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术”与“道”

2022-03-17 03:58王凤英王丽霞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理道德教育德育

王凤英 王丽霞

新时期,需要有“术”、有“学”,更有“道”的思政课教师,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为此,笔者就如何把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术”“学”“道”进行了以下探析。

一、精通思想政治教育之“学”

思想政治教育之“学”,是指本学科的学理、学术与学养。思政课教师要储备渊博的知识,具备丰厚的学识,授课所用的教学素材要与时俱进,在素材中渗透思想,在案例中阐明学理,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喜欢上思政课。

1.学理中把握学科

学理层面,思政课教师对“道德”“道德教育”应有深刻的理解,了解课程标准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熟练掌握德育理念及其引导下的“德育范式”。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生活德育论是课程标准提出的的理念之一,主张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道德,着眼点不仅在于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在于关照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精神世界。因此,生活德育论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一种“德育范式”。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转变,还是停留在以知识传授为目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自然不能入脑入心,不能融入生活之中。从这个意义说,“德”来自于内在需要,而不是外在灌输。

思政课教师只有从学理层面去学习、认知“道德与法治”教材,才能体会生活德育论的深刻内涵并将之作为一种方法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2.学科中理解思维

在新课改以前,思政学科教材的突出特点就是“说理性论证”。虽然这种教材不是一无是处,但问题也很突出:一是忽视学生道德学习规律的存在;二是说理论证容易引起青少年逆反倾向;三是缺乏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的连接很难触动学生;四是容易滋生应试教育行为。这种“说理性论证”思维方式强调的是“命题思维”,排斥“叙事思维”。教材叙事思维是指向人、以人为核心的思维方式。教育本身就不应是外在于儿童的一种力量和作用,而应与儿童的成长叙事融为一体。

3.学习中丰富学养

“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深刻,责任重大。”首先,“政治性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点要求之一。教师要不断学习,学懂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学科逻辑之美赢得学生,此为“知”。其次,信仰坚定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思政学科的独特性要求思政教师理应成为教师队伍中信仰最坚定的人,心怀国家和民族,必须确保思政课堂价值引领的正确方向,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此为“情”。最后,宏大叙事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要有“大叙事”思维,以“大叙事”为坐标,站在宏大时空维度来讲授思政课,将个人叙事与大叙事结合起来,增强思政课内容的思想性,采用对抗性叙事与学生探讨和交流,学习运用道德教育的话语方式,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上,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转化与内化知识结构,此为“意”。

知行合一的教师才能做到“身正为范”,教导并引领学生知、情、意、行的合一。所以思政课教师对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高度认同,认同是最好的教育契机,认同是教育的智慧。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

二、善用思政课教学之“术”

“术”,指方法、策略、技术。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的教师,确实更需要把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李政涛教授在《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一书中,将教师分成匠师、艺师、儒师和哲师四个类型,若仅止于“术”,只能做匠师、艺师,达不到儒师,更做不了哲师。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术”中要有人。好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把自己和学生与所教的学科契合起来,故教师对自我的了解也很重要,了解自我才能够更懂学科,才能更深层次地吃透学科,并能融为一体。

第二,“术”中有思想。教师要赋予教育的意义感,对思政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使教学设计和环节富含立德树人的本源思考。

第三,“术”中有境界。思政教师看似日复一日地重复劳动,实则是在帮助学生建构精神世界,故教师要跳出一节节课,从思政课程至课程思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角度,思考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之“术”。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提到的“八个统一”,是对思政课教师改革思政教学的重要指导。

三、深研思政课教学之“道”

思政课教学有规律可以遵循,这不仅涉及教学的规律,也涉及到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此即为思政课教学之“道”。

一是思政育人之道。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生活。思政课教学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加强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政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教育。思政课教师要深研思政育人之道,既可以用显性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隐性的方式,契合学生成长规律,考虑学生的成长期待,使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塑造在思政课堂上得到和谐统一。

二是学科育德之道。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培养,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道德教育是教师对学生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三是教师慧育之道。“术”“学”“道”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交织在一起,要灵活辩证地加以应用。学生的成长发展有规律可循,思政课的宣讲与传授也要遵循基本规律,这里蕴含着“道”的元素;科学理解和把握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成才期待,需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和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熟练掌握学科本身的生活德育理念、叙事思维、核心素养等,这里包含着“学”的元素;新时代的各种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了思政课教学手段,使学习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化,这里体现着“术”的元素。

综上所述,智慧的思政课教师,就是修渠引水、立好路标,引领学生一路前行,让道德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德育融入学生的生命历程中。

猜你喜欢
学理道德教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Plasma-assisted ammonia synthesis in a packed-b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reactor:roles of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acking materials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