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转化教育

2022-03-18 03:18金海英
教师教育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监督制度内化行为习惯

◎金海英

教育是对生命的唤醒,是一个人文化素养、文明行为养成的根基。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但是部分学生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其学习和生活。对此,教师和家长需要形成合力,为正在学知识、长身体的行为习惯不良型学生创造更好的环境,及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一,建章立制,内化行为。规则的制约和引导是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合理构建规章制度,并监督学生是否违反规章制度。首先,规范细则,行有所依。规则制定要符合对象的特点,才能更具教育的实效性。班主任需要结合行为习惯不良型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则,做到差异性与规范性相结合,形成“一生一策”,作为行为管理的标准依据。其次,建立制度,行有所查。习惯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单靠学生自我内化,往往很难达成目标,抑或收效甚微,所以还需要外力的督促。这种外力不仅来自于教师和家长,更需要一套完整、完善的监督制度来做保障。监督制度要对行为规范目标进行分解,制定有班级特色的良好行为细则要求,形成交叉式监督制度,切实做到处处查,时时查,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形成机制,奖优促差。行为的转化,不仅仅来自监督、检查,更需持续激励每位行为不良的学生,唤醒学生的内驱力。教师应多一点纵向比较,少一点横向比较,让每个学生时常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班级可专门为行为不良型学生设立“文明小天使”“纪律进步奖”等奖项,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形式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使其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第二,丰富活动,训练行为。好的习惯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班主任要结合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1)开展“照镜子”活动,引导学生内化好行为。为了潜移默化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班主任可开展“照镜子”活动,在教室门口立一块展板,写上标语,如“铃声响,进教室”“垃圾分类,举手之劳”等,让学生出入教室时都能看到。这样的活动形式不仅能让学生乐于接受,还能让学生自我纠正、自我教育。

(2)利用“每日自问”活动,提高自我导向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每日自问、自省、自纠,注意矫正不良行为。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防微才能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促使他们在积极地寻求自我目标的心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的能力。

(3)撰写“成长小故事”,培养自我评价能力。学生的“成长小故事”往往是其生活的再现,也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进行引导,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行为不良型学生从各个方面记录自身的成长,以撰写“成长小故事”的形式,养成自我评价的意识和习惯。

第三,家校合力,延伸转化。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家长一方面要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动向,对于其不良行为倾向及早予以提醒和警示。如此家校合一,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育实效。

(1)家访。家庭是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主要来源。班主任及时、经常进行家访,能有效拉近与家长的心理距离,全面了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通过家访,教师应针对孩子的表现,与家长共同研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家长在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去教育孩子,有步骤、有计划地转化家庭影响。

(2)家委会。任何一个集体都有优秀的人才。根据同伴效应,通过家长相互之间的引领,有时效果远大于教师和学校。家委会及时了解其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听取他们的心声,配合班主任做好家长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家长论坛。家长论坛能够触发家长间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他们在论坛讨论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困惑与收获,能够让他们之间相互帮助,总结和传播有效的教育方法。论坛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家长会、钉钉现场直播等。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会让家长总结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缓解焦虑情绪和紧张的亲子关系。

猜你喜欢
监督制度内化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浅谈值班律师监督制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健全农村集体财务监督体系 夯实农村经济发展根基
现行政府采购监督制度分析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