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思政教育网络话语权的构建

2022-03-16 16:17刘晓燕
船舶职业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价值观

刘晓燕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1992年,美国《国家》杂志上首次使用了“后真相”一词,但在当时并未引起注意。该词自2016年被《牛津英语词典》评为“年度词汇”之后,逐渐引起关注,走进了大家视野。网络已经成为承载着各种思想、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但是网络环境日益复杂,真相和谎言之间还充斥着“第三类陈词”,这类陈词不是对真相的追求,而是对个人情感和个人信仰的追求,这种“后真相”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形成巨大冲击,只有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旗帜引领作用、走出价值共识的困境,才能够净化网络生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网络环境[1]。

1 “后真相”时代网络话语权的特征

1.1 网络价值评判的主观性

自媒体的普及为每一个想要表达的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自媒体平台中,广泛的参与性和开放的信息源,很容易出现信息的不对称性。受众群体面对信息源,一般不会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更不会去辨别事情的真伪,而是会进行自我代入,进行意见表达和情感表达,不实的信息传播越演越烈,不负责任的言论沸沸扬扬,导致真相被颠覆和篡改。舆情越演越烈,网民对事件真相本身往往不关注,而是夹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和信仰追求,在网络之中追求着所谓的真相和正义,导致“后真相”泛滥。

1.2 堰塞湖效应凸显

当新媒体以强劲影响力登录到我们身边时,各种观点、思想、声音不断充斥在我们周围,人们俨然把新媒体作为了一个言论的自由市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想用自己观点去影响他人,有些人不惜歪曲事实来博取眼球。先入为主规律在网络话语权中的凸显,让人们很容易去附和认同他的价值判断。网民的跟风、臆测、武断,把自己压抑的情感不断在网络之中寻找出口,把自己无处宣泄的不良诉求通过网络的情感表达宣泄出来,引发集体情绪的集中宣泄,这些宣泄的情绪就像堰塞湖上的一个口子,让集体情绪奔涌而出,从而加剧了“后真相”现象。

1.3 西方话语霸权影响主流话语空间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战场。西方世界国家企图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以及信息发布权,通过发布不良和不实的信息腐蚀大学生的思想,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实现的目的。应该说,西方国家一直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颠倒是非黑白、歪曲中国形象,使用各种手段来争取自己话语权的霸权地位,挤占我国优秀的文化话语资源。因为网络空间的隐秘性、信息量大,西方的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不断渗透和影响着民众,民众对事实和真相的后知后觉,极有可能受到错误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2]。

2 高职院校网络话语权的决定要素

2.1 主体的说服力

话语主体说服力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最佳效果的首要前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体主要是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一线教师,话语主体获取信息的精准度、及时性是实现话语权威性的重要因素。实现主体话语的权威性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升主体的自我认知。网络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同样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要想掌握网络话语权,教师的语言不能再是命令式的,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贴近学生,才能走进学生,才能实现网络话语的权威性。二是抢占话语空间。网络思政教育难度大,对学生思想动态以及观点的接受度都很难把控,基于此要让更多的正能量释放于网络空间之中,减少网络负能量,消除不良话语的影响[3]。

2.2 客体的接受力

一是大学生网络话语的使用、传播及创作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生活化的话语体系。二是大学生更喜欢接受字母型、数字型、谐音型等类型的话语体系,主要是这些话语输入更方便、交流起来更顺畅,大学生通过这些特有的网络语言不仅实现了相互交流,同时也进行了情感表达,学生们能够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PFPF(佩服佩服)、+U(加油)等这些无规可循的语言都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网络的沟通。三是大学生在网络中更容易接受平等的话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沉默接受已经不复存在,学生们更愿意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自主选择。

2.3 介体的感染力

信念、价值观隐藏于说话者的意识层面,话语形式就是话语权的介体,生动的语言信息能够直接影响对方获得信息的主动性。网络中吸引大学生的是生活的对话、情感的话语,枯燥深奥的话语是很难走进大学生的心中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用语言感染大学生,提升话语的感染力。一是要广开言路与大学生充分接触,倾听大学生的心中所想,读懂大学生的语言,将主流舆论通过真诚传递给大学生;二是要紧贴时代语言,要用“接地气”的语言推动同大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内容的真实性。信息爆炸的网络中,网络话语要赢得学生的信任,必须保证话语内容的真实性和公正性,这样学生才能接受话语信息,实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信任。

3 “后真相”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话语权构建策略

3.1 营造话语环境,传播正能量

网络话语环境是网络话语是否产生作用的言语环境,也是话语是否产生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网络话语环境的营造,一是要关注个人的价值。要营造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话语氛围,顺应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二是要实现主客体话语的和谐共生。主体的话语通过在环境之中传播能够让客体积极主动地接受,而不是被动地吸纳,这样就形成了主客体和谐共生的环境,话语主体传播主流价值观,大学生积极地接受主流价值观,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三是要营造导向性的语境,在网络空间之中,充斥着各种思想,在尊重其他文化的基础之上,要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同时,要避免直接性的话语灌输,不要过度渲染,要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接受力。最后,要建立网络舆论的预警机制,要想把握网络话语权,就需要能够捕捉到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了解大学生产生舆情的规律以及关注的网络话题,披露错误信息以及虚假信息,及时发现大学生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认知偏差和不良言论,营造网络生态话语环境[4]。

3.2 创新传播形式,增强诠释力

“后真相”时代,要掌握话语权、提升传播内容的影响力,需要改进和发展话语的传播方式,找寻让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载体。一是要占领网络阵地的各个角落。要对大学生关心的各个领域及时关注,不缺位,敢于发声,发正确的声音,通过具体的事件、具体的人物,通过生动而具体的介绍、亲切的话语、学生喜欢的话语方式,将话语内容通过活泼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二是要精准推送话语内容。话语的精准,不仅有利于争夺话语受众,同时有利于话语受众思想的争夺,达到思想争夺的目标就必须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推送。同时还要把握精准推送的时间,要把握大学生的作息时间,增强大学生的关注兴趣;要把握精准推送的内容,通过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把大篇幅的内容精准分类,分解成碎片化的内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三是要拓展话语平台。微信、微博、抖音、淘宝、网络游戏成为大学生活跃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之中大学生接受的大多是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很容易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所以必须占领这些大学生活跃的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无形的教育之中[5]。

3.3 抓准话语内容,追求实效性

在网络空间,各种价值取向充斥其中,如何让大学生能够被主流价值观所吸引、认同主流价值观,这就需要抓准话语的内容。一是话语的内容要找准大学生关心的话题。大学生关心的话题大都关于情感、就业、生活、社会认同等方面,要善于制造话题,通过精心设计,创造出既有温度又饱含情感的主流话语,引导大学生根据设计的话题思考和行动,主动地参与讨论,彰显出主流话语的影响力。二是要善于运用网络之中的热点事件。在某个热点事件之中,各种观点纷繁复杂,要主动介入,及时澄清网络之中思想的混乱,不给不良观点可乘之机,通过明朗的观点,让大学生网民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表观点。同时要把握舆情发展的生命周期,处在不同阶段要选择不同的发声方式,通过亲和力和亲切感的网络话语,引起大学生网民的关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三是要善于捕捉网络话语内容实效性。内容为王,只有及时的、有深度的内容才是吸引大学生的关键。网络之中的“后真相”是对情感的追求,传播给大学生的内容要依托大学生的情感诉求、立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循循善诱,有效引导[6]。

网络话语权的构建要把握“后真相”时代的传播特征,做到话语传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通过优化话语环境、选择正确的传播方式,抓准话语内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让大学生在网络之中培树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