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

2022-03-18 04:20雷晓兵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董 凤 雷晓兵

(1.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思政部 江苏·连云港 222000;2.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团委 安徽·合肥 230601)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课程育人成效的重大举措。当前,新时代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结合校情和大学生思想特点,在各高校如火如荼进行着。实施这一举措需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时代价值、改革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基于育人初心,本文对此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有效对策,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时代价值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从提出到实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彰显出时代价值,主要表现在:坚持立德树人,让高校政治站位更具高度;拓展教学内容,让课程建设更具深度;提升学生素质,让思政教育更有力度;培育人文精神,让课堂教学更具温度。

(一)坚持立德树人,让高校政治站位更具高度

高校肩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使命与重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坚决筑牢政治基础,坚持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服务的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踔厉奋进的时代新人。目前,高校正面对多元思想理念和文化的冲撞,未来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同时,复杂的社会思潮和非主流思想也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课程思政的构建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彰显社会主义办学特征,秉持社会主义大学育人的正确政治方向。从构建课程体系入手,教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各学科精神塑造及信仰教育的作用,让学生感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保证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完成,将高校政治站位提升至新的高度。

(二)拓展教学内容,让课程建设更具深度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高校构建全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更有利于丰富专业课程内容。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予以各学科任课教师授业解惑重任,还赋予他们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职责,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相互促进。专业课教师不只把专业知识和技能单纯地灌输给学生,还要充分挖掘知识背后蕴含的个人品格、爱国情怀、哲学原理、科学素养等思政资源,拓展教学内容,让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具深度。讲好知识技能背后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弘扬奋发有为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让知识的传授更立体、更丰富。同时,专业课教师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加深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思想修养和课程思政能力得到提升。

(三)提升学生素质,让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必然要经历由初级到高级、由点及面的发展过程。由于课程思政具有隐寓性、融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不知不觉自然融入专业知识,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调研,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一方面,课程思政教学将思政元素融入传统教学模式中,使枯燥的教学即刻丰富多彩起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专业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持肯定态度,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知非常明确。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破解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教育问题,突破思政课孤军奋战的育人短板,实现两者相得益彰的双赢格局。学生接受课程思政的教学后,专业认同度增强,思想认知得到深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行为倾向有所改变,思政教育力度明显提高。

(四)培育人文精神,让课堂教学更具温度

课程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载体,而课程与文化之间密切联系,承载着传播文化的职责。通过选择和传递更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先进的文化,实现培养人的本体价值。回观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之前,高校课程的讲授一味地追求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忽视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其过程是枯燥乏味的。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专业课教师以阳光向上的态度对待课堂教学,用最真挚饱满的情感,努力打造有触感的情感课堂。通过人物介绍、成功案例分析、纪录片观赏和教学情境创设等模式,润物无声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结合,师生情感达到同频共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和自豪感、严谨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这不仅让知识和能力讲授更有温度,更能促进知识和能力培养实效在价值塑造中得以升华。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难点问题

近年来,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在各高校积极推行,体现了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和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普遍认同,但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难题亟需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思政理念与经验的形成需要教师持续探索和长期积累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提升课程育人成效的重大举措,广大教师要明确其战略意义,增强落实责任意识,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使课程思政在高校落地生根。近年来,各高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规范和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出台了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和专业课课程思政指南。但是,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并不被所有的教育者欣然接受,转变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思想转变到行为改变是缓慢的过程。由于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处在探索阶段,实施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成果的取得是零散的、个别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还有待提高,很难建立成完整的体系。同时,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还处于“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的摸索阶段,各专业课程囊括思政教学元素的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案等基本的教学辅助资源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可供借鉴的教学范例比较有限。

(二)从各类课程中挖掘思政资源,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思政育人能力提出了挑战

课程思政涉及课程多、内容广,不同的课程或同一课程的不同章节是否包含思政元素,包含哪些思政元素,没有现成的答案,多数专业课教师感觉很迷茫,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何充分挖掘感到棘手。“要从这些看似与思政教育无关的课程知识背后挖掘思政资源,探寻课程思政的衔接点,并‘基因式’地融入教学过程”[2],既提高了教师授课标准和难度,也增加了备课量,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思政育人能力是严峻的考验。目前,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和特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和联系理解不准确,对所授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不能正确把握,部分授课教师把思政元素机械地融入学科教学,唯课程思政而“思政”,甚至把专业课上成了思政课,这样既影响了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违背了课程思政的宗旨。

(三)于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塑造,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自觉意识和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

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使专业课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趋向颠覆,教师承担着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的双重任务,要求教师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强烈的自觉育人意识,高度的责任感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担当,而教师素质对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目前,有的教师没有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战略地位及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意义,教学中价值塑造的自觉性不够;有的教师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扎实,理解不透彻,影响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有的教师不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不善于总结课程思政的规律,存在生搬硬套、简单嵌入、流于形式等现象,难以将正确的观念、科学精神和价值观融入课程;有的教师创新精神不足,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动力不强,不主动关注课程中思政教育资源,更无法全面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可以说,提高教师素质并将课程思政建设内化为育人自觉任重而道远。

三、解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难点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在提高教师思政教育能力和行动自觉、完善课程思政育人环境、贴近课程思政的教学实际、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等方面上下功夫,解决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难点。

(一)在提高教师思政教育能力和行动自觉上下功夫

高校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政教育能力和思想自觉,是课程思政推进达到预期实效的前提。因此,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发挥教师积极主动性是解决当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难点的关键。首先,培育课程思政意识,增强责任担当。教师自身要对课程思政进行钻研深究,加强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要从有关课程思政的培训、讲座、论坛等活动中、从学者们研究的成果中、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系列重要讲话中寻找答案,切实认知课程思政内涵、时代价值和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增强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责任担当。其次,提高教师思政教育理论素养。育人先育己,教师只有掌握思政教育理论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培育学生。思政教育内容博大精深,对教师而言,要把握好正确方向,原汁原味学、持续不断学、坚持反复学,提升思政教育素养,练好教书育人的内功。最后,提高课程思政能力素养。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不是天生的,鼓励教师将掌握的思政理论知识应用到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找问题、找差距,同时,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课程思政能力。

(二)在完善课程思政育人环境上下功夫

课程思政的推进涉及不同类型的课程和层次主体,仅靠一方的单薄之力难以取得实效,需多方在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协同配合共同努力。首先,构建科学完备的制度生态环境。加强党对课程思政工作的政治领导,确保课程思政工作的政治方向。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开展便捷有效、常态化培训方式,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认同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其次,建设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可依托本校特色,把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建筑和景观设计中,为师生营造有内涵的育人氛围,让他们在优美的校园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也要进一步打造彰显人文情怀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底蕴涵养,以文化人”。[3]同时,塑造灵活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活动育人与文化育人结合,让学生拥有更多获得感。此外,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网络是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阵地,要守好用好这块阵地,创作有价值的网络文化作品鼓舞教育学生。最后,引导师生养成良好上网习惯,自觉维护网络安全,主动抵制错误思潮,切实守护好网络家园。

(三)在贴近课程思政的教学实际上下功夫

课程思政教学的载体是课程,主体是教师,对象是学生,阵地是高校。由于各高校、课程、教师、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学校、课程、教师、学生特点和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促进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提升。首先,课程思政教学要贴近学校实际。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每所学校都形成了特有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学科优势,以学校自身的鲜明特色和优势为依托,明确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着力点,发挥学校德育的比较优势,推进课程思政因校制宜。其次,课程思政教学要贴近课程实际。不同的课程虽然价值目标追求相同,但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要具体课程具体对待,有针对性地科学融入思政内容,避免出现强行嫁接的行为。第三,课程思政教学要贴近教师实际。凡人皆有特点,在教学领域中,每位教师擅长领域、学识水平、个性特征均有差异。教师要结合自己实际,用好用活自己的绝活,使课程思政教学活起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第四,课程思政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大学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对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符合学生的要求,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回答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4]教师应基于学生需要改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在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上下功夫

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目标能否实现是衡量课程思政实效的关键。为此,首先,要优化课程思政育人方式。高校要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指导,“为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搭好台’‘布好阵’”[5]。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着力推进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切实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其次,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亲和力。教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学内容要选取与学生有情感共鸣的素材,以具体鲜活的典型案例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增强对党的信任,对党的创新理论思想和情感认同。教师还应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最后,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建设。重视开发符合学生和教学需求的课程教材、教案、PPT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将课程思政教学辅助性资源纳入教材管理,并认定为重要的教学成果。规范课程建设,按照课程思政教学要求,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选配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总之,优化课程思政育人方式,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亲和力,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等,是解决课程思政教学难点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