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剧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
——以L学院为例

2022-03-17 22:58
宿州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心理剧心理健康校园

郑 勤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学生处,安徽芜湖,241008

1 心理剧与校园心理剧

维也纳精神病学家雅各布·利维·莫雷诺因他多彩的生活、丰富的经历和与众不同的方法孕育了心理剧[1]。心理剧是一种通过丰富的表演技巧,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以戏剧、小品等形式呈现出来,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以一种创造性和适应性的方式,唤醒情绪体验,增强思维灵活,从特定角度去重现和解决问题,修正当事人的心理或心态,实现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目的[2]。

心理剧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其本土化的发展推动了校园心理剧的诞生。校园心理剧主要是以学生的基本生活为剧本创作源泉,参考校园、宿舍、家庭等学生赖以生活的环境来设置场景,在心理剧理论和技术的指导下,参演者通过自编自演的艺术形式,借助舞台展现其在现实情境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老师、表演者及观众的支持下,体验心理的微妙变化,发掘和表达真实自我,实现心理成长和治愈。观众可以在愉快地观看过程中同时收获“欣赏和疗效”,因此对于观众而言,本身也是一个心理治疗的过程。

2 校园心理剧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目前的大学生面对生活较为迷茫,缺乏明确的意义与目标。笔者通过对所在的L学院的新生SCL-90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新生群体中心理异常者的比例从2017年的11.04%增长到2020年的15.57%,抑郁、焦虑情绪等负面情绪比较明显。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明确心理剧的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功能的基础上,尝试着将心理剧及其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其教育功能,并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3]。罗帅[4]研究发现,心理剧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较为新颖的技术与手段,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辅导效果。王依[5]研究认为,心理剧的应用与发展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心理剧治疗对大学生人际安全感的形成和维持有明显的提升效果[6]。

2.1 激发个人潜能,完善学生人格品质

学生是心理剧舞台中的主体。从心理剧本的编写、主角的选定、服装的选择、舞台的布置以及剧情的排练等全部由学生合作完成,实现自我展示,有利于大学生主动接受挑战、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

心理剧剧本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心理剧将校园内外的典型事件和现象改编成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的剧情,是对校园生活的剧本化和剧本情节的生活化的提炼,它如同一面“镜子”, 将树立大学生健康形象、彰显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题材呈现在舞台之上,通过对剧中情景的生动呈现和对人物真实细致地临摹刻画,反映当下学生的性格特征,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提供健康的行为模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积极效果,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2.2 契合教改目标,实现互动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课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养的重要课程,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因为诸多原因,多数高校心理健康课仅仅是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且课堂教学多以大班教学为主,小组互动式教学少之又少。心理剧的主体是学生,在创作、编排和表演过程中,借助服装装扮、舞台道具、话剧、歌剧以及独白等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合作交流、表演展示和体验分享,渲染了舞台效果和现场气氛,在情绪波动和内心冲突的舞台展示中强化参演者的内心体验,激发观众的情绪,在共鸣中接受心理教育,发挥了心理剧“潜移默化”“寓教于剧”的作用。

近年来,已有研究指出,校园心理剧在心理课堂的运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人际互动感和人文素养。单一的灌输性心理健康教育会让课程变得索然无味,课程 “不接地气”,术语理解困难,知识无法灵活应用[7]。因此,高校心理工作者呼吁提升教学理念,变“传统的灌输式、言语式、结论式的教学模式为主,案例分析和视频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为“重视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个体实践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实现知情行合一。

2.3 体现柔性价值观引导,内化理想信念

心理剧是基于心理剧有关理论和技术的一种发展性心理辅导方式,艺术性与创造性相得益彰,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8],它为参与者提供了自由、安全的氛围,将观众带入激发情感、引起共鸣的情境,为参演者和观众构建起真诚、互助的互动模式,与说教模式相比,心理剧更具有感染力和积极正确的价值导向。

在艺术中探索心理、交流情感、分享成长是心理剧的特点,不同价值观呈现于剧本创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之中,使得心理剧具有教育的功能,引起观众共鸣,改变情绪认知、调整行为方式和完善个性品质[8]。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的过程就是心理剧发挥其教育功能的过程。学生在作品创作和展演中进行道德情操、理想教育等主题的探讨,在深度参与和交流中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理想信念的内化,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

3.1 心理剧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现状

笔者所在的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学院—系部—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轴,校园心理剧、团体辅导、心理沙龙为辅轴,实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面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学院心理剧教育实践的目标就是要将校园心理剧应用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心理剧教学效果评估机制,引导学生利用心理剧进行自发教育,实现知情行合一,力图打造具有皖江特色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

近10年来,学院校园心理剧的发展势头喜人,已成功举办10届“敞开心扉·演绎心情”心理剧大赛。每一届心理剧大赛都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如2020年的心理剧大赛有60个参赛队伍,共计613人参加心理剧预决赛。剧目内容涵盖大学适应、寝室关系、亲子关系、校园贷、情绪情感、学习生活压力、生命教育等多个主题。每一届大赛的心理剧展演都以引人入胜的剧情、真实生动的场景、淋漓尽致的表演引发观众浓厚的欣赏欲,体验真实地情感,实现自我心理教育的目的。如:2017年心理剧《童话大学》以童话的方式,通过虚幻的魔镜,反映人物真实的内心,引发对自我接纳的思考和反省,鼓励同学们勇敢地做自己,最终获得自我实现。2018年以抑郁症为题材的心理剧《治“郁”你》令观众潸然泪下,表达出每一个孤独者都希望被温柔相待的美好祝愿。2019年的心理剧《兼职》主要围绕大学生在兼职这一问题上所遇到的困难和选择,通过精彩的演绎告诉观众 “成功没有捷径,脚踏实地才是真”。2020年《你与我的距离》呈现了因错误的沟通方式导致人际关系恶化的大学生是如何化解人际矛盾,实现心理成长。10年的实践探索将心理剧打造成了富有皖江特色的心理教育品牌活动,心理剧的技术专业化和教育功能性使心理剧成为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

3.2 校园心理剧在心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探索

心理剧培育是一种新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即注重课堂组织的灵活性,通过互动式、体验式认知学习,集心理辅导理念、技术和方法于一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校园心理剧运用于心理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研究。

3.2.1 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剧指导教师队伍

始终坚持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指导心理剧,而非辅导员指导心理剧”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具有一定的心理剧治疗培训背景的专兼职心理老师通过系统化的学习研讨,更具有专业性、理论性强的特点。心理老师参与心理剧剧本的创作和排练,对心理剧开展专业的指导工作,可以确保心理剧技术在剧本创作和表演等环节中应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也可以保证心理辅导的效果。比如,早些年的校园心理剧主要围绕寝室关系、亲子关系等关系的处理上,侧重揭露学生的心理问题,鲜有涉及人格培育。心理剧指导教师在对学生剧本的指导中,引导学生从健康人格入手,挖掘健康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使得心理剧的创作倾向于注重健康人格的培育和健康人格的宣传。学生通过创作剧本、参演剧本、观看剧本、分享成长的过程中,掌握健康人格的典型形象,学会培育健康人格的方法,促进健康人格的构建。

3.2.2 建立一个丰富的心理剧剧本创作素材库

心理剧的素材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贴近学生的内心,才能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才能使心理剧发挥引导教育的作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与档案库,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与分析,通过心理约谈和心理咨询,收集了大量的咨询案例。所有的案例、数据、分析和结论严格遵循保密原则,经过处理后仅仅作为素材,为心理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心理老师的协助下,心理剧的学生编剧以身边的平凡生活为题材,发现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完成心理剧创作。在心理剧的选角和排演中,心理教师提供支持和启发,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通过自我展示、自我觉察、自我转变,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3.2.3 成立了数支固定的心理剧团队

心理剧是一种体验式疗法,是集体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重视群体成员构成人际系统后产生的“群体心理动力学现象”,利用人际互动来消除病态,促进健康。因此,团队的信任与安全对于治疗结果非常重要。心理剧的表演需要进行成员预筛,以便确保集体成员愿意就敏感问题开展讨论[9]。

在各班心理健康小组的基础上,成立心理剧社团。社团由具有共同爱好、喜欢表演、积极性高的学生自发组成,配备心理学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根据心理剧的编排和表演需要,每个剧团设编剧组、表演组和剧务组,分别负责剧本创作、排练表演以及舞台服务。编剧组结合校园生活背景,以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亲子关系和恋爱等各方面真实体验为基础素材,加工丰富,创作出不同类型的剧本。在剧本的编排中,每一位社团成员都要认真感受和体验剧中角色遭遇的问题,并通过集体讨论、分享交流的方式确定最终的解决方案,完成剧本的创作。

3.3 对校园心理剧运用于心理课堂中的几点思考

3.3.1 应重视课堂演出与集体分享

校园心理剧的演出一般情况下分为舞台演出和课堂演出。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各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开展心理剧大赛,为学生提供舞台演出的平台和机会,而真正为心理剧设置课堂教学目标的比较少。

角色扮演、空椅子技术、雕塑技术、独白、镜像和替身等技术都是通过对话使参演者和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自觉觉察内心世界,演绎和观看时的感觉是潜意识的,只有分享时才能把感悟提升到意识层面。将心理剧运用于课堂教学能引出多维对话,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或是参演或是观看,促使整个班级的学生分享感受,强化内心体验,从中学习新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郭旭霞[10]研究认为,心理剧演出结束后的分享和审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整合。重视心理剧的课堂演出和集体分享,能够帮助学生重新用新的视角发现他人问题的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最大程度地消除内心的困扰,投入到新的现实世界中,最终实现统一辅导整个班级学生心理的目的。

3.3.2 应将心理剧课堂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校园心理剧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是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11]。一部优秀的校园心理剧从确定主题、选取素材、创编剧情、挑选角色、排练演出到分享总结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个个体、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教育手段和团体心理治疗方法,需要参演者和观众拥有契约精神,全身心投入,相互支持,主动探索心理、交流情感、分享成长;而且心理剧进课堂,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提高教学质量。王明粤[12]通过教学改革的探索,指出大学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面临的困境,必须采取诸如增加校园心理剧表演等措施进行教学改革。

将心理剧课堂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对心理剧教学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等内容予以呈现和要求,将心理剧相关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指标之一。在实践中加强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剧的教育功能和实践价值,更好地培养出拥有完善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新时代大学生。

3.3.3 心育与德育应相辅相成

心理剧的本土化发展必然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隐含了德育的内涵,但是心理剧绝非道德剧目,心理教育也绝非道德教育。本土化的校园心理剧让观众在接受心育的同时进行文化的反思,引导学生审视传统文化给自己带来的影响。重德育轻心育会让学生聚焦于道德行为的判断,缺乏对心理问题的挖掘和剖析,不再审视内心、重新思考和自主表达。

因此,在心理体验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体验感悟、审视内心,用自我的价值观念发现新的切入点,对人物蕴含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等产生认同[13],真正地发挥心理剧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达到有效解决心理冲突,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4 结 语

心理剧作为团体教育的一种全新形式,需要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心理剧心理健康校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校园心理剧助力农村初中“临界生”心理强韧性的实践研究
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
校园心理剧对提高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能力的探讨*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