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建筑物课程思政路径探析

2022-03-17 09:37黄小华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水工任课教师专业课

黄小华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永安 366000)

0 引 言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将打破高校思政教育的“孤岛”现象,不仅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而且还要求各门课程必须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当下,各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水工建筑物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1 水工建筑物课程的基本情况

为了实现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分配,做到蓄洪补枯、以丰补缺,消除水旱灾害,发展灌溉、供水、发电等事业,需要因地制宜地修建水工建筑物,以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水工建筑物是我院水利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各种水工建筑物的工作原理及基本设计方法等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今后从事水利工程施工、设计、监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水工建筑物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指出,要切实“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3]。落实到教育教学方面,要求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 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即高校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推动我国社会获得健康、长久的发展[4]。但是,在水工建筑物这门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两张皮”问题。任课教师向学生传授更多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没有深入的挖掘与该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从而未能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难以在潜移默化中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利类专业 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等。因此,在水利工程专业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2 水工建筑物思政教育“孤岛”问题分析

水工建筑物这门课程是水利类专业综合性很强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非常适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目的。但是该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两张皮”现象。为此,本文对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孤岛”问题进行了以下分析。

2.1 课程教学团队思政素养不足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主力军,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教师实践能力,还要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促进教师了解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5]。该课程不少任课教师虽然专业水平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往往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学习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且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思政教师来承担,与自身无关,从而导致课程思政存在“两张皮”现象。陈宝生部长指出:“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6-7]。因此,该课程任课教师必须认识到,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师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看待“课程思政”。当然,也有部分任课老师虽然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以及受到思政元素挖掘不深等因素的影响,也会使课程思政不能很好的开展与实施。

2.2 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不能有机融合

由于该课程任课教师误认为专业课程主要从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导致该课程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同向同行,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各司其职,互不交叉。“课程思政”旨在通过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不少任课教师为了思政教育,通常生硬的将思政内容搬到专业课程中,忽视了课程的专业性,把专业课上成了思政课,改变了“课程思政”的本质,与“思政课程”完全混淆。该课程如何承担起育人的职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的融合,都需要教学理念做指导。专业课教师应该积极地与思政课教师交流学习,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从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梳理整合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内化”和思政元素的“熏陶”。

3 水工建筑物课程思政实践

水工建筑物课程思政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要想润物无声地把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就必须要先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德育发展目标,发挥本课程自身的特色,从中深入探索和挖掘思政元素,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佳契合点,然后在专业课教育的过程中有机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3.1 水工建筑物课程思政目标

水工建筑物作为水利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各类水工建筑物的相关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应在显性的水工建筑物知识背后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我国悠久的治水历史和伟大的水利事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力求学生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

3.2 教师提升自身思政教育能力

水工建筑物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需要任课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某些教师的事,而是所有教师的事。任课教师在认清“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后,应不断提升自身课程思政的素质和能力。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能否有效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有机的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这与教师的思想水平、业务能力息息相关。因此,任课教师应把“教育者先受教育”“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作为开展课程思政的三项基本功。在平时的专业学习中,任课教师需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寻找专业课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发展。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3.3 思政元素与理论知识有机融合

为了能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有机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最佳契合点,而且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期待和需求,争取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本课程在思政教学设计中,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经常开展课程思政座谈,研讨活动,将原有单一的专业内容改为思政型教学内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旨在提高对学生素质目标的要求,注重对学生德育目标的培养。如在“重力坝的认知”讲解过程中,通过观看“大三峡”系列记录片,历数三峡重力坝世界之最,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强我中华的职业抱负。笔者提炼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点,如表1所示。

3.4 思政教育与实践认识相融合

水工建筑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思政不能仅满足于该课程理论课中的有机融入。在水工建筑物认识实习中也要合理的融入思政内容,做到课程全过程思政教育。在认识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与实习相关的思政元素。例如在介绍东溪水库的时候,通过讲解水利前辈不畏艰辛的建坝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水利人“担当、献身、负责”的水利精神。在参观兴田水电站时,在介绍库区水土污染严重的问题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现实意义,主动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其次,革命历史记录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瑰宝。在实习的过程中,还应充分挖掘当地的革命历史的思政资源。如,我们组织学生在实习之便参观“新四军赤石暴动纪念馆”,缅怀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将士和爱国志士。革命先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将引导学生感受和平的珍贵,并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4 结 语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在水工建筑物的教学中,应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挖掘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真正将水工建筑物设计成育人和育才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专业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需要提高个人素质,深挖思政元素,采用有效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思想、行动上逐步成熟,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水工任课教师专业课
一代“水工”也是“土工”
一代“水工”也是“土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天下水工看淮安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从“水工构筑物”到“水工建筑” 水利建筑设计实践与思考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