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逆向设计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表现性任务设计

2022-03-17 18:04郭家君江苏省靖江市莲沁小学
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表现性逆向整本书

陶 健 郭家君 江苏省靖江市莲沁小学

纵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我们可以发现,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尚不成熟,因此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获得综合发展,本文借助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就逆向设计与表现性任务的内涵进行分析,并探索了基于逆向设计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表现性任务设计策略,提出了聚焦教学目标、丰富任务形式、引导成果展示和注重反馈预设的建议,明确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表现性任务设计的原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基于逆向设计的表现性任务设计就体现了以上理念。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基于逆向设计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设计表现性任务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逆向设计与表现性任务内涵分析

所谓“逆向设计”,是指通过评价前置确定教学落脚点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确定要追求的结果(目标或标准)之后,首先考虑评估方案,再设计具体的活动。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活动。逆向设计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表现性任务是学生运用习得的概念或技能,通过创作作品或展示表现提供学习的证据,是评价任务的一种形式,也是逆向教学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具体来说,表现性任务是一种要求学生进行成果展示的任务,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最终结果,还包括中间过程,甚至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对促进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有积极意义。

二、基于逆向设计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表现性任务设计策略

(一)聚焦教学目标,明确任务内容

1.充分钻研文本

对文本有充分的认知,在设计目标时才能更准确,也更有利于体现目标的考验性。因此,教师在基于逆向设计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首先要充分钻研文本。例如曹文轩的《草房子》讲述了几个孩子面对生活的考验而各自成长的故事。从语言角度来说,本文语言在淳朴中展现了一种美感,既展现了农村悠闲的自然风光,也刻画了暴风雨中农村恶劣的环境;从主题思想上来说,整本书始终有悲悯情怀,比较直白的描写是小主人公们对不幸命运的抗争;从艺术赏析的角度来说,作者将悲剧蕴藏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才更加真实等。但在这些内容中,像对整本书中蕴含的悲悯情怀的感知,对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在对本书有了清晰的认知之后,教师就可以设计明确的目标,比如从语言角度赏析,从主人公对抗命运的角度感知其精神等。教师首先对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划分层次,并在评估之后选择合适的目标,此时再考查学生就更加准确,也不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对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阅读整本书产生积极作用。

2.掌握实际学情

虽然在逆向设计中,教师要将评价前置作为教学的落脚点。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依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教学。例如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掌握了一些阅读技巧,而且通过多年的学习,思维和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对学生有了这样的评估之后,教师在设计整本书阅读目标时,就可以适当地提高难度,而不再局限于识记层次。比如在高尔基《童年》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借助图表理清本书中的人物关系,分析在阅读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及其形象,并选择典型片段印证自己的理解。理清本书中的人物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第一次分层;要求学生选择印象最深的人物和典型片段进行分析,则主要考查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是对学生的第二次分层。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教师在之后设计表现性任务时更能把握重点,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丰富任务形式,促进积极探究

1.创设表演情境

表演情境对学生的要求不是简单的对话,而是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有情绪的表达。以《童年》第一章为例。在这一章中,祖母出现的时间是在父亲去世之后。如果仅仅阅读“但她的哭跟我母亲不同,她总是伴随着我母亲哭,像唱歌似的,哭得很老练”这一段,也许读者对祖母的印象会是狡猾,或表现出的是人老之后的精明,会认为这是作者表达对祖母的不满。但阅读后面的内容会发现,作者对祖母是喜欢的,而且祖母的形象是亲切、快活的。而学生在表演角色、完成对话的过程中,也要展现出祖母的这种性格特征,将其传达给观众。这实际上就考查了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感知与理解。教师设计表演任务,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文中的词语,在建立整体认知的基础上了解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再进行表演,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入阅读。

另外,完整的表演不是一段简单的对话,可能还需要一些布景、道具,这些也需要学生精心思考设计之后才能完成。比如在《小兵张嘎》中,奶奶带着小嘎子东奔西逃的片段仅有几句话的描述。学生就可以思考:在东奔西逃的过程中,小嘎子手上会不会有“武器”防备?奶奶身上会不会藏有东西?通过这样的补白和细节演绎,学生就可以勾勒出立体的人物形象,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2.组织实践活动

教师在基于逆向设计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还可以设计实践性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骑鹅旅行记》是一部童话,语言诙谐幽默,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了解书中人物的美好品质,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表现性任务:为本书中你感觉有趣的情节画一幅插图,借助插图表现出小主人公的经历、心理、性格、品质等。在这样的任务中,学生变成第二作者,对本书进行再创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考查了学生对细节内容的了解——只有抓住细节,才能更好地展现出人物品质。当然,除了这种实践活动,教师也可以将阅读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结合生活对整本书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延展思维深度,还可以锻炼各项能力,获得全面发展。

3.建立探究项目

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建立探究项目,设计表现性任务。例如《鲁滨孙漂流记》值得解析的角度有很多:主人公在身处孤岛时的生存拼搏精神、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殖民主义倾向,以及本书创作的时代背景、主人公体现出的宗教思想、作者采用的大量心理描写、文章结构的设计等。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本书时,就可以这样设计表现性任务: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从固定的角度针对本书进行赏析,合作搜索资料,深入分析文中有代表性的片段,形成一篇小论文。因为该任务充分结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学生在探究时会比较积极,教师也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搜索资料、整理语言、阅读理解的能力,进而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

4.引入图表机制

图表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感知文章关系,建立系统的认知结构。而在图表的辅助下,教师也可以清晰地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在基于逆向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入图表机制,丰富表现性任务形式。

例如《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其逻辑思维本身就比较严谨,而作者的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本书中。在引导学生阅读本书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绘制思维逻辑图,探寻不同情节、语言背后的紧密关系,并将其串联在一起。这一表现性任务实际上从侧面对学生进行了引导:本书情节中可能埋有伏笔,要注意挖掘线索,理清前后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深入研究,其阅读思维会得到体现。教师借助图表机制培养学生纵深阅读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5.借助学科融合

教师在基于逆向设计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还可以借助学科融合的方式,设计表现性任务。例如在引导学生初读《鲁滨孙漂流记》时,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表现性任务:尝试结合世界地图画出鲁滨孙航海的路线,并根据书中内容描绘出小岛上的情况;阅读历史资料,了解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其受到的文化影响。这一任务将语文、地理、历史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搜索资料、空间思维等能力都会展现出来。而借助这一任务,学生也会对作者、时代背景等产生初步、整体的认知,再去深入阅读这本书时就更具有目的性,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当然,除了与地理、历史相结合之外,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还可以将语文与其他学科整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引导成果展示,鼓励学生表达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表现性任务是通过成果展示提供学习证据的。因此,成果展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就要注重设计这一环节。例如在《鲁滨孙漂流记》的初读中,学生需要搜索与之相关的创作背景、时代文化、作者生平等。教师可以提出建议:利用所学信息技术将整个探究过程做成PPT,或者根据提供的小课题模板进行填写,记录探究过程。当然,如果学生已经有一套完整的表达体系,也可以展示出来,但要体现整个探究过程。这样,在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时,教师就可以了解到学生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及其产生的原因。这为之后教师因材施教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做好铺垫。

(四)注重反馈预设,链接后续教学

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是为了让教师看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评估目标之间的差距,但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基于表现性任务的这一特征,教师更要注重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的预设性以及与后续教学的链接。

例如在围绕《汤姆·索亚历险记》设计表现性任务时,教师就要考虑六年级的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讽刺;虽然在评估目标中要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这一目标,但依然存疑。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设计的表现性任务就变成了这样:探寻其中哪些片段可以对应到生活中;如果是你遇到了这些事情,你会如何做,或者这样做体现了你什么样的心理。这就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链接实际生活做好了铺垫。教师注重反馈预设,设计表现性任务,促进了整体教学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表现性任务设计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设计表现性任务时,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因为从表现性任务的内涵及作用我们可以看出,这一任务始终围绕着学生的需求、发展及展现出的实际水平,其目的也是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只有遵循主体性原则,才能保证表现性任务设计的准确性,以及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落实。

(二)及时性原则

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设计表现性原则时,还要遵循及时性原则。因为教师在逆向设计中需要观察学生学习与评估的目标差距有多大,进而调整教学对策和教学内容。如果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滞后,那么在二次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遗漏或偏差的现象,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

(三)针对性原则

整本书的阅读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事情,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会随时遇到不同的困难,或者暴露出不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设计表现性任务时,要及时结合学生的表现,遵循针对性原则,使学生在任务探究中查漏补缺。或者结合学生以往的表现设计针对性任务,检查学生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阅读素养。

总之,基于逆向设计进行的整本书阅读表现性任务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学情与认知特点,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促进学生有效阅读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要重视表现性任务设计的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任务设计内容、任务设计形式、任务成果展示和后续教学链接等角度确定设计策略,充分发挥表现性任务设计的作用,使学生在任务探究中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获得综合发展。

猜你喜欢
表现性逆向整本书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逆向而行
《论语》整本书阅读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