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泰国的发展与演变

2022-03-17 17:58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大乘僧侣王朝

王 菲

(红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佛教随着佛陀释迦牟尼的逝世,由其弟子在印度传播和扩散,大家对佛法的理解也渐渐有了分歧,印度佛教也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等几个时期的发展。阿育王时期通过派遣佛教使团向外弘法,从印度出发,佛教也渐渐在南亚、东南亚、东亚等地区不断传播,同时融入当地文化过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及藏传佛教等主要文化圈。

泰国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无论民众还是皇室,都虔诚地信奉佛教,佛教对于泰国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然而,佛教在泰国的发展是复杂而漫长的,随着不同时期各部派佛教的影响不同,佛教文化在泰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也有所不同,在佛教与泰国文化的不断的融合交流下,也使得泰国佛教在今天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泰国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也与佛教文化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泰国民族的生活离不开佛教的影响,佛教也离不开泰国民族的实践和传播。

一 佛教在泰国的演变

(一)公元前3世纪上座部佛教传入

佛教具体何时传入泰国,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因为泰国真正有文字记载是从素可泰王朝(13世纪)开始。因此,在此之前对于泰国及其佛教记载少之又少,公元前更多的是通过考古学家对文物古迹的考证和推断,或是挖掘其他国家的史料而知。佛教究竟何时传入泰国,尚不清楚,但据斯里兰卡《大史》记载,公元前3世纪,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9个僧伽使团到国外弘法,其中第8使团就是由须那(sona)与郁多罗(Uttara)二位长老为首去往一个叫金地的地方弘扬佛法[1]。该使团经今天的缅甸沿泰国的北碧府进入泰国,到达今天泰国的中南部一个叫“金邻”的地方,根据史料记载及后世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考证,此地大致就是今天的佛统府(离曼谷58千米),认为它是印度佛教传入泰国首个弘扬佛法的地方,因为佛统府的佛塔建造与阿育王统治时期印度的sanchi佛塔风格类似,因此这可能是佛教首次也是最早传入泰国的时间。当然,那个时候的金邻与我们今天所指的泰国还不是一个概念,但佛教最早进入今天的泰国佛统府是大致可以确定的。而且根据泰文资料记述,公元1世纪,有两名印度僧侣从印度步行,经缅甸到达佛统弘扬佛法,金邻国10万户居民大多信仰上座部佛教[2]19。

早期时候,泰国这片土地上还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国家,其分布从南到北,这些小国与今天东南亚其他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的扩张和征战也从未停止过。公元3世纪,当时的扶南国(今柬埔寨王国)正是鼎盛时期,大肆进行对外扩张,势力范围延展到了今天泰国中南部地区。扶南当时是主要的东西方海上要道,与中印等国家都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其中尤其受印度文化影响最大。大多历史学家认为,当时因为经商、传教和逃避饥荒战乱,公元前后有大批印度人移居东南亚,在东南亚建立了许多印度化的国家,而扶南及其以后诸朝的许多人名地名都来自印度,使用的语言也是梵语和巴利语,可见当时的扶南国印度化程度是很深的[3]151。当印度文化和本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之后就形成了扶南文化。与此同时,前述佛教在佛陀去世后发生了分裂,因为部派佛教对佛陀教化的不同理解,公元1世纪正式形成了大乘佛教,而公元1-2世纪,当时处于鼎盛的贵霜王朝迦腻色伽王如同当年阿育王一样对佛教皈依且竭力传播,让佛教进一步走向世界。因此,扶南国受当时流行与广泛传播的印度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的影响也信奉此宗教,而随着扶南的势力扩大到泰国中部和南部,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也开始在泰国中南部地区传播和盛行。

至公元6世纪,由于泰国中南部的金邻国逐步衰落,湄公河区域的孟族人北上把势力扩张到湄南河流域,并在此建立了堕罗钵底国(今佛统)最终取代了金邻国。该国沿袭了金邻国的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渐渐从泰南传播到泰北地区,但随着堕罗钵底国的衰亡与柬埔寨真腊王朝和吴哥王朝的壮大,柬埔寨的势力扩张到泰国东北部地区,这使得柬埔寨一直以来信奉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也渐渐影响了泰国东北部。根据堕罗钵底国时期的佛造像同柬埔寨吴哥时期的相似性,也可以大致推断出这一时期泰国佛教受吴哥王朝影响极大。

因此,在公元1-6世纪,当时泰国这片土地上泰南和东南东北地区受柬埔寨影响是信奉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泰北和中部地区是沿袭早期金邻国的传统信奉上座部佛教。

(二)公元8世纪前后,大乘佛教时期

至公元7-14世纪,在今天的马来西亚、印尼及泰国的交汇处有一个在当时称雄东南亚的国家“三佛齐”,在中国唐代《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称其为“室利佛逝”(梵文“srivijava”)。三佛齐国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在当时维持着海上贸易霸权,来往中印之间的商船,经过这里必须交税才能通过,所以在当时是非常强盛的。当时三佛齐国势力一度向北扩张进入泰国南部(今北大年至素叻他尼地区),因为三佛齐国当时受大乘佛教传教士的传教,因此随着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势力扩张也使得其宗教影响了泰国南部。至此,泰国南部和受吴哥王朝影响的东南东北部都盛行了大乘佛教。由此可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往来无形中也影响了该地区佛教的发展。据史料记载,公元671年时,唐代高僧义净还曾到三佛齐国取经,并停留半年,一些中国僧人要去印度求法前还需要到三佛齐国先接受佛教学习。可见,在公元8世纪,三佛齐国是一个大乘佛教传播的中心,并这个时期大乘佛教受南部和吴哥王朝影响在泰国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只有在泰国西北部因为与缅甸接壤,受其影响依然是上座部佛教盛行。

(三)公元11世纪,蒲甘佛教时期

到了公元11世纪,与泰国北部及西北部相邻的缅甸蒲甘王朝已经特别强大,军事上不断进行对外扩张,宗教方面竭力推行上座部佛教,修建佛塔,还邀请孟族上座部高僧到蒲甘弘扬佛法,推行佛教改革,缅甸从此成为了传承上座部佛教的重地,之后还多次派出僧侣到锡兰学习佛法。随着蒲甘王朝的势力扩张到泰国北部,此时的泰北地区正是发展繁荣的兰纳泰王国。兰纳泰王国在孟莱王统治时期,信佛之人甚多,大力修建佛寺,正如段立生教授《泰国通史》所言,从王国统治者至普通百姓都崇信佛教。“每村立一寺,每寺建塔,约以万计”[2]31。直到今天,兰纳王国所处的清迈府还保留着上百座塔寺,成为著名的佛教胜地。缅甸在蒲甘王朝时期多次与兰纳泰王国交战,双方各有胜负,后因孟莱王去世,兰纳王国日渐衰弱,多次被缅甸侵略吞并,但战争并未中断和影响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蒲甘上座部佛教影响也渐渐从泰北地区扩大到以泰国中南部,这些地区也渐渐从以大乘佛教为主流文化转变为以蒲甘文化为主流的“蒲甘式上座部佛教”,这个时期的佛教建筑也都具有缅甸佛教的特征。时至今日,缅甸与泰国佛教僧侣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会选择到彼此的国家去学习佛法和佛教文化。

但是,泰国东北部的素可泰和南部以下的地区和民族,因地理位置更靠近柬埔寨,受吴哥王朝的控制和影响,这个时期大多数依然信仰大乘佛教。

从以上三个不同时期我们可以看出,泰国宗教当时基本都是受周边政治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往来影响而不断演变和发展,佛教信仰在泰国也随着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四)公元14世纪,锡兰佛教时期

到了13世纪,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泰族人建立的素可泰王朝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泰国的立国基础。素可泰王朝建立之前,泰国还没有本国文字记录历史。泰文字母使用是考古学家在素可泰时期的石碑上发现的。素可泰第3位国王兰甘亨国王把古孟文和吉蔑文加以改造之后,创造了泰文字母。素可泰王朝强盛时期,领土面积一度扩张南至马来半岛,西至缅甸,东南到南海,北至南邦府。在素可泰王朝建立前,佛教在泰国的传播应该说是多元的,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并存。除此之外,婆罗门教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到了1238年,随着泰族摆脱柬埔寨高棉人统治后建立了泰族的素可泰王朝,佛教在泰国也渐渐形成了统一,上座部佛教在泰国真正确立了国教的地位。

素可泰王朝初期,泰国各地依然保留着各自的宗教信仰传统。如:东北部地区是吉蔑人统治地区,受吴哥王朝影响依然信仰大乘佛教;泰北和西部地区受缅甸蒲甘王朝影响,信仰蒲甘传入的上座部佛教。而泰南地区,则受锡兰传入上座部佛教影响。公元12世纪,虽锡兰佛教已经进入到衰落时期,但其佛教影响力依然使缅甸、泰国僧侣们都纷纷前往锡兰去学法取经,学成之后带着经文戒本回到国内。兰干亨国王为了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摆脱柬埔寨对泰国控制,借助上座部佛教向东传播之力竭力推进上座部佛教,试图在文化上压倒柬埔寨[3]123。因此,兰甘亨国王统治时期,他专门派人去锡兰请上座部高僧到素可泰弘扬佛法,从锡兰引入上座部佛教,渐渐取代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甚至冲击了柬埔寨也因此向上座部佛教转化。还根据泰国气候,规定每年雨季僧侣在寺庙里守夏念经,受人们供给,形成了泰国的守夏节。到了利泰王统治时期,也延续了佛教信仰,并迎请锡兰高僧赴泰弘法并为利泰王受戒。从那以后,泰国规定每位国王都将作为佛法护持者需要有出家修行的经历。素可泰王朝时期,因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繁荣发展,古都大力修建了很多寺庙、佛塔和佛像,以供皇室和普通老百姓供奉。而素可泰古城内先保存的佛寺、佛塔和佛造型,根据其建造时间不同包括了孟、吉蔑、缅甸和锡兰等不同的特点。最为可贵的是,素可泰泰族在吸收异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素可泰佛教艺术,也从这个时期开始,受锡兰佛教的影响,泰国上下都推行上座部佛教而大乘佛教则渐渐淡出泰国历史舞台。

从素可泰时期开始,佛教的传播发展受到国王的推崇,佛教信仰也从多元化统一成单一的上座部佛教,形成了王室和僧侣为国家政权的核心,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政治体制。随着素可泰王朝的壮大和开疆扩土,南边三佛齐国和西边吴哥王朝的衰弱及其势力的渐退,上座部佛教渐渐树立了国教的地位。不难看出,从素可泰时期开始,佛教不再是完全因外部的政治文化经济影响着泰国,而是统治者自身对佛教的信仰和传播,并通过自上而下的推动佛教发展,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和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需要。因此,在历代泰国统治者的统治时期,都在修建佛寺,供养僧侣,编译佛经,推广佛教教育,加强佛教的弘扬和传播。

二 佛教对泰国的影响

(一)对社会的影响

由于佛教在泰国的广泛传播和高度认可度,泰国社会处处体现了佛教对其的影响。泰国法定假日中大多假日是佛教节日,如每年2月万佛节和4月礼佛节,全国放假,而佛教徒们则会前往各地寺庙进行拜佛,浴佛和念经仪式。而当每年夏天雨季到来之时,则会进入守夏节,僧侣每天不再外出化缘,而是在寺中诵经念佛一个月,佛教徒们则会前往寺庙为僧人供奉食物。由于佛教节日众多使泰国法定假日也甚多,当然泰国老百姓从假日中了解的佛教知识及其影响,也就自然不少。

与此同时,泰国所有的学校都有开设道德课,除一些私立或外国人创办的国际学校外,几乎所有公立学校道德课都是教授佛教伦理。因此,泰国学生只要选择了公立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会接触和学习到佛教教义,并将其作为生活指导和道德准则。此外,泰国还有专门的佛教大学,如玛哈朱拉隆功佛学院,面向所有僧侣和普通民众开设从本科到博士学位的佛学专业,学历也受教育部承认,而且教育部规定僧人所学的佛学也要有相应考试,并根据考试等级对应相应的学历,僧人可以凭学位到公立学校任教教授佛学或道德课。因而,佛教在泰国不断发展至今已经演变为泰国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着泰国社会的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佛教的深刻影响,泰国的王室、政府、企业或是私人,每逢遇到重大的庆典都会举行宗教仪式,如王室的重大节日、企业开工、或是私人婚礼,都会邀请高僧到现场诵经祈福,若是丧礼则会选择在寺庙进行,高僧则进行诵经祭祀。

因此,佛教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播对泰国社会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无论是工作还是人生礼仪,佛教思想都深深地根植在泰国社会中,并不断影响和传承。

(二)对皇室和民族的影响

佛教自古对泰国就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当代泰国依然是东南亚非常重要的佛教国家。泰国从素可泰王朝开始到现在的拉玛王朝一直延续着国王在登基前需要出家一次的风俗,“泰国宪法规定‘泰国国王,必须是佛教徒及佛教的护持者,才可以登基为王。’任何公民都有批评政府和总理的自由,唯独不能反对国王和佛教。在泰国人的观念里,国家、佛教和国王是他们精神力量的三根主要支柱,缺一不可。”[2]274泰国国王和皇室在泰国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本身就是精神力量,在政府多次变动和社会动荡之时都是国王以及皇室的影响使之稳定,加之泰国皇室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佛教的地位和影响也更加意义非凡。1956年10月18日,拉玛九世王向全国人民发表告示时也表示:“佛教是我们的国教,受到举国上下的欢迎。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佛教的教诲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条件允许,我将潜心于佛学研究一段时间,这是一条提高个人修养以造福国家的有效途径。”[4]由此可见,佛教对泰国皇室除了国教信仰,更是一种社会制度。

今天泰国人民绝大多数人依然信仰上座部佛教。泰国佛家允许短期出家,因此包括国王在内,泰国佛教徒男子也大多会选择一生出家一次,短可几日多则几年甚至一辈子,与中国不同,泰国男子出家对于父母来说是非常开心的事,以示孩子对父母的孝顺,同时也是为父母祈福,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近年来,也有不少泰国女子为了表达对父母的感谢选择了受戒成为“学戒女“(泰国没有比丘尼团)。当宗教成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时,也就渐渐成了信徒们的生活方式。在泰国,这样的表现就更加突出。泰国人民由于佛教徒占绝大多数,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佛像和神坛,老百姓每当路过佛像和神坛都会短暂停住脚步向佛像摆放点心和饮料,且双手合十行礼祭拜,以示对佛的虔诚,并每天清晨也会有很多民众准备好食物和饮品在街边等待来化缘的僧侣,跪拜在僧侣面前供奉食物,僧侣们则会为民众念经祈福。但女子不能直接把东西交到僧侣手中,僧侣接东西则用一块黄布;又女子不能与僧侣坐在一起,进寺庙不能穿暴露的着装及脱鞋等。倘若路上遇到僧侣,大则跪拜,小则低头行合十礼。很多泰国民众因信奉佛教,泰国每年的斋月还会吃素以示虔诚。此外,因佛法教义的影响,泰国人民相信因果报应,相信前世今生和轮回转世,大多善良淳朴,不做违法违背道德之事,大多不杀生,皆好佛恶杀,因此大多性格温和谦卑,做事较慢,颇有耐心,很少动怒或动用武力,被称为“微笑的国度”。我们不难发现,佛教除了对皇室的影响,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成了一种道德准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对政治的影响

泰国有专门为僧人设立和颁布的《僧人条例》,泰国佛教的最高领袖是僧王,政府部门也设有专门的宗教事务厅负责管理全国宗教事务。而僧侣们也按照行政区域的划分归属于各个管辖区域,区域下设更为细致的局部管辖。拉玛九世1962年再次颁布的《僧人条例》将僧伽权利更加集中,并将其置于相应的各级政府机构管辖之下。因此,国家政权加强了对僧伽权利的控制,也使得宗教更加的政治化。

三 结语

时至今日,佛教文化通过代代王朝统治者的巩固和加强,不断渗入到泰国的政治文化中,成为泰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的思想来源。与此同时,佛教作为泰国社会道德核心观念在泰国的政治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因此使得上座部佛教在泰国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佛教的世俗化倾向也越来越强。

我们从佛教在泰国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不难发现,在不同时期国家间的文化和贸易往来对其他国家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影响是很大的,不像政权的取缔是让被统治者强制的接纳,佛教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是从被动的影响接受到主动吸收传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教授提出,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必须关注并处理好宗教问题,这是“一带一路”建设能否真正实施和最终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宗教问题包括两大层面:一是宗教与“一带一路”的历史关系[4],佛教在泰国的传播和发展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虽然各不相同,但同样是在不断融合本土文化基础上发展壮大,并形成各自的特色。而且同为佛教,两国在佛教历史的探讨和交流中将会发现更多的相似性和同源性。二是今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现状,其僧侣和佛教机构交流也日益增强,佛教文化探讨也越来越密切,以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以及相互文化的尊重和学习。

古代丝绸之路让佛教从南亚走向了中国,走向了东南亚,走向了世界,今天的“一带一路”也可以通过宗教文化这个先行者的交流让中国走近东南亚,走近南亚,走近世界。

猜你喜欢
大乘僧侣王朝
苏高新大乘有一个“幸福的烦恼”
大乘G60
夕阳下的僧侣与大佛
大乘山下,人大代表扶贫忙
僧侣的祈祷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奇波利尼的王朝Saeco
大乘佛教慈悲观的内在逻辑及其现代阐释
西夏僧侣社会活动管窥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