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系统教研活动的开展
——以沙水游戏的系列教研活动为例

2022-03-16 16:14饶渝英
幼儿教育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沙水教研幼儿园

饶渝英

福建省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

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制订合理的教研制度并有效落实”,教研工作要“聚焦解决保育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从而“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增强教师专业自信”。作为县幼教教研员,如何引导园所教师进行系统、有效的教研,使教研活动从表象到深入,切实提高教研的实效,更好地助力幼儿园发展,成了笔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笔者以沙水游戏为例,谈谈系统教研活动的开展,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探讨。

一、发现问题——教研主题源自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教研活动应依托幼儿园自身的教学实际,发现并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以促进教师及幼儿的发展。无论哪个级别的教研活动的主题,都应该源自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师不能把教研活动看成研究高深莫测的理论的活动,或者认为是专家的事而冷漠视之。教研活动的主题,只有源于教师发现的问题、源于幼儿游戏中的问题,教研才有实际的效益。为了搜集教研主题,幼儿园管理层应该多花时间走进班级、走近幼儿、走近教师,聆听每位教师的需求和遇到的问题,让教研活动内容真正从幼儿和教师中来,并让教研结果最终回到幼儿和教师中去。

[案例一]大班的沙水游戏开始了。活动场地上,幼儿各自忙着做自己的事——拿起铲子挖洞、用桶装沙、用小推车运沙……可是,游戏时间过半了,教师发现多数幼儿一直在机械地重复操作且各玩各的,游戏中没有出现合作行为。有些幼儿好像没有目的性,在沙水区里乱窜,有的幼儿甚至在扬沙。

“案例一”中教师发现了游戏中的问题,即幼儿操作缺乏目的性,也没有合作,呈现出低水平的状况。教师将自己观察到的问题和游戏场景用手机拍摄下来,提交给幼儿园教研组,希望同事能够帮助自己剖析问题,从而提出适宜的干预策略,提高幼儿游戏的有效性,并推进游戏的发展。

幼儿的活动中存在许多问题,但有的教师怕麻烦,不愿直视问题的存在;有的教师不觉得这是问题而错过了机会。发现问题,说明教师用心观察并思考了幼儿的行为。

二、精准把脉——教研重在分析问题深层次的原因

发现问题,并确认问题的真实性,只是教研的第一步。教研组要聚焦问题,并引导参与教研的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案例二]当某教师提交了问题之后,笔者召集园管理层与教师,反复观看某教师提供的录像,分析问题的原因。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幼儿的沙水游戏之所以单调、低水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不了解沙水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教育功能。沙水的柔韧性能让幼儿的身心得到满足和放松,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在沙水游戏中,幼儿经常有铲挖、拍打、倾倒、堆塑、筛滤等操作,能发展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幼儿在沙水游戏中能认识工具的名称、用途,掌握简单的操作方法。幼儿在触、摸、玩的过程中增进了对材料的认识,学会了区别干湿、粗细、深浅等不同的概念。沙水没有固定性,幼儿玩起来不会被固定的思维限制,有无限的创意,因而沙水游戏能较好地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性、主动性。活动中同伴间的交流不但丰富了幼儿的词汇、提升了幼儿的表达能力,而且幼儿在分享、争执、妥协的过程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发展了交往能力。

第二,教师在材料投放时缺乏幼儿本位的立场。游戏材料是刺激幼儿进行游戏的有效手段之一,游戏材料起着暗示游戏的作用,特别是低结构的材料更有助于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幼儿可以通过一物多用替代游戏材料,丰富多样的沙水游戏激发着幼儿的想象力。教师提供的录像中,投放的常规工具只有属于容器类的小桶、壶,滤器类的漏斗及挖掘类的铲子、铁锹等,没有投放诸如PVC(聚氯乙烯)管、水管、木板、石头、树枝等低结构辅助材料。教师投放的材料单调,无法支持幼儿形成游戏主题,也无法诱导幼儿之间展开合作。

第三,教师缺乏组织开展沙水游戏的预期目标,活动前可能缺乏必要的引导。其实在大班阶段的沙水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展开探究,感受与同伴玩沙水游戏的快乐等。

第四,教师缺乏系统、有效地开展沙水游戏的指导能力。县城的幼儿园多数存在班生数过多的问题。教师在组织沙水游戏时注重的是安全问题、准备情况、整理环节以及幼儿是否遵守纪律等常规事项,忽略了对幼儿游戏的指导。面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教师的观察没有重点,不知道要看什么、能看什么,或者对看到的场景无法准确分析原因,更不知道如何介入指导,无法提升游戏质量。一周才组织幼儿开展一次以集体活动为主的沙水游戏,显得形式单一、游戏时间偏短,幼儿无法尽兴游戏,更无法进行深度学习。

参与教研的教师在反复观看录像的基础上,分析录像中呈现的情况,查找游戏低水平的深层次原因,“把脉”游戏存在的实际问题,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

三、系统规划——以系列化的教研方式解决问题

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研的内容无法直接解决他们的工作问题,所以一些教师觉得教研活动是额外的工作。在有关沙水游戏的教研活动中,参与教研的教师分析了问题,找到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大班的教师就将教研的成果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解决沙水游戏低水平的问题。幼儿园管理层在原有的教研模式上做出调整,根据沙水游戏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构成层层推进的“问题链”,以系列化的教研方式开展教研活动,让教研活动真正从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出发。

第一,角色换位,亲身体会。如果没玩过幼儿的游戏,肯定不知道幼儿在游戏中会发生什么事情。教师亲自玩沙水游戏并发现游戏中的问题,更能够让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游戏的支持策略。

[案例三]教师的沙水游戏开始了。教师按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和同伴合作还是单独游戏。多数教师在活动前提出的目标是游戏要有情境性。教师边玩边发现了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沙太干,不易垒建、倒模、修筑等。第二个问题是沙水工具太少,材料太单一,只有铲子、小桶无法玩自己想玩的主题。有的教师说下次再玩的时候要多投放一些开放性的材料,这样可以触发想象游戏。比如投放石头,玩的人至少可以把石头当作一间房子;投放一根树枝,玩的人至少可以说这根树枝是宝塔;增加瓶子、纸船,玩的人才能探究瓶子、纸船与水的关系……

第二次游戏之前,教师增加了许多开放性的材料。有的教师把沙子打湿,修筑成“长城”,辅以枫叶、小人,表现出人山人海的旅游情景;有的教师带上竹筒,辅以木架,探究干沙在哪个高度流动得快;有的教师用木板“开沟架桥”;有的教师修筑“碉堡”;有的教师修建“公园”;有的教师挖出“池塘”,引水“养鱼、养虾、养乌龟”……沙水游戏的主题与形式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在分享交流环节,教师分享的沙水游戏过程丰富多彩。

通过角色换位,教师作为游戏者发现了很多问题,知道了游戏材料一定要丰富,要投放更多低结构、开放性的材料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

第二,充实知识,厚积经验。园内的集体智慧能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但有时无法跨越式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为了进一步支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笔者与幼儿园管理层通过有针对性地推荐图书、开设讲座、分享资料、外请专家引领等方式,帮助教师积累沙水游戏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并组织教师通过分组阅读、小组分享、总结收获等形式内化所学习的知识。

[案例四]教师玩沙水游戏之后,便在各自班级的幼儿游戏时进行了第一次的材料调整。笔者让他们拍摄调整前和调整后的照片,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享。教师说:“我多投放了几块磁铁,幼儿就玩起了收集铁砂的游戏。”“我投放了玩具,幼儿就玩起了‘挖宝藏’的游戏。”“我提供了瓶盖,他们做起了各种各样的糕点。”“我投放了一些橡皮泥和一些小棍,沙池上就多了一排‘树’。”……

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首先向参与的教师分享了“沙水游戏大秘密”的主题讲座,内容包含图书阅读推荐(推荐《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小区域大学问》等)。通过阅读、分享,教师总结出沙水游戏的环境创设、指导原则、玩具与材料的配置等信息。然后,笔者通过讲座“沙水游戏的引发与支持”,介绍了沙水游戏的特殊价值、目标定位、观察与支持策略、问题与应对策略等,引领教师结合幼儿园实际讨论沙水游戏的现状如何、材料怎么投放、沙水游戏和班本课程可以怎么结合、幼儿在沙水游戏中可以获得什么。笔者最后给参与的教师播放了一些沙水游戏材料投放的录像,直观形象。

除了园所内部的学习和研讨,笔者和幼儿园管理层还在系统教研模式中增加了专家的专业指导。当教师在内部教研中遇到问题而园内的骨干教师无法解决时,笔者和幼儿园管理层通过邀请龙岩、厦门、福州等地专家入园或者采取线上咨询的方式,解答教师的问题。

第三,班级观摩,同伴互学。教师的所思、所学要通过教育实践,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案例五]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笔者和幼儿园管理层开展了教师相互观摩的活动,要求不同年段和不同班级的教师只要有时间,就深入游戏现场进行观察。我们要求教师先介绍游戏情况,然后由骨干教师或笔者点评。大家在各班的沙水游戏中发现了问题和亮点,在互相观摩中取长补短。各班教师交叉观摩和评价,并提出建议,帮助执教教师博采众长。

第四,反思梳理,形成资源。经过了系统教研活动之后,各年段各自梳理了关于沙水游戏研讨的系列资料,把碎片化的经验融合成整体。所有教师的努力形成了园内的资源库,为今后教师开展沙水游戏和幼儿园组织教研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当教研活动真正从教师和幼儿的需求出发后,教研活动将教师的困惑和幼儿的实践联系了起来。渐渐地,教师发现以前的一些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而幼儿在游戏中也得到了发展,教研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显现出来了。我们在“发现沙水游戏存在问题—诊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将策略运用于沙水游戏实践—总结提升”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中,摒弃了以往教研活动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促使教师思考根源性、深层次的问题,进而梳理零散的信息,形成具有关联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支持教师提升专业能力。

我们以沙水游戏为例,教研活动围绕沙水游戏中多个相关联的问题,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循序渐进的系列教研支架。通过一系列联系性的教研活动,教师学会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系列教研凸显了教研主题,让教研活动围绕某一主题持续开展,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形成教研系统,激发了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实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从系列教研到系统教研,我们对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也更具深度。

猜你喜欢
沙水教研幼儿园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浅谈幼儿园户外沙水游戏的有效开展
我爱幼儿园
中班幼儿沙水游戏的有效开展
欢乐的幼儿园
沙水初体验 乐享沙世界
探究在沙水游戏培养幼儿探索意识的途径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爱“上”幼儿园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