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品德教育的新路径

2022-03-18 03:18谭文娟谭细龙
教师教育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立德学校

◎谭文娟 谭细龙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比较单纯,身心发育还不太成熟,社会生活经验贫乏,是非好恶的判断能力尚未形成。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全面普及,网络信息爆炸,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缺乏是非判断与选择能力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互联网时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迫切需要为学生的品德教育开创新的途径。

一、互联网时代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品德教育开创新途径

新时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万物互联的信息化社会,如何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是当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创新途径和载体,将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求贯穿融入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努力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1]迫在眉睫。当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处“人人都是自媒体,个个都是广播台”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之中,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和自媒体平台上每天都在推送着无法计数的海量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尤其是一些不法分子恶意抹黑的激烈言辞,会对缺乏辨别能力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使他们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但是,目前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教学方式,其教师仍然是采用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既不能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更好地学习知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由互联网多元信息带来的困惑。虽然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应用技术已经十分普及,但是具体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尤其是边远农村小学,其互联网普及力度还远远不够。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干瘪、信息量小,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互联网技术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利好,但也给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互联网上每天源源不断的海量信息,使教师选择教学资源的时间成本居高不下;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以辨别的互联网信息既不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也影响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强,在互联网信息海洋中,如何指导学生正确甄别、学习和利用互联网信息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想要避开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激发互联网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的优势,开辟学校品德教育的新路径,做好互联网时代的立德树人教育工作。

二、把学生品德教育目标融入教育全过程,达成“四融合”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教育方针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把学生品德教育目标融合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万物互联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为学校品德教育与学生的发展过程相融合提供了物质基础,学校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2]。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树立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为载体,把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达成“四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品德教育目标与全面发展要求相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强调,要“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学校必须把“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之中,“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3],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4]。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学生品德养成的关键期,学校只有把“立德树人”目标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才能把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有机融合。

(二)品德教育目标与学科课程教学相融合

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只有细化品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并将其落实渗透到各个学科课程教学之中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在课程育人方面,学校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要统筹好‘德育学科’和‘学科德育’,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中,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5]学校还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课程的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立德树人教育资源,将立德树人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6]在完成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比如,在语文、外语、历史等文科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文字特点、不同语言文化比较、历史掌故等丰富的立德树人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价值观。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吃苦耐劳、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的养成。因此,学科课程教师必须熟悉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和相关内容,能主动把学科课程教学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融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达成文以载道,润物细无声,育人了无痕的效果。

(三)品德教育目标与主题教育活动相融合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是新时代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学校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引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要精心设计、组织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以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春节等各种中华传统节日,介绍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利用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利用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时,学校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运用多媒体等教学途径和手段开展情景教学,呈现主题教育活动的历史片段和真实场景,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主题教育活动的真情实景,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四)品德教育目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融合

学校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结合起来。学校要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教育机构等校外教育场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广泛列举一些典型事例,包括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来进行论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拓展和延伸,以促进道德观念的形成。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级政府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令行禁止,共同战胜疫情的社会现实,进而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立德树人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说教阶段,而要落实在学生的课堂学习、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各项活动中。学校要将立德树人教育的效果与学生的日常行为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评价,把品德行为要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构建品德教育信息化联动机制,实现“五联动”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运用新技术联通各方教育力量,形成全社会联动共育的教育局面具有现实可能性,手机等智能网络终端被人们誉为继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之后的“第五媒体”。《2020—2026年中国手机APP行业市场前景规划及市场前景趋势分析报告》显示:我国10~14岁年龄段手机网民人均手机APP数量达48个,10岁以下年龄段手机网民人均手机APP数量也达到30个,而家长主要年龄群体30~39岁年龄段手机网民人均手机APP数量达56个。[7]这充分说明在互联网时代实现全社会联动共育的教育局面有了物质基础,尤其是我国即将率先进入5G 时代,手机集语音交流、视频互动、政务、商务、购票、缴费、游戏、网购等功能于一身,具有强大的服务功能。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也应该紧跟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手机的强大功能,大力打造立德树人教育网络平台,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与社会各个相关主体“五联动”。

(一)教师和学生联动

“走进学生心灵的才是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教师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意义。只有走进学生心灵,教师的教育才能“切中要害”,使学生有所触动,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联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使学生心灵中爱的幼苗茁壮成长,也能使教师从中获得快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是激发学生,更是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自己能够更加胜任教学,体会教学生活的快乐,与学生一起成长”[8]。教师了解学生最有效的方式是与学生的聊天交流,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学会倾听、多听少说,让学生有更多表达心思的机会,进而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途径更多,也更加便捷,如电话、短信、社交软件等都可以实现与学生的联动,及时了解和化解学生的疑惑和困难。

(二)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联动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无时无处无事无所不在的,所以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楷模。学校里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成长,学校里所有教职员工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任课教师、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最为直接。但是,在学校实际教学工作中,任课教师、班主任之间缺少沟通,任课教师或缺乏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或只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而缺乏对班级学生全面而准确的了解。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就要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因此,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一定要加强沟通和联系,互通学生信息。班主任要发挥互联网的信息互通优势,建立班级社交软件交流群,并邀请任课教师加入,让任课教师也能及时在群里了解班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动态,与班主任的班级教育协同一致。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要单独建群,定期开展线上交流,互相通报本班学生生活,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共同商讨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实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三)父母和子女联动

在当前家庭教育中,家长很容易溺爱孩子,这种过分的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想要孩子健康成长,必须注重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在孩子12岁以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即对其心理上的抚育比单纯地满足其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父母应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对孩子良好的行为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化,都是要遵守法律、道德和规则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有原则的,让孩子从小感受原则的约束,在原则中成长,成为一个有原则的人。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其父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父母是孩子受教育最早、任期最长的老师,父母的视野、格局、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认知水平、行为方式等都会在孩子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父母在和子女的联动中,至少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与子女交流时情绪要平和,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二是要发自内心地信任孩子,相互信任才能形成起良好的亲子关系;三是要花时间和心思有效地陪伴孩子,及时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需,及时解决孩子的疑难和困惑,这样才能建立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总之,父母平时要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聊聊生活、学习方面的事情,做孩子的朋友,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四)教师和家长联动

教师和家长联动即家校联动。“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9]。认认真真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每位家长应尽的义务。当前,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不少80后、90后父母“放弃”责任,有些家长因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对孩子的“管教”,有些家长则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二是“父教缺位”,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的现象比较常见,在学校召开的家长会等家校沟通活动中,父亲的参与率往往不到20%。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不可替代的,父教的力度甚至决定着孩子的成长高度和发展格局。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亲参与度低,孩子往往会性格懦弱,缺乏责任担当和男子汉气概。当下,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家庭教育提供方法指导,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家校联动的网络平台,建立班级家长的社交软件互动交流群,将学校的管理制度、教育教学安排、班级活动、学生在校行为表现等各类信息及时发布,让家长知悉。学生有进步时,教师要及时向家长报喜,学生有不良行为时,教师要及时与家长私信沟通,提出家校共同教育改进的建议。学校只有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家校联动,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力量,实现家校共育,才能更大幅度地提高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

(五)学校和社区联动

在媒体形式多样化、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传播自由化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为学校与社区联动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平台。学校必须建立学校和社区教育信息共享机制,做好学校与社会教育信息的互联互通工作,充分发挥社区的育人功能,要“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10]。学校要通过校园网让学生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了解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和新要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强大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社会现实,把立德树人教育和社会发展现状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品德教育仅仅有“四融合”“五联动”是不够的,融合也好,联动也罢,对学生来说毕竟都是外在约束的措施。陶行知曾指出:“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11]这就要求学校在品德教育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理自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自觉地把品德教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立德学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学校推介
微博时代下小学品德教育的途径探索
“严以修身”先立德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