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选择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为例

2022-03-18 04:20王艺筱贾珍珍罗贤宇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概论马克思主义特色

王艺筱 贾珍珍 罗贤宇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深刻地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是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的重要会议。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前,作为承载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升对党的理论的阐释水平,自觉承担起以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政治任务,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主渠道。从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来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为“概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重点,与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存在契合点,理应更为积极主动地推动全会精神与“概论”课教学的充分融合,为提升课程思想性与针对性注入强大精神能量,帮助大学生在“学、思、悟、践”全会精神中坚定理想信念,激发使命担当,成为接续推进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对“概论”课教学时代意义的升华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及其历史意义与宝贵经验,而“概论”课程对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进行充分阐述,因此,二者涉及内容所覆盖的历史区间大致相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能够使学生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历程与经验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各个时期的理论创新与理论成果有更为准确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有更透彻的理解。全会公报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政治表述与政治话语,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表述中增加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等内容,进一步升华了“概论”课教学的时代意义。教师在讲授中对全会最新理论成果进行具体分析与阐释,更好地让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是激发使命担当的时代需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全会《决议》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百年来党在前进路上的成就与曲折,将认识历史与明确方向相统一,将经验总结与开创未来相融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概论”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培养时代新人,而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需要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使学生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辉煌与苦难,增强继续前进的信心与斗志。新时代赋予青年学生的使命责任更加光荣和艰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面临许多重大课题,引导学生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个坚持”的宝贵经验中把握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智慧密码,增强开拓奋进的勇气和力量,在新征程中结合新的实践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党的历史经验,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开创新成就。

(三)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由之路

《决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以发展着的理论指引新的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从而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正与“概论”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现实意义不谋而合。此外,《决议》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原创性的理念、思想、战略,用“十个明确”概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两个确立”的提出也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的素材。将此部分内容融入“概论”课,一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进行阐释,使学生理解这一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具有坚强引领作用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推动广大青年学生凝聚思想、统一共识,将“两个确立”转化为“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听党话,跟党走,团结一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的主要功能

(一)将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体系,增强意识形态引领功能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激烈、严峻。基于“概论”课教学的鲜明政治导向,思政课教师要将教材体系与《决议》文本进行有机融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从2021年最新版的“概论”教材内容来看,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可以在如下章节进行结合和融入[2]。

例如:将《决议》中有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与“概论”课程第八章相融通,以辩证全面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特征的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新时代之“新”的理解;以与时俱进的眼光对“十个明确”进行系统、深刻地分析,加强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涵的认知;以鼓舞人心的表述展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进而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再如,将《决议》中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十三个领域的历史性成就融入“概论”课的第十、十一、十二、十三章,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展现出强大生机活力的直观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深化对“两个确立”的理论与实践依据的认识,使学生对党中央在新时代推出的重大方针政策与重大举措有更为透彻的理解,进而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练就过硬本领,勇担时代重任。

诸如此类,围绕《决议》与“概论”教材的契合点,将文件内容体系转化为富有时代性的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体系,让学生在体悟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教学与意识形态教育的统一。

(二)把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融入“概论”课教学内容,增强人文教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过程,更是传承自我民族价值追求、家国情怀与人类命运关切的过程。将这一过程融入“概论”课教学时,要注重对《决议》中大量历史素材的运用。比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时,融入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抗日战争、“一化三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内容,突出中国人民敢于斗争、艰苦探索的品质;在讲授邓小平理论时,重点融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在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要将国内与国际社会相对比,凸显我们党在世界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面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捍卫与发展;在讲授科学发展观时,着重阐释这一思想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人文内涵,是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重点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富有人文精神的思想,讲清楚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为全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的事实。

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整体性原则的把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理论成果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讲清楚,帮助学生在大历史观视野下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认识,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和践行初心使命的认识,深化对“十个坚持”宝贵历史经验的认识,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与热爱,更好地理解“历史、理论与现实”,凸显“概论”课教学的历史人文教育功能。

(三)重点将马克思主义立场与方法融入教学,增强方法论熏陶功能

新时代“概论”课除了要解决一些基本观点问题,更要注重从根本上对蕴含于基本观点之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进行教学,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识,使学生思想深刻、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强化在新征程奋斗中的方法论支撑。

首先,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立场,即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通过详细讲解《决议》中对增进民生福祉提出的一些重要成就和重要表述(如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抓起”、“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彰显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所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并将其有针对性地融入“概论”课程第八章第二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从总体上深刻把握这一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特质,还可以融入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十二章第一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各个章节,详细阐述我们党是如何把人民立场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引领。

其次,突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讲授,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开展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科学方法。具体到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掌握、运用唯物辩证法,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正确谋断和决策。党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用发展的眼光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用全面的眼光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用联系的方法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系统整体的全局观念出发提出统揽“四个伟大”;运用矛盾分析法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这样不仅能向学生说清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战略部署是什么,更能说清楚怎样实现这样的成就以及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部署,使学生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独特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三、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程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教师对《决议》的领悟程度,更好把握融入的契合点与切入点

要实现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概论”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读原文、悟原理,从多个层面系统精准把握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同时深入研究“概论”课2021版教材,把握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的切入点,加强对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理阐释,积极发展“概论”课教学在宣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

首先,“概论”课教师要从时代背景层面分析《决议》的重要意义,用《决议》的伟大精神内核育人。全会既对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的工作进行回顾与肯定,又总结了党的波澜壮阔、成就辉煌的百年历程,具有纵深历史长河的宽广视野与纵观大势全局的战略眼光。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时代背景下,教师将百年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伟大成果与宝贵经验融入“概论”课,加强对“两个确立”的学理阐释,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实践维度讲清楚“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这有利于坚定青年学生的信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历史规律中汲取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前进的智慧与力量。

其次,“概论”课教师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梳理中理解《决议》的内涵与精神实质。《决议》描绘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的整体过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理论创新。“概论”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习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阐释是重要的一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阐释《决议》中描述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在实践中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人民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时代性,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理解和认同。

最后,“概论”课教师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解读《决议》的历史定位[4]。十九届六中全会是一次在关键节点召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过去,中国共产党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今天,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得以实现,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正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前进。教师要讲清楚十九届六中全会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方位,把各个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提供体制保证、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与物质基础这一前后相继的过程讲清楚,使青年学生把握历史运动的本质,找准历史发展的方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

(二)借助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融会贯通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教学需要立足“概论”课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特点,将全会精神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形式、载体紧密结合,融会贯通,切实增强课程吸引力,打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示范课堂。

首先,将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党史学习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经典阅读与多媒体教学的重要作用。恩格斯指出:“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5]。结合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概论”课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查阅经典著作与史料,便于学生获得对历史最直观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历史、理论与现实”。此外,通过播放《将改革进行到底》《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等央视政论专题片,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逻辑,把握党史的主流和本质,提升历史自觉,增强历史主动。

其次,将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时代和实践紧密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与情景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决议》的七个部分与教材体系对应、融合起来,设计出富有时代特色、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例如,将《决议》中第四部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教材中相关理论和知识体系相融合,引发学生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探讨当代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的能力,使思政课培养的青年人才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当中。

最后,将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新媒体技术拓宽“概论”课教学空间。通过“雨课堂”“慕课”等多样化的形式开设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专题讲座,形成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班级同构,注意在讲授过程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补充适当的教学材料,灵活采取多种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比如,讲授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借助详实的数据资料提升说服力;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重点难点,要讲好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典型故事和突出成就,同时进行不同历史时期的对比、国内与国外的对比,感受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

(三)加强实践教学,深入理解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概论”课在宣讲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应善用“大思政课”,注重深入社会实际以获得切身的感受和体验,以实践感知理论,使学生获得对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更为客观和真实的认识。

首先,充分发掘富有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教育意义的博物馆、展览馆、红色教育基地等“活”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好宣传引导,同时推动巡展展板以“流动博物馆”的形式进校园,展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使学生深切感受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百年辉煌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在历史的感召中激发广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其次,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研。例如,围绕乡村振兴深入农村实地对乡村产业、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等方面开展调研,观察乡村振兴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总结乡村振兴中的经验做法;再如,围绕“双减”政策对其落实情况展开调研,服务于全会公报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社会建设需要。调研结束后,学生要结合社会实践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对时代发展的思考在课堂中进行充分表达,深化“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滋润学生心田。

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宣讲活动和学术讲座,推动原文学习与研讨交流相结合,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实质的把握,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开展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理论研究阐释,推动全会精神进科研、进成果,揭示、提炼全会精神中的规律性认知,将党和国家战略转化为学术研究内容,并以理论研究成果服务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担当,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结语

“概论”课在推进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武装学生头脑的过程中使命重大。“概论”课教师要牢牢把握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刻领会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实质,并将其及时融入课程,对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重要思想、精神要义进行全面解读和深入阐释,实现会议精神与教学体系、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厚植青年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深切热爱、把青春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担当、在新的赶考路上成为先锋力量的崇高情怀。

猜你喜欢
概论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