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以上海大学“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为例

2022-03-17 10:33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建党党史中国共产党

李 涵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属性、特质、基因的认识达到历史新高度”[2]。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如何尽快让大学生深刻感悟伟大建党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之精髓指导日常学习生活实践,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任务。上海大学积极回应时代之需,及时推出“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该课程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入手,通过改革供给主体、内容、方式来提高思政课堂的实效性,自推出以来便取得了热烈反响。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的重要价值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从星星之火到闪耀东方,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而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精神资源。高校应站在新的历史维度,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使青年一代了解建党历史,感悟建党精神。

(一)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

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就是要让大学生深刻理解早期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信念。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确立了救人民于水火、救国家于危难、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革命理想和坚定信念。大学生作为民族未来发展的“后浪”,他们的理想信念事关民族发展。因此,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隐性和显性教育作用,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价值观念的入侵,使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4]。

(二)强化使命担当,投身民族复兴实践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担当精神的集中体现。早期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集中体现在为了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他们不惜付出宝贵生命以实现国家“站起来”的蜕变。之后的共产党人也没有辜负前人的嘱托,他们勇接重担,投身国防、工业、科技、经济等各项事业,洒下青春的汗水,实现了国家“富起来”和“强起来”的飞跃。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使命,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重任,同样需要学习和继承早期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担当精神不仅是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保障,而且是大学生激扬活力的青春底色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奋斗方式[5]。当代大学生要接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建设的接力棒,只有心怀国家,勇担时代重任,才能在困难面前不拘于个人利益的得失;才能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日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进一步提升民族意识、大局意识、家国观念,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三)发扬斗争精神,继承革命优秀品质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6]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建立起我们伟大的政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不仅是建党精神的底色,更是我们党百年奋斗、不断胜利的精神密钥。斗争精神是在伟大的斗争实践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意志品质的总和,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勇于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也体现在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正是因为不断地自我革命,才使得中国共产党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继承这种伟大的斗争精神,不畏挫折与险阻,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坚持斗争精神与斗争实效相统一,锤炼斗争本领,提高斗争艺术。大学生还需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做到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危险困难面前挺身而出[7]。

(四)拥护党的领导,心系回馈社会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建党精神的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践行了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誓言,对党忠诚,对民负责已经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里,这种信仰始于红船,行于实践,且始终不渝、毫不动摇。这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品质是当代大学生立德之基,是我们强调的“大德”精神。一方面,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西方国家从未停止分化、西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对党忠诚就是需要大学生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被敌对势力所利用。另一方面,回馈社会是目标更是行动,将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就是要使大学生意识到,向前辈学习要从生活小事做起,心系人民与国家,在不断提高自我的同时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与时代一同前进,与人民并肩奋斗。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的创新实践

为了让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顺势而生。该课程由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文学院联合创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从供给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对思政课进行改革创新。这是一门通过阐释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课程,也是最早一门响应上海市委“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号召开出的思政课程,更是将“四史”教育和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的重要创新。

(一)供给主体——优质的专家团队

“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继承并发展了上海大学之前思政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大国方略”课程的教学模式。学校聘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由一人或两人负责一个专题。其中既有长期奋斗在教学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校教师,也有从事党史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政负责人,还有革命先驱的后代和著名的评弹表演艺术家等。各位专家或高屋建瓴,条分缕析;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慷慨激昂,妙语连珠;或发挥所长,贡献所研,成就了本课程的特色和亮点。该课程定期举办集体备课会、研讨会,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各位专家学者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并将所传授内容体系化、整体化。专家们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教学的基本规律、思政课程的组织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努力实现系统的最优化。

(二)供给内容——以建党精神为核心

2019年11月,习近平在上海视察时指出:“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我多次瞻仰党的一大会址,每次都有很深的感触。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8]“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充分利用了上海特有的红色资源,将上海的建党精神、城市文化、历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等红色资源转换为生动的思政课教材。教师通过引导大学生追忆那段伟大的建党岁月,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帮助大学生科学地把握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同时,该课程还将思政课与上海大学建校历史相结合,指导大学生认识“五卅运动”的战斗堡垒——“上海大学”这一红色学府的前世今生,从而增强大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自豪感。“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将建党精神与“四史”学习、“校史”学习相结合,增强了思政学习的悦纳度,使大学生以个人的视角、城市的视角充分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大突破。

(三)供给方式

1.“项链模式”下的“问题意识”教学法

“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的“项链模式”教学法是指党史专家与思政课教师的合作教学。学养深厚的党史专家作为主讲嘉宾,负责讲述建党史实,以真实、感人史实带领大学生走进那段峥嵘岁月。思政课教师则负责启发大学生思考每个故事、每段历史背后的价值追求与政治信仰,引导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信仰。“项链模式”的教学形式有专题讲座、参观红色基地、专题讨论等。专家的讲授如同“珍珠”和“钻石”,而思政课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则如同一根银线,把史学专家提供的“珍珠”和“钻石”串起来组成一个精美的、耀眼的项链。

2.落实实践教学,创办“行走课堂”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条主线。“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设有“走访上海红色遗址”的实践活动。由思政课教师带队,组织大学生走访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新老渔阳里等革命遗址。每个红色基地都会安排专人为大学生讲解历史,打造行走的“项链模式”。该实践教学活动以建党精神为依托,通过现场参观学习,带给大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红色基地中所蕴含革命先驱的伟大建党精神,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责任感[9]。

3.合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创新授课方式

如何将理论知识用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表达出来,一直是思政课教师的难点问题。大学生对于长期的“PPT+黑板教学”式的授课方式难免会感到枯燥。“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针对此类困境,开创了新型授课方式。该课程组邀请著名评话表演艺术家,以评弹的方式向大学生讲述建党故事,与思政课教师联袂上演“渔阳里的传奇佳话”红色专题讲座。课程效果良好,学生收获颇丰。

“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还充分利用课下的网络平台,一方面,教师运用学习通App与大学生广泛互动。教师会在课前将相关视频资料上传到平台,督促学生预习课堂内容,以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该课程还在中国大学MOOC上同步开播,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报道、传播、分享,方便各个高校的大学生交流学习。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的再创新路径

目前,“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不仅获得了上海市教委、主流媒体、思政教育同行等多方的褒奖与支持,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学生的广泛认可与赞扬。该课程2018年9月首次开设时,选课人数仅有36人,但第二次选课时,人数激增至100多人(首次上课后学生口口相传),到第三轮选课时,选课人数已远远超过课程人数最大值,很多慕名而来的大学生只能以旁听生的身份上课。“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网络平台上也非常受欢迎,甚至包括一些海外听众。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推动“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的不断创新,课程组还联合多家合作单位,召开了“迎接建党百年——‘四史’学习教育与‘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建设高端论坛”,会议广泛听取了授课专家、思政课教师、研究生助教以及听课大学生的意见,发现该课程还存在以下的不足。

首先,课程缺乏与时事政治的结合。“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作为一门带领大学生了解建党历史、学习建党精神的课程,授课教师多为党史专家。因此,教师更多的关注于历史的阐释,而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联系较少。

其次,课程体系化程度有待完善。虽然,课程组经常举行大型的备课会,但是,由于每个专题的主讲人不同,难免出现课堂衔接不紧密、课堂内容有重复的现象。

最后,大学生知识背景不同,接受能力差异大。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能力不同、对授课形式的要求也不同。知识背景薄弱的大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困难,呼吁课堂内容层级化;而知识背景较好的大学生则反响热烈,呼吁要加强理论深度。

针对这些问题,课程组成员集思广益,坚定“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切实解决大学生“需求侧”的问题与困境,在课程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打造“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2.0版本。创新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浅出,与时俱进

上好一门思政课,价值观的引领是首要目标。对于课程中涉及的史学知识,教师钻研要深,表达要浅,备课要全,授课要有重点。大学生弄懂、认同、内化才是课程的核心诉求。因此,课程要尽量避免史学知识的大量堆砌,要以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娓娓道来。课堂形式除了评弹、行走课堂外,还可以举办情景剧演出、演讲比赛等,不仅让大学生了解历史,更要让他们走入那段革命岁月。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未来,回首过往,是为了脚下的路走得更坚定、更长远[10]。 “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不仅要讲好历史,更要将“四史”学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统一,帮助大学生学党史、行当下、展未来。

(二)知识文本化,构建体系

针对大学生提出的课堂衔接不足,内容有重复的现象,一方面,课程组要定期组织集体备课活动,专家们要经常交流课堂内容和授课PPT,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衔接作用;另一方面,课程组还需要将课程大纲文本化。专家们集体智慧下形成的大纲,要突出各位专家的授课精髓。因此,教师需将该大纲内容文本化、体系化,并发放到每位听课大学生的手中。文本化的大纲是课堂的主线,可以有效避免课堂内容的重复问题,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翻阅大纲提前预习,帮助他们形成逻辑清晰的知识架构。大纲既要印刷成纸质版,方便大学生阅读,又要制作电子版,方便在网络平台上传播。

(三)因材施教,供需融合

针对大学生知识背景不同、接受能力差异大的问题,课程组将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面对理科、工科学系的低年级大学生,要加强基础知识教育,着重向他们普及建党的社会背景、主要人物等,在授课方式上更侧重多样式教学。如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还原“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情景剧演出等;而面对基础较好的文史类大学生则要剖析历史脉络,加强理论深度,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先驱们的政治选择、政治信仰。授课方式可以穿插演讲、辩论等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大学生更多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

四、高校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的启示

上海大学“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的成功实践,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启发,从供给侧的角度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一)理论引导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11]。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因此,思政课既要立足课堂又要走出课堂,既要坚持理论引导又要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做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新老渔阳里革命遗址等都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重要场所,极大提高了大学生对“四史”内容的悦纳度和对建党精神的内化度。据统计,我国现有革命专题博物馆和纪念馆808家,登记的革命旧址、遗址有33 315处[12]。高校不仅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也要积极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二)价值引领与方式创新相结合,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想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提升价值观塑造方式的有效性。这要求教育者在价值输出过程既要抓住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又要满足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实现价值传输与内化的相统一。“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邀请著名评弹艺术家用“普通话说评弹”的方式讲党史,不仅创新了思政课的授课方式,也弘扬了评弹艺术,充分发挥了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价值观念,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重要方法。1932年,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建立了工农剧社,宗旨是“提高劳苦群众政治文化水平,通过宣传来动员群众参与民族革命战争。”当时党在各县都成立了工农剧社分社,组织成立苏维埃剧团,有效挖掘了民间艺术的价值引导功能[13]。艺术与思政工作从来不是互相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各高校可以广泛利用当地的艺术文化形式,并结合本校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创一系列“有艺术气息”的思政课。

(三)个人专长与团队力量相交融,切实优化课堂质量

“团队”一词作为学术概念最早出现在组织学范畴,管理学认为“团队是有着共同目标的特殊群体,每个成员为了共同目标努力,相互承担责任”[14]。一个团队不仅需要其成员恪尽职守,各尽其能,更需要互相协作,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团队力量实现最大化。“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汇集各方专家,他们都是党史研究的领军人物,有些专家拥有丰富的授课经验,有些专家则拥有独特的实践经验。该团队成员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及时沟通。课堂上的每一张PPT,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团队的集体智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切实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使思政课堂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高校需经常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打破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组织他们互相听课,互相评价,互相献策,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打造优质的教学团队。

上海大学“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通过优化供给主体、深化供给内容、创新供给方式有效地将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使建党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赋能。其突出成就在于强化顶层设计,精心打造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当地红色文化资政育人的作用,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始终将为国家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核心旨趣。

猜你喜欢
建党党史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第一次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