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道路自信教育

2022-03-17 09:37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形势道路政策

张 虹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6)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坚定“四个自信”[1]的总要求,道路自信排在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之前,排列第一位,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不断加强青年学生道路自信,任重道远。新形势下,加强道路自信教育应贯穿融入到形势与政策课全过程中,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是青年学生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了解认识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开拓人生视野的必修课,通过课程教学,更加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这门课程是加强道路自信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载体。

1 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加强高职学生道路自信教育是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1.1 加强道路自信教育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高职形势与政策课开设主要目的就是加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自觉,个人的理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加强高职学生道路自信教育是政治任务,也是时代要求。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加强道路自信教育,道路是旗帜也是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不偏离,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根本保证,结合形势与政策课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确保坚定道路自信贯穿教学全过程[2]。

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新中国发展史已充分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伟大道路,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强青年学生道路自信,是提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等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为了造就亿万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因此,需要不断培育高职学生科学社会主义深厚思想文化根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树立一代接着一代实干的决心,传承前赴后继的理念,立志于不断完善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2 加强道路自信教育是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重大职责

我国高职院校意识形态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世情、国情透过经济社会发展客观现象看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本质,充分证明中国人民探索未来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和预期性。四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辉煌成就,赢得世人普遍的赞誉,但国内外反华乱中势力,始终带着敌意和偏见,对我们发展道路横加指责和发难,意识形态斗争越来越尖锐复杂,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教育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也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意识形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道路自信教育,是形势与政策课的职责所在。新时代高职学生成长的文化性和价值性日趋多元,引导培养其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政治工作,长期以来由于西方敌对势力的破坏渗透,社会多元价值观影响,在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观的包装和有预谋网络舆论引导下,学生易受互联网、境外融媒体等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等自由主义思潮影响,有一些学生对中国道路认识不清,理解不够,缺乏自信,没有全面客观辩证比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优势和成就,没有掌握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精髓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只是以我国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错误的根据表向得出结论:认为社会主义道路不如资本主义道路。这不仅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继往开来,更不利于民族自信心的养成。总之,青年学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之源,加强形势与政策课道路自信教育,是立德树人所要解决的重点工作。

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安全等各方面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外部环境产生新的风险与挑战。然而我国内部环境正在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我国政局稳定,道路制度优势显著,社会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和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韧性十足,有能力面对一切风险与挑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厘清这些形势和政局变化,引导教育学生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自信和骄傲于我国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1.3 加强道路自信教育是高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要引领和导向

加强高职学生道路自信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政治属性,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实现此属性的主要实现形式。通过对新时代的形势与政策的客观分析,摆事实讲道理,改变一些学生在学习形势与政策课过程中消极被动的态度,鼓励学生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并加以实践检验,以适合青年学生的认知方式,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要体现是发自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加强道路自信教育,就能更好明确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教案提供原则和遵循,从而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

2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道路自信教育要做好四个教学维度

2.1 国际视野维度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树立培养学生国际视野,采用辩证思维,参考比较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和以金砖五国为主体发展中国家等发展道路,侧重向学生讲授世界主要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各方面体制机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诸要素真实情况,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了解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真实情况,在借鉴各国先进文化与经验技术的同时,要善于揭批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虚伪性和欺骗性。重点比较国际主要发达国家与中国特色之间政体、经体、社体等之间各自优势和短板,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有针对性解疑答惑,通过一件件实例故事和新闻事件,让学生自主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适合于中国。通过帮助学生学习分析国际基本形势以及大事、热点问题,把握理解国家出台方针、政策、路线的正确性,充分认识世界的大变局对于中国发展之路的机遇和挑战,科学论证出社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并把中国发展道路放在世界大势格局中加以认识,证明中国国际地位、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日益凸显,从而增强中国道路自信。

2.2 国内视野维度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培养学生国内视野,从新时代中国真实国情角度出发,突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教育主题,入心入脑,重点讲授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道路走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以及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深刻理解立足国内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工作要共同建设、协调推进,通过组织学生具体分析国内发生焦点、热点大事,了解把握国家重大决策重大会议的精神实质、改革发展具体举措的重要性、正确性,从而坚定中国道路自信。 国内视野维度还要重点向学生讲解台湾、香港等最新的形势与政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建设的参照物。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势力推动对中国颜色革命,利用台湾和香港作为跳板,支持台独、港独对台湾、香港青年学生破坏“一国两制”进行毒害教唆。通过这些具体典型反面事例,教育青年学生认清西方资本主义所谓标榜的人权、自由、民主的极端虚伪性和双重标准,讲授香港之乱来龙去脉,证明中国道路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保障人民基本权利为已任的最好制度安排,从而坚定学生中国道路自信。

2.3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维度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培养学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视野,加强国情社情教育,中国东西南北区域差异大,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的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绊脚石。通过对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刻分析和展望,组织学生辩证研读各区域发展形势与任务、优势与短板,从而深刻理解全国一盘棋思想,对于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工业振兴、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布署进行了解,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无比优越性,从而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2.4 多学科、多专业维度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培养学生多学科、多专业视野,课程教学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世界史、中国史等相关学科知识内容,为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体制机制架构提供学科支撑。高职学生所学专业不同,教师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时,针对学生实际需求,要有意增加一些学生所学专业的国内外专业前沿发展形势,融入国家产业政策、产业链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法规,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投身高科技革命浪潮,创新和把握创业、择业、就业的理念和时机,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3 加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道路自信教育的实现路径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国家没有统编教材,只有教学要点,教学内容多,课时数少,而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是这些教学要求的重中之重,需要拿出具体举措和方法。

3.1 规范道路自信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是教学内容更新快,这是由课程的时效性决定的,各高职院校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确定呈现各自决定的状态,教学内容的边界也没有明确说法。然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判断和推进的形势等这些基本理论和原理需要规范稳定内容作为支撑,依据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党和政府制定出台的各项治国理政方针政策,要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要点内容,统一教学口径。高职形势与政策课还要把抗击新冠疫情、脱贫攻坚、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果(如民法典出台)等新时代丰富鲜活的素材作为道路自信教育的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发自内心感恩中国共产党,感恩社会主义道路。

3.2 创新道路自信教学模式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道路自信教育,要突出问题导向,以设问思考、师生互动交流、组织学生社会考察调研实践等多元教学模式加以采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理论讲授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采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方式,构建课前预习、课中设问、课后作业等教学模块,以辩证思维做好道路自信专题理论课堂导入,不回避矛盾和思想困惑,直面学生提出问题,耐心细致给予认真全面的解答。虽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要积极向学生推荐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课外拓展延伸文章篇目、中国道路纪录片、主流中国道路政论视频,中国制造业全球第一的讯息等,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

形势与政策课要拿出一定课时,安排校内外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企业能工巧匠先进模范人物等开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专题讲座,以互动交流为主要形式,学生提问,讲者结合自己奋斗经历、阅历、心路体验和感受给予学生直接明确的回答,给予学生以启迪。

加强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教育需要学生之间交流互鉴,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予一定时间开展分组讨论,激发内心体验和感悟,迸射道路自信思想火花,让学生们产生思想共鸣。

3.3 积极开展行之有效道路自信实践教学

形势与政策课加强道路自信教育,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道路自信专题实践教学,培育学生知行合一。可具体安排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参观调研工矿企业、联办单位、新农村建设等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直感视觉感受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同时,引导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管理与治理工作,文明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培育热爱人民、帮助人民的情怀,了解社情民意,根植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思想根基。

3.4 加强道路自信教育考核与评价方法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没有统一标准和要求,各校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成绩考核往往流于形式,有的学校规定学生课程学完后提交一份专题论文或调研报告、心得体会,有的学校在学年结束出一份试卷,一考了之。这样成绩考核和评定,失去教学过程考核,教学实效性不佳。教育部曾下发文件明确规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掌握水平,考核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了解情况”[3]。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加强学生道路自信教育的过程考核与评价,就应该是形势与政策课成绩评定标准。成绩考核与评价方法应是:注重学生课堂互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状态,讨论交流认真思考以及产生的真知灼见,学生完成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表现情况等,形成考核权重,给予学生学期成绩,这样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猜你喜欢
形势道路政策
政策
政策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助企政策
政策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