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当中使用情境教学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1.1 创设的情境需要具备一定的发展性

初中阶段物理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创设情境应当与教学目标相符合,而且在进行教学方法选择的同时,也应当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或者教具,给初中生群体创造有效的物理学科情境,而这一切都需要以初中生群体的认知规律作为基础,按照“最近发展区”这一原则来进行情境创设,不仅要超过学生群体目前的解决问题能力,还要让他们在经过训练和思考以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要控制教学情境所具有的难度,避免初中生由于力所不能及,而造成畏学或者厌学的情绪.

1.2 创设的情境需要与实际生活有紧密的联系

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初中生能够在易于观察、理解且生动的教学情境当中,获得对抽象物理学科知识的一个直观印象,进而提升对物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主动性,拓展自身对问题的解决途径,所以创设教学情境需要以实际生活为立足点,做到尽可能生动、真实.

2 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路径

2.1 为学生创设物理实验情景,以培养初中生群体的实践能力与观察能力

物理是一门把观察、实验当成基础的自然学科,进行物理学科的规律、概念的学习,不能只凭借语言来获得,还需要打下坚实的物理实验基础,以此来弥补学习物理知识“只见理论,不见物”这种教学方式所存在的弊端.实际上,思维的发展、产生会经历动作、抽象以及抽象逻辑这三个思维方式的递进发展过程.动作思维就是要让初中生群体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理解所学理论和知识,进而内化成自己能够理解的理论和知识.

例如,初中物理老师在进行“透镜”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在第一次做实验时,可以向学生提问“若平行主光轴上的平行光线射入了凸透镜或者凹透镜,其方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展开观察.学生第二次做实验时,老师可以向他们提问“若不平行主光轴上的平行光线经过了凸透镜或凹透镜之后,其方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鼓励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并记录.这时,物理老师可以开始让学生做第三次物理实验.然后再向他们提问“如果非平行光线经过了凸透镜或凹透镜,其方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连续三次的物理实验就包含了光经过透镜能够发生的各种情况,鼓励初中生群体依次进行实验,通过独立思考来形成对此实验的直观印象,对该实验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再如,老师在进行“浮与沉的条件”相关知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的实验:准备好一杯盐水、一杯清水和一个鸡蛋,鼓励学生猜测若鸡蛋放到清水中,其实验结果会是浮起来,还是沉下去,全班学生都认为鸡蛋会沉下去,这时物理老师就可以把鸡蛋放到清水当中,结果鸡蛋真的像学生猜测的那样沉了下去.此时老师可以端起盐水,告诉学生说我杯子里装的水有着十分神奇的魔力,如果把鸡蛋放下去,它不会沉到杯底,学生们表示不敢相信.老师可以趁机把鸡蛋放到盐水当中,这时学生们会惊讶地发现,放到盐水中的鸡蛋真的没有沉入杯底,反而会漂浮在水中,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此时学生会处在急于求知的状态当中,非常想知道为什么鸡蛋没有在水中下沉,杯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液体?这时物理教师可以提示他们本节课的课题、物体浮沉所需的条件,这样就可以引导初中生群体展开积极而主动的物理学科探究活动.

2.2 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初中生群体的物理学科思维

使用多媒体设备来辅助初中阶段物理学科的教学能够使其更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和丰富性,可以传递更为多元化的信息,为学生展示出多种器官的共同刺激,对于初中生群体而言,有着十分大的吸引力,能够激起他们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强烈热情,也与初中生群体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特点一致,有利于他们掌握、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比如,分子运动这部分的知识是无法在现实条件下直接通过肉眼进行观察的,这使得初中生在理解这部分知识时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分子做成一个模型,采用动态功能来模拟分子运动,这样就能把摸不着、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直接变成了动态化的视频、更为直观的画面,使抽象的分子变得更为形象,让原本微观的事物变得更为宏观,让初中生群体可以从动态化的视频和直观的画面当中逐步获取对分子运动的直观认知,给分子运动知识逐渐上升成理性认知奠定十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使用常规物理学科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效果.因此,初中物理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所具有的优势,为初中生群体创设更为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增强初中生群体对物理知识、理论的理解水平.

2.3 与生活现象进行联系,使所创设的物理情境更加生活化

物理学科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很多物理学科知识都是源于生活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从生活中挑选出那些和物理知识息息相关的信息和内容,这样有利于激发初中生群体对平时所见的一些生活现象、事件的回忆,以此来创设有效的物理学科教学情境,将实际生活运用到物理学科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来,其优势主要在于资源生动、丰富,而且能够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迁移.首先,在看到某一生活物品后,就联想该物品和物理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该物品可以在物理实验中发挥的用途.接下来,要按照物理知识来进行思考,如何将这部分知识具体化,可以运用怎样的生活资源、生活情境.

例如,物理教师在讲解“有关惯性的知识”时,能够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在坐车遇到司机急刹车时,会出现身体前倾的现象,汽车猛然间启动时,我们的身体会出现后倾的现象,此时物理教师可以鼓励初中生群体展开思考,想象我们和比自己重或比自己轻的同学一起并排坐车时,在司机踩急刹车时,谁的身体前倾幅度会更大一些呢,原因是什么?由此可见,质量与惯性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2.4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钻研

在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知识迁移应用的重要手段.朱熹先生曾说过: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这也就要求物理教师必须能够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更加富有新意的问题情境,并确保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强烈参与,促使他们能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这也就要求物理教师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精心设计,确保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能够带领他们由浅入深的走入物理课堂.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电功率的知识点时,就可以拿出两只不同规格的白炽灯泡,功率分别为15瓦和60瓦,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这两个灯泡接入在同一个电路中,哪一个更亮?这一问题充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有的学生表示两只灯泡应该具有一样的亮度、有的学生则认为功率大的应该更明亮.此时教师可以把两只灯泡先后接在被纸遮盖的电路板上并接通电源,此时学生们会惊奇的发现:两只灯泡的亮度并不唯一,有时东风压倒西风,有时又西风压倒东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同学们都迫切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此时同学们的学习欲望已经被极大的激发出来,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同学们讨论的重点纷纷放在了被纸遮盖的电路板上,他们普遍认为在电路板上一定存在着某种装置对灯泡的亮度产生了影响.物理教师可以给出适当提示:灯泡的亮度,与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分别有什么关系呢?在教师的指引下同学们纷纷脑洞大开,热情高涨的讨论起来,这不仅实现了同学们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同时也能在讨论中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意识,真正让物理课堂告别了沉闷枯燥的公式和理论,让物理课堂更加朝气蓬勃.再比如,教师在讲解有关电阻和变阻器的知识点时,也可以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案,而是直接向同学们展示一盏家用的调光灯,通过调节开关让同学们亲自感受灯泡的明亮变化,然后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仪器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最终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并且做到了知识的迁移运用.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物理学科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法有利于增强初中生群体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物理学科课堂教学的质效.初中物理老师需要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对学生能够掌握、理解的抽象物理知识相关的教学情境进行精心选取,进而激发出初中生群体学习物理学科知识的好奇心与欲望,从而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初中生群体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