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的思与行

2022-03-16 16:14黄智双
幼儿教育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幼小整理规则

黄智双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次跨越,也是一次重要的转折。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幼儿,但长期以来其话语权却被教师和家长所控制,导致一些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时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在衔接内容的选择上缺少对幼儿关注话题的聚焦,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二是在学习过程中幼儿缺乏深度体验,难以建立幼儿的自觉意识;三是在经验积累上缺乏“生长性”架构,难以帮助幼儿获得真正的成长。

如何站在幼儿的立场、倾听幼儿的心声、理解幼儿的感受,有效地开展幼小衔接活动呢?笔者从“点、线、面”相结合的维度,在具体的幼小衔接活动中进行了实践探索和思考。

一、捕捉“点”: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笔者在教学观摩时发现一些幼小衔接活动中,教师往往从成人的角度一厢情愿地为幼儿选择活动内容、预设活动路径,忽视了对幼儿真实需要的了解,从而让幼儿要么成为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局外人”,要么成为被动接受活动的“木偶人”,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在衔接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回归幼儿视角,及时捕捉幼儿关注的兴趣点,并以此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案例一]餐后闲聊中,幼儿聊到了关于上小学的话题:“小学里有没有滑梯?”“我哥哥说上小学很好玩,有好多同学一起玩。”“小学有操场,还可以打篮球。”“小学有很多作业,没时间玩。”……教师从幼儿的闲聊中发现大部分幼儿比较向往小学生活,但他们对小学的一切很陌生,既有期待,也有望而却步的一些焦虑。捕捉到幼儿的问题,教师就和配班教师商议,生成了“小学,我来啦!”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围绕“怎样参观小学?”进行讨论。幼儿参观小学的热情马上被激发出来,他们把自己心中的疑惑和猜想写或者画出来,并提出了自己的愿望:有的幼儿说要去看看小学的操场和教室是什么样的,有的幼儿说要去问问小学的老师会不会布置很多作业,有的幼儿说要看看小学的小朋友是怎么上课的……同时,幼儿开始为即将成行的参观活动做准备:有的幼儿开始学习做“小记者”,记录大家的问题,用于采访小学教师;有的幼儿为大家设计班牌,便于活动时召集大家;有的幼儿尝试看地图,了解最便捷的出行路线,讨论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随后整个参观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并在兴趣的驱动下兴致勃勃地学习。显然,这与之前成人提前预设的“参观小学”活动的效果有着天壤之别。

[案例二]区域活动结束之后,乐乐在整理美工区材料时发现绘画纸和手工纸特别乱,于是自发地拿来了几个盘子,用不同的盘子把这些纸张分类摆放。活动结束前的分享交流环节,教师请乐乐介绍整理的方法,并表扬了他的做法。乐乐的行为引起了很多幼儿的兴趣,幼儿马上议论起来。有的幼儿说:“别的区域也能这样整理。”有的幼儿说:“整理好以后还要贴一个标志。”……看到幼儿对整理活动的兴趣如此浓厚,教师顺势引导,提问幼儿:“我们班活动室还有哪里需要整理?”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发现了班级活动室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整理:“图书角。”“装衣服的篮子。”“建构区的积木。”“观察角的植物。”……教师接着抛出话题:“那么这些地方怎样才能整理好呢?”于是,一个幼儿自主整理的活动立即开始了。

“案例一”“案例二”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兴趣点,顺应他们的学习需要,生成了幼小衔接活动,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幼儿有效地学习。

二、把握“线”:体验衔接活动的学习过程

体验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幼小衔接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把体验作为“主线”贯穿于衔接活动的始终,让幼儿深度参与活动过程,既要让幼儿被幼小衔接的精彩内容所吸引、体验学习的乐趣,也应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自身的认知和行为,养成自觉性和主动性。

[案例三]在“时光匆匆不等人”幼小衔接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设计了“每日签到”的活动。开始的时候,许多幼儿认为迟到不过是比别的小朋友“晚到一会儿”或“签名排后边一点”。教师从幼儿的言行中发现幼儿对于“迟到”的概念是模糊的,随即和幼儿商量:“怎样才能区分出迟到的和不迟到的小朋友?”幼儿马上想出了自己的妙招。有的幼儿说:“我们可以摆一个闹钟,设定一下迟到时间,闹钟一响就算迟到了。”有的幼儿说:“我们用不同颜色的笔来签到,黑色代表没迟到的小朋友,蓝色代表迟到的小朋友。”有的幼儿说:“我们可以约定,早一点来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以先选区域,后面来的小朋友后选区域。”……“改良”后的“每日签到”活动给幼儿带来了真实的体验:有的幼儿迟到了,不得不用蓝色笔醒目地签上大名,表情中有了羞愧的神色;有的幼儿因为迟到选不到自己喜欢的区域,所以懊悔不已……真实体验化成了幼儿改进行为、完善自己的内在驱动力。迟到的现象慢慢地减少了。之后,教师又和幼儿一起评选“守时之星”,通过正向激励,让幼儿感受不迟到带来的良好体验。教师还在操作区设计了“挑战一分钟”的系列游戏,鼓励幼儿在一分钟的时间内挑战夹珠子、编辫子、穿项链等,在紧张的游戏中懂得“时光匆匆不等人”的道理,逐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懂得要珍惜时间。

[案例四]教师引导大班幼儿学习做“一日计划”。活动开始后的第一天,幼儿并没有多加思考,就迫不及待地在“计划单”上画满了计划。第二天,教师请幼儿一起来说说计划完成的情况,结果大部分的幼儿说无法完成计划。于是,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为什么你们制订的计划完成不了?”于是,幼儿马上分析原因:“计划太多了,我完成不了。”“我的计划画得乱乱的,我忘记了自己画的是什么。”“计划上没写时间,我也忘记做了。”“我计划是跳绳500下,太多了。”……教师顺势引导幼儿:“那我们要怎样改进我们的计划呢?”幼儿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画计划,要画出时间。”“要在计划的前面写上数字。”“做计划的时候要想想自己能不能做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重新制订了自己的计划。第三天,幼儿又有了新的发现:有很多幼儿还是没有完成自己做的计划。在进一步的交流分享中,幼儿意识到计划没能落实的原因,并再次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体验了从“不会做计划”到“科学制订计划”的曲折过程,也慢慢学会做计划的方法,提升了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拓展“面”:积累衔接活动的学习经验

一些教师总是等到大班才把幼小衔接工作提上议事日程,甚至到了大班下学期,才匆匆安排毕业活动和幼小衔接活动,使得一些衔接活动浮于表面,草草走过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关于学习方面的衔接,如学拼音、学写字、学认字……在一些幼儿园,也有一些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或者理念的偏差,在开展幼小衔接时存在重学习知识衔接、轻其他能力和经验衔接的现象,使得幼儿的学习经验比较零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从幼儿学习的特点出发,彻底打通幼小衔接活动的“横面”和“纵面”,让幼儿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让幼小衔接不再是仓促前行的“翻山越岭”,而是充分准备的“缓坡上行”。

[案例五]幼小衔接系列活动“我的规则我做主”中,一些教师只是开展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或者通过游戏让幼儿简单体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虽然集体教学活动也能培养幼儿初步的规则意识,但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非常有限。教师在幼儿园教研组的指导下,将这一活动拓展为主题活动,鼓励幼儿先调查并讨论“我们的身边有哪些规则?班级里有哪些地方需要规则?为什么需要这些规则?”等问题。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也明白了规则的重要性。随后,教师组织幼儿围绕“怎样制订规则?”和“怎样遵守规则?”等话题再次讨论,鼓励幼儿针对不同的活动和游戏场景设定不同的规则,如上课的规则(眼睛要看着教师,不要随意干扰同伴,如果要回答问题须先举手,不要随便插嘴等)、运动的规则(不玩危险的游戏,不争抢玩具等)、洗手的规则(安静排队,不推不挤,不浪费水,不把水滴到地上等)、游戏的规则(合作玩游戏,要爱护别人的作品,遇到问题要思考,玩具玩好要整理归位等)……之后,教师又引导幼儿用“集赞”的方式学会共同遵守规则。“我的规则我做主”主题活动,不仅帮助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规则意识,也支持幼儿养成了认真倾听、注意安全、克服困难、乐于交往、爱动脑筋、整理物品等多方面的良好习惯,实现了幼小衔接经验的“横面”生长。

针对大班下学期才开始匆忙衔接、活动浮于表面的问题,教师应转变观念,遵循幼儿学习的持续性特点,从小班幼儿入园起就把幼小衔接活动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在自理能力的培养方面,小班幼儿可以学习自己穿鞋袜、分汤勺、独立吃饭、独立如厕;中班幼儿要自己穿裤子和外套,学习帮助同伴分点心、清理食物残渣、清洗汤勺等;大班幼儿则要自己穿套头衣服和整理床铺,自主取用餐点,根据天气变化自主增减衣物,清洗自己的小毛巾、小杯子等。在任务意识的培养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小班幼儿学会照顾小动物,放学时记得带回自己的玩具和物品;面对中班幼儿,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任务式探究活动,要求幼儿回家时记得教师交代的小任务;教师应要求大班幼儿有目的地完成自己计划的小任务或与同伴共同约定的“打卡小任务”等。有意识地从小班开始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任务意识,可以帮助幼儿慢慢实现梯度成长,实现幼小衔接经验的“纵面”成长。

总之,只有基于幼儿视角,做好“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鼓励幼儿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幼儿做好“横面”“纵面”经验累积,方能促进幼儿自身成长,有效地助力幼儿真正实现幼小衔接。

猜你喜欢
幼小整理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