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美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践
——以“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为例

2022-03-18 03:18夏平平
教师教育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美育利益道德

◎夏平平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1],从更高站位出发,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再认识、再深化、再设计、再推进,进一步凸显美育的价值功能[2]。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也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着一定的美育资源,且美育的价值目标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有较高的契合度。

重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渗透,是指要把美育元素有效融入与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中,使德育与美育融为一体,实现寓美于德、以德立美,寓德于美、以美育德。笔者将以“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一课时为例,谈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美育的具体实践。

一、目标确立融合美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设的效果,将美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要找准美育融入课程的契合点、融通点,将育人之美贯穿教学始终。

结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具体内容,深入挖掘本课时美育资源,笔者确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强化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与使命,理性表达爱国之情,主动为维护国家利益贡献力量。(2)能力目标:多角度辩证看待维护国家利益的观念与行为,理性判断与选择,提高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3)知识目标:了解国家利益至上,从思想上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从行动上践行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与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做斗争。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探索教育的美、追求教育的美,是我整个教学里头非常自觉的一个思路。”“教育的魅力,就是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开始懂得道理,体验到,分辨出。”[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既观照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宏观要求,又指向了学生的德性成长。本课时教学目标之美,美在对正义的坚守,美在肩负的道德责任,美在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该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与审美素养的融合。

二、教学设计预约美

(一)深度解读,挖掘内容之美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存在着潜在的美育功能。本课时教材开篇即为“运用你的经验”,对“一家两代人守边疆”的分析,这样的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榜样示范,呈现出情感基调之美。“相关链接”中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相关条款,透过法律条文,我们看到了法律的理性、严谨之美。“探究与分享”中钱伟长、东北抗日联军将士的故事以及“阅读感悟”中介绍的黄旭华等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主体性的“道德认知”。教材内容在知识结构上安排均衡,使整体内容和谐,给人以美的体验和享受。教材中插图的设计、科学合理的图文解说艺术感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此外,教材的内容具有层次美,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相关教学活动。

(二)基于理解,建构体系之美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一课时从思想、行动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明确任何时候都应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教材思路清晰,其中有大量学生熟悉的案例,但如果照本宣科,课堂教学仅仅是从一个案例到另一个案例,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一叶障目,就思想谈思想,或只见行动不见思想,学生所接受的也只是碎片化的知识,没有立体感,也不能深度迁移和运用。笔者在备课时,通过深入思考,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架构,学案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前置学习、自主探究。此处设计了两个任务,一是尝试绘制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小组汇报预学成果;二是组内交流预习过程中的困惑。第二部分,合作导学、展学互助。这一部分设计了“致敬·英雄赞歌”“思辨·爱的智慧”“体悟·青春接棒”三个主题探究活动。第三部分,大胆质疑、自主构建。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课前绘制的思维导图基础上完善知识体系,分享方法与经验,尝试提出新的问题。其中“合作导学、展学互助”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三个主题探究活动既对本框题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和二度开发,也链接了本课时前后的内容。该设计从大处着眼,与细节处环环相扣,体现出学科内容的结构化、体系建构的设计美以及学科思维的逻辑美。

(三)巧设情境,整合资源之美

情境教学法,即将知识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这能够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助推学生思维进阶。本节课教学情境的创设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的感染力。本节课是一堂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教师根据所要教授的具体内容、预设的教学目标,以富有情感的语言进行授课,再现文本中的英雄人物、英雄故事,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认同,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利用多媒体渲染情境。比如,通过播放长津湖的电影片段,聆听孟晚舟女士归国的演讲,给学生以强烈的画面感,激发其爱国之情,而课堂中所呈现出的情景契合的意境,正是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三是角色体验。在“思辨·爱的智慧”环节,教师设计了一组情境讨论题,并以“如果我也身在其中,我该如何选择”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达成情感认同。教师融合审美教育,借助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课程资源选择上,做到审美与向善的统一。

三、课堂生态遇见美

(一)展学互助,团队风采之美

笔者所在的学校正积极推进“合作文化”下的课堂生态构建,不仅希望学生有合作意识,也要具备合作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合作文化”,通过展学互助生动呈现学生“在场”的课堂样态。下面以其中某一小组的展示为例。

学生1:我们是飞鹰组,我们组展示的问题是对观点一的评论:有人说,今天不像过去,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今天的国家利益已经不需要我们每个公民都去维护了。这个观点,我们组在讨论中达成了初步认识,首先请我们组2号同学来回答。

学生2:当今世界其实并不太平,影响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内外因素依然非常复杂。我们组在讨论中列举了以下事例,请看屏幕(PAD屏幕共享,内容略),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国家安全,所以,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接下来就请我们组3号同学结合其中一例进行阐述。

学生3:我想谈谈中美贸易战。孟晚舟事件是中美贸易摩擦和技术封锁的一个缩影,美国为何要以一国之力去打压一个中国企业呢?大家都知道美国妄图对芯片产业形成技术垄断,而芯片技术是科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关乎信息通信的命脉以及国防安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

通过这一具体实例,我们组认为我们要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对危害国家利益,威胁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行为时刻保持警惕。以上是我们组的观点,欢迎其他小组质疑、补充或完善。

学生以四至六人为一小组,小组有完整的建制,有组名、有分工、有评价标准等,小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展示,展示过程中融合互动,不断激发学生潜能和思维活力。小组在展示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规范有序,落落大方,形式多样,充分展现出团队风采和青春自信之美。

(二)点评追问,教学机智之美

课堂点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即时性生成评价,而教学追问是推进课堂教学的重要纽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现实中,教师们的点评有些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有些比较肤浅,缺乏高度站位,有些就问题论问题,没有生成和追问,有些追问浅尝辄止,缺乏思维深度。没有追问和生成的课堂,缺乏生机与美感,更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本节课中,笔者充分发挥了点评和追问的功能,彰显教学机智之美,为课堂增色。在讨论“我们是否该为那些砸毁外国品牌手机、殴打穿外国品牌服饰的同胞的‘勇士’点赞”时,学生从此类行为的性质、出发点、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角度,提出要用理性、务实、文明的心态,合法有序地表达爱国情感。教师适时点评:“为你的客观、理智点赞,爱国绝不是将拳头砸向自己的同胞,真正的爱国不是简单拒绝,不是粗暴抵制。”并追问:“为什么大家喜欢买、愿意买外国产品?我们除了要理性表达爱国之情,关键还要做到什么?”在追问中学生真正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产品质量过硬了,我们才会更有底气,而中学生能做的就是要努力学习本领,提升素养与能力。此处点评和追问既肯定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也指引学生不断优化思维方式,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学生在交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时,教师及时总结并进一步追问:“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是用生命镌刻的家国深情。但有人说,国家利益只是手段,个人利益才是目的,你赞同该观点吗?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有没有什么万全之策?如果必须为了国家利益放弃个人利益,你会如何选择?”在教师的追问下,激励学生的思想交锋,引导学生形成正向的情感,这也体现着教学机智之美。

(三)品德涵育,情感升华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者不仅要传授真理,而且要向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美好事物的钦佩情感以及对于邪恶事物不可容忍的态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该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要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4]。

在交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人人可为。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践行国家利益至上”这一问题时,学生畅所欲言,笔者随机点了几个学生现场交流,大家的答案大同小异。在郑同学回答此问题时,笔者突然意识到,他是学校升旗手。于是,课堂上有了这样的对话:“我记得你是学校国旗班成员,你能不能说说每一次执行升旗任务时的体会和感受?”“作为一名升旗手,我特别自豪,虽然训练特别辛苦,但我却有一种荣誉感,因为我是学校首届国旗班成员,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是的,捍卫国旗,实际上正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体现。郑同学是国旗手,在每一次的升旗仪式上,老师和在座的同学都是护旗手,我们都在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捍卫国旗,维护国家利益。”此处,全班同学自发地鼓掌。通过捕捉教学契机,深度挖掘德育因子,激发学生对德性的自我追求,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让情感升华之美充分彰显。

猜你喜欢
美育利益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美育教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