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法教学策略摭谈

2022-03-17 03:58米登宇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道德法治学科

米登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系统地学习各科知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核心素养旨在让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法治意识、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等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牢牢把握这几个维度,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有效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一是注重文化底蕴。文化是人类的根和魂,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注重将传统文化与课堂相结合,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融入到教学中。二是鼓励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发掘其自身潜力,培养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实现自主发展。三是提高社会参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首先,有些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课程重视度不高。部分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待教育取向的功利性较强,只注重文化科目的学习与考试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学科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被占课、取消的情况,其课时大大减少。同时,由于学生也不够重视,在上课时往往也不专心听讲,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不高,课程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很难得到提升。

其次,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调动学生自主思考,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教学有效性大大降低。

再次,对教学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学科教学评价应和课堂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标准保持一致,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即使很多教师有明确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也有针对性地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但对教学评价却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对学生过程性学习评价不足、不科学,一般都是通过阶段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导致教学评价不够全面,教学效果得不到很好地反馈。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要求,明确教学目标与计划。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行为以及教学策略等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流程以及教学方案的设计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的,所以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应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教师应注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以教材内容为本,借助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让其在生活情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以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应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感受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学习如何正确地上网,如何利用网络来获取有用的信息,并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展开教学,教授学生如何分辨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组织学生讨论网络的利与弊,最终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上网习惯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第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更加广泛,教师应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强大的学习驱动力,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仅仅照本宣科,可能会使课堂教学比较枯燥无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模式,要尽可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本中的知识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一节《促进民族团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的部分播放56个民族不同传统服饰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差异,引起学生的兴趣后再引出本课主题,不断借助多媒体和PPT的展示进行本课内容的教学。这样一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有更深的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三,要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养。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较为贴近生活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回归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践行道德法制标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因此,教师可多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观察、思考与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在教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节《亲情之爱》这一课时,教师在讲完课后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所感受到的亲情之爱的故事,并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回家后自主选择不同的形式,向家人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更让学生发现了身边的爱,学会回应身边的爱,很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感恩、友善的道德品质。

第四,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有效反馈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为阶段性的考试,有些情况下甚至没有考试。这样教师就很难得到准确、有效的教学反馈,从而很难准确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教学有效性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应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将评价拓展到日常的教学和学习中,而不仅仅是通过考试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教师可设置计分表,当学生做了积极有意义的事情,或者是违反了班规、校规的事情后,都可以在计分表中加分或减分,计分表的登记由所有学生共同监督,最后综合根据积分表得分情况和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都参与进来,提高了学科参与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更加完善了教学评价机制,使评价更加公平合理,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水平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各学科教师的核心教学目标。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重要学科,对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初中生非常重要,因此教师更应注重对本课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清晰的教学计划、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和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等多种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道德法治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超学科”来啦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