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弼《道德经注》道藏本

2022-03-17 14:36边家珍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王弼永乐刻本

边家珍

(山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通过源流考述与版本对比,笔者认为,道藏本是重要的王弼《道德经注》善本,较之他版本更具文献价值。下面是具体意见,祈愿大方之家正之。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初载于《隋书·经籍志》,谓“《老子道德经》二卷,王弼注”。《旧唐书·经籍志》作“《玄言新记道德》二卷,王弼注”;《新唐书·艺文志》作“王弼注《新记玄言道德》二卷”。宋代的刻本,于今可考者有二:一是宋政和五年乙未(1115年)晁说之刻本。嵩山晁说之题记云:“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然弼题是书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欤。”[1]291(a)二是宋亁道六年庚寅(1170年)熊克重刻本。熊克跋云:“王弼所注言简意深,真得老子清净之旨。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稀有,盖久而后得之。往岁摄建宁学官,尝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题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喜其近古,缮写藏之。乾道庚寅分教京口,复镂版以传。”[1]291(b)熊刻《道德经》只分上、下,无析道经、德经,亦无各章篇目(谨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不分章,八十一章的区分大约始于东汉的河上公本),所言与今本相似。晁说之刻本、熊克刻本均已散佚,其序跋通过明正统《道藏》中的《道德真经注》保存了下来。

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中的《道德真经集注》十卷,末有宋元符元年(1098年)十月一日前权英州军事判官梁迥《后序》,文中称:“昔之为注者有三:曰河上公,曰明皇,曰王弼。夫三家之说,其间不能无去取,然各有所长,要其归宿,莫非究大道之本。近世王雱深于道德性命之学,而老氏之书复训厥旨,明微烛隐,自成一家之说,则八十一章愈显于世。……太守张公深达夫道德性命之理,以文章作人,以经术训多士,常患夫执经者不知道,乃命黉舍之学者参其四说,无复加损,刊集以行于时而广其教。”[2]此书所录王弼注基本上是完整的,其最初刊行之年亦当早于晁说之刻本。

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中的《道德真经注》四卷(以下简称“道藏本”),是明代王弼注的重要刻本。此书卷数较宋代晁说之本、熊克本增加了一倍。据王葆玹先生考证说,《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收书卷数大多加倍,《道德真经注》四卷是“由于统一改编,重行分卷,非由所据底本的荒谬所致,亦非对王本特加改窜”[3]。此本也是现存最早附有晁说之和熊克序跋的版本。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张之象刊行了《三经晋注》,其中有老子王弼注二卷。张之象原本虽已难寻,所幸还完整地保存于清乾隆《四库全书》中的王弼注《老子道德经》中。四库馆臣序文谓:“钱曾《读书敏求记》谓弼注《老子》已不传,然明万历中华亭张之象实有刻本,证以《经典释文》及《永乐大典》所载,一一相符。《列子·天瑞篇》引谷神不死六句,张湛皆引弼注以释之,虽增损数字,而文亦无异。知非依托,曾盖偶未见也。此本即从张氏《三经晋注》中录出,亦不免于脱讹,而大致尚可辨别。”馆臣以张之象本为底本,所有参校《永乐大典》《经典释文》的地方均被一一注出,更因三十八章后《永乐大典》本缺注,因而“姑仍其旧”,也就是说除个别地方对校《经典释文》外,完全照录了张之象原本。

道藏本与武英殿本所据张之象本相异之处相当多,现依前后顺序列举如下:二章注文“始与无也”,“无”,张之象本作“母”。三章注文“知者”,张之象本作“智者”。四章注文“则不能赡也”,“赡”,张之象本作“瞻”。五章注文“莫不赡矣”,“赡”,张之象本作“瞻”。十章注文“应而不昌”,“昌”,张之象本作“倡”。十章注文“非玄如何”,“如”,张之象本作“而”。十六章注文“则乃至于不有极”,“不有极”,张之象本作“不穷极”。十七章注文“不能复”,张之象本“不复能”。十七章注文“非智之所济也”,“济”,张之象本作“齐”。二十章注文“鸾雀”,张之象本作“鸷雀”。二十章注文“若享太牢”,张之象本作“如享太牢”。二十章注文“不可为名”,“名”,张之象本作“也”。二十二章注文“不自见其明”,“明”,张之象本作“名”。三十二章注文“川谷之以求江与海”,张之象本无“以”字。三十五章注文“不徧不彰”,张之象本作“不偏不彰”。三十五章注文“乃更不如”,张之象本作“乃更不知”。三十六章注文“不假形以理物”,张之象本作“不假刑以理物”。三十八章注文“虽德盛业大富而有万物”,张之象本无“德”字。三十八章注文“犹各得其德”以下,自“而未能自周也”至“万物”共二十四字,张之象本缺。三十八章注文“故仁义可显”,张之象本作“故名仁义可显”。四十一章注文“不加机匠之裁”,张之象本作“不如机匠之裁”。五十章注文“十分亦有三耳”,张之象本作“亦十分有三耳”。五十八章注文“隐匿”,张之象本作“隐慝”。六十四章注文“复众人之所过”,张之象本无“所”字。七十九章注文“已至而德以和之”,“故必有余怨也”;张之象本无“以”“必”二字。八十章注文“当何患不足也”,张之象本无“当”字。

同时,对校道藏本与武英殿所依《永乐大典》本,我们发现二者也有相当明显的差异,例如:八章注文,“言人皆应于治道也”,《永乐大典》本作“言水皆应于此道也”。十五章注文“豫然者欲度”,“者”,《永乐大典》本作“若”。十六章注文“得道之常”,“道”,《永乐大典》本作“物”。十七章注文“言从上也”,《永乐大典》本在“有之而已”下。十八章注文“于慧立善”,“于”,《永乐大典》本作“施”。二十章注文“鸾雀”,《永乐大典》本作“燕雀”。二十章注文“不可为名”,“名”,《永乐大典》本作“明”。二十五章注文“而免殆”,《永乐大典》本作“而危殆”。三十三章注“未若自知者”,《永乐大典》本无“未若”二字。三十三章注文,《永乐大典》本缺“力用于己则物无改焉”九字。三十四章注文“各得所”,《永乐大典》本“各得其所”。三十六章注文“各得其所”,与《永乐大典》本“各得其性”有异。

可以看出,道藏本是与张之象本、《永乐大典》本不同的刻本。较之张之象本,道藏本脱讹较少,而《永乐大典》本已非全帙;《道藏》中的《道德经集注》十卷虽收录了王弼注文,但其经文来自唐玄宗本,文字讹误亦较多;道藏本不分《道经》《德经》,不分篇章,合乎宋晁说之等所言王注本旧貌。

万历年间的王弼注刻本,还有孙矿(1542-1613年)《老子道德真经》二卷。德国汉学家瓦格纳称:“它的王弼《注》依据的是道藏本。这一版本的钞本存于日本尊经阁文库中,严灵峰的《集成》中的本子是据此重印的。它是现存最早的日本版本——阜谷东赟本的基础,它一直是一系列关于王弼《老子注》的日本研究的基础文本。”[4]

清代乾隆时的《四库全书》钞本王弼注《老子道德经》,已如上述。由《四库全书》武英殿聚珍本又产生各省局本,最具代表性的是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浙江书局刻印的《二十二子》本《老子道德经》上下篇(以下简称“《二十二子》本”)。此本内虽然标明“张之象原本”,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它吸收武英殿聚珍本的校勘成果而未加注明。例如,四章王弼注曰:“……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赡也。”武英殿本馆臣按,“‘赡’,原本作‘瞻’,今据《永乐大典》校改。”十五章王弼注“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武英殿本馆臣按,“‘若’原讹作‘者’,今据《永乐大典》校改”。又如十六章王弼注“常之为物,不偏不彰,无皦昧之状”,武英殿本馆臣按,“‘皦’原本讹作‘敝’,今据《永乐大典》校改”。又如三章注文,武英殿本馆臣按,“‘心虚则志弱也’六字原本缺,《释文》有,应在此注之下,今校补”。又如四十九章注文,《二十二子》本无“百姓皆注其耳目”七字。按,近人刘国钧先生说:“予于故宫博物院,见进呈之聚珍本,用墨补书此七字,可见张之象本原有此句,聚珍本于排印时偶脱去,遂致沿误。”[5]由此可知,浙江书局《二十二子》本所用底本,并非“张之象原本”,而是武英殿聚珍本。《二十二子》本异于张之象原本者,亦有数处。例如,三十八章注文“故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礼”,张之象本、道藏本、《古逸丛书》本相同,唯有《二十二子》本作“德”字,未详所据。

日本明和七年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东都书林刊行宇惠考订本《王注老子道德经》。宇惠在《刻老子王注序》中说:“老子正文,诸书所引有不存者,则固有脱文,而文字异同亦甚多矣。焦竑《翼注》有《考异》,王注旧刻附孙矿古今本考正,今共标于层,冠以考异、考正。二考外尚有异同,诸上随见随记,及王注错误今改正者,共冠考一字,而标于层。”[6]

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遵义黎氏日本东京使署据集唐写本影印《古逸丛书》本《道德经》王弼注,题为《集唐字老子道德经注》。黎庶昌在《叙目》中说:“日本有摹刻张参五经文字、唐玄度九经字样甚精,与石本无异。又有南总(地名)宇惠考订晁以道本王辅嗣《老子道德经注》,今合以局刻华亭张氏本集张唐二家经字为之。”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排印《诸子集成》本,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缩印《四部备要》本,均与浙江书局《二十二子》本相同。

综上,通过源流考述与版本对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道藏本是重要的王弼《道德经注》善本,较之他本更具文献价值。遗憾的是,此本一直未能引起研究王弼《道德经注》者足够的重视。

猜你喜欢
王弼永乐刻本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彩色笔动起来
“主体性”视角下的王弼“本无”思想研究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辨析
《永乐大典》所见明人佚集二种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的再认识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