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最好的教育

2022-03-17 03:58黄桂芳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居家家长幼儿

黄桂芳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是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高度总结,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去理解这一观点。其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促进生活。幼儿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所受到的教育也不同。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就是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通过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达到教化的结果,即生活与教育是相匹配、相互成就的。其二,生活为教育提供场所和环境,社会的大环境中充满教育,生活中到处都是可教育的、可学习的内容。社会与学校并不是分离的两个部分,社会本身也可以被视为是学校,只有从生活出发才能回归教育本身。其三,生活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家庭教育对幼儿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是必不可少的,家长和家庭不仅要帮助幼儿形成对情感的正确认知,还要参与发展幼儿的兴趣爱好、科学思维等。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灌输,还要从生活入手,用幼儿熟悉的生活引导幼儿获得知识,这才是良好的教育方式。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广大中小学生被迫居家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依然可以抓住一些机会开展生活教育。当幼儿脱离学校这个固定且相对狭窄的学习环境,与家长和社会紧密联系,教师可以利用社会各方力量对幼儿进行教育,利用好幼儿身边的真实、鲜活的生活资源,让幼儿在自身成长环境中自主学习、健康生活。

二、疫情环境下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

假期里,幼儿的学习虽然脱离了学校,但在生活场景与社会环境中,幼儿获得的学习机会甚至比在校园时更多。教师要立足当下现实,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打开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利用生活教育达到学习与生活一体的效果,即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悟生活。

(一)构造生活场景,引导幼儿学习

教育与生活具有一致性,教师在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幼儿的生活进行对接。在疫情期间,当部分幼儿无法参加学校课堂教学时,社会教育与生活教育的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让幼儿回归生活的基础上,要尽量弥补缺失的学校教育。生活教育要求幼儿教师将幼儿教育进行生活化处理,采用情景模式将幼儿教育引入生活化场景中。[1]幼儿居家学习也可以沿袭这样的方式,教师在设计幼儿接触自然的课程时,就可以让幼儿观察家中的植物,进而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植物,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反馈,如用熟悉的儿歌、绘画等方式反馈自己的所看所想。在居家学习环境下,教师很难像线下课堂一样给幼儿进行知识的系统传授,但这并不妨碍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为每个幼儿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个性化的教育。

(二)借助社会环境,有效融合学习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幼儿适应社会生活,为其未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学校教育延伸向社会,使教育与社会相互融合,正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疫情期间,幼儿接触社会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增加,如果将社会这个广阔平台发展成为幼儿学习的渠道,幼儿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

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引导幼儿关注社会化的场景,带其走入社会进行学习,让他们观察和探索社会生活,对身边的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通常情况下,幼儿在学校对社会规范的学习多是通过在教室中观看图片或视频进行的,面临着学习脱离真实生活的问题,从而导致幼儿无法获得对生活更深的体悟。但是在居家学习期间,幼儿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提升,与社会的接触也更多。例如在跟随家长出行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自己观察交通标志,通过关注社会中其他人的行为等,对交通规则、生活现象有更直观的理解,进而更有效地掌握一定的基本常识,提升整体素养。

(三)学与做结合,促进亲子协作

“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教、学、做三者的有效结合。教、学、做是密切联系的,并非三个独立的阶段,如何在教与学中教会幼儿怎样做、引导幼儿主动做是教育的主要目标。[2]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与教育相辅相成,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如何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是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由此可见,动手做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家长是幼儿的主要接触者,在幼儿的生活中扮演着父母、老师、伙伴等多重角色,亲子之间的互动与配合更有利于幼儿发展,促进其主动动手实践。疫情期间,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开展了“空中课堂”活动,教师给幼儿发布学习内容并提供指导,幼儿与家长共同进行学习和实践。在“小小播报员”的课程设计中,我们要求家长与幼儿共同观看天气预报,制作温度、天气等信息卡片,协助幼儿总结播报内容,帮助其完成天气播报的“工作”。我们观察到,在家长的参与下,幼儿能够较完整地讲述天气状况,更自信地扮演播报员的角色。同时,幼儿通过亲自参与天气信息卡片的制作、天气信息的汇报等,更深入地掌握了与天气有关的知识。这样的学做并重的亲子实践活动,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了幼儿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践行生活教育理论的经验总结

(一)关注儿童实际,注重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对象可以是所有生活中所有有生命的事物,幼儿园内的所有幼儿都应该是被教育的对象。教师应对所有的幼儿一视同仁,同时,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

实际上,居家学习非常有利于家长和教师发掘幼儿的个性。每个幼儿的优势与兴趣是不同的,有的幼儿对儿歌、朗诵这类语言知识兴趣较大,而有的幼儿则对完成绘画任务表现得比较积极。居家学习是相对自由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的目标。

(二)分析教育理念,目标贴近生活

幼儿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教师不能强行将课本知识灌输到幼儿脑中,幼儿教育理念应该是立足幼儿自身的生活,让幼儿发现世界的“真善美”。[3]幼儿应当拥有快乐的童年,教师应当设计有利于幼儿生活的教育目标,在生活中循序渐进地教导幼儿是比较合理且有效的教育方式。疫情期间,要注意引导幼儿注重个人卫生,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和幼儿进行游戏。例如,家长扮演因不注意卫生而生病的患者,幼儿扮演医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鼓励幼儿主动学习洗手方法等卫生知识,通过“治疗病人”的过程加深印象。只有立足于实际,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优良的生活习惯,辅助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成长、不断进步。

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教师,我们应当对此有深入的探究,形成自己的思考,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现代幼儿的有效教育方法,促进幼儿不断进步和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居家家长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微生高的往事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