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

2022-03-18 04:58
读写算(中) 2022年2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创新能力小学生

钱 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

钱萍

(靖江市实验学校天水分校,江苏靖江214500)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动着数学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塑造和强化已成为各阶段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追求。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的条理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本质上成为对教师行为的亦步亦趋,严重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素质的形成。笔者将结合上述问题的认识及个人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几点看法,以资诸位参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个比较丰富的概念,它不仅指对于新颖成果的创造能力,更包含对全新认知手法、途径的发现能力,以及对不同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判断标准的创设能力。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能力同样具有多重体现性,比如对课堂新授内容作出迅速反馈,整合、处理知识信息时做到条理清晰、思维缜密,以及敢于对既有知识内容和认知手段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等等。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创新素质培养意识,从指导理念和具体方法两个层面入手,结合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学情构建完整的创新引导教学体系。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到的是,小学生的数学创新素养与其既有学习基础、条件和个人心理状况等有很大关联,这些同样是在创新课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一、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提到的,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其综合发展的核心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们追求的方向。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和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却始终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这一项工作始终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一)基础知识不够牢靠

引导小学生实现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起点便是对基础知识的吸收与巩固——这也是任何教学方法得以有效实施的根本前提。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师虽然也能意识到创新能力对学生学习能起到的巨大作用,但在具体培养时常常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帮助学生拓展基础知识的吸收范围和应用广度,习惯于利用机械性较强的方法让学生孤立地记忆、存储各个知识点,未能引导学生形成有机的基础知识链条网,使其创新素养的提高失去了牢靠的根基。

(二)思维模式趋于僵化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初级阶段,思维体系还没有进入真正的成熟化阶段,这也意味着其认知模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多变性。然而随着传统模式下数学学习的不断进行,小学生的思维却渐渐受到来自外界的束缚和制约,慢慢产生了很强的思维定式,反倒呈现出思路僵化、认知狭隘的问题。需要认清的一点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教师在课堂中有着无可置疑的权威形象,这种形象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在表达个人看法时会不自觉地畏首畏尾。倘若教师本人也在有意无意间采取举动维系这种氛围,那么学生必然逐渐放弃自我思考的意识,从而导致思维的日益僵化。

(三)缺乏课堂表现的胆量

正如笔者在上一点中提到的,很多小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不敢有丝毫质疑,习惯了服从于教师的课堂安排调整自己的认知,鲜有表达个人见解、提出不同看法的意识和胆量。要知道任何“创新”都是一次对“传统”的成功挑战,小学生产生疑问时不以解释疑问、寻找更优解为第一意识,反而倾向于说服自己接受权威结论,这在本质上便是对自我创新基因的扼杀。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向

围绕学生创新素养提升而开展的针对既有问题解决的一系列工作不应当是盲目的,必须要具有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路径方能实现预期目标的稳步实现和理想成果的快速取得。基于这一基本认识,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学生普遍的认知能力、思维模式和趣味取向,并结合学生个体以及整体的既有学习情况,为有关工作的开展制定科学的策略指导,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挖掘、发挥出各类资源的巨大价值。

(一)注重对生活元素的体现

小学生虽然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但是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矫正学生对数学知识意义的认识,同时还可在更大程度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获得更多提高数学学习水平的素材与灵感。

(二)拓展学生的学习眼界

眼界有时候决定着一件事情最后的成败,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做好对课内知识有效讲解的同时,积极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和串联,将学生的数学眼光由微观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点提升至宏观的知识框架和技能体系,帮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能够拥有更多的出发角度和入手方向,在提升学生解题效率的同时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全部,而要以引擎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常态学习和自发提升的动力。小学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日常教学中从细节入手,雕琢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意识,使学生形成多种有利于知识记忆和技能运用的思维习惯,从而实现将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发诉求的理想目标。

(四)强化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生的理性思维尚未成型,个人行为对趣味取向的依赖性也比较强。基于这一点认识,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结合课堂内容和学生情况,在知识呈现和技能讲解方面融入更多的趣味成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真正将“寓教于乐”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当中。

三、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强化的具体策略

一如笔者前文所言,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具备具体的策略体系,而这些策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和小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相匹配。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对轻松课堂氛围的营造、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数学实验活动的有效组织等手段为主要工作路径,从多个角度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并激活他们的数学学习潜能和灵感。

(一)尊重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句话虽然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同,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往往差强人意。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教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服从倾向,而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便会迁就甚至可以培养这种心理倾向,在课堂教学中沿用传统的“师本位”思维指导具体工作,以“牵引者”的身份定义自己的课堂角色。客观地说,这种现象虽然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节奏,却很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多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用提问和引导的方式代替直接的结果告知和过程展示,提倡话题式的教学开展思路,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进行自主思考和合作探讨,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结合既有知识和教师的必要帮助摸索出预期答案或结论。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在课程教学中树立“留白”意识,即对于课程知识内容不要拆解得过精、过细,要做到“点到为止”,将一些相对简单或者逻辑性较强的问题留给学生自行处理,使他们能够获得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空间。此外,这一项工作的开展还可以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让学生们之间通过良好的互动合作实现思维和灵感的碰撞、交换,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优化相应的创新能力培养成果。

比如对于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几个几何体,或者干脆利用粉笔盒、铅笔盒、地球仪、书本等现有物品,先引导学生单纯依靠自己的想象画一画这些物品从不同角度观察的样子,而后拿出对应物品实际摆一摆、看一看,看看自己的想象准不准确。待到学生表现熟练后,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比较复杂的几何物品,如椅子、楼房等等,再让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试一试,借此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规律和表现方法。

(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不少小学生的印象里,数学课堂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场合,每一缕空气似乎都像数学算式一样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偏差。同样的,也有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喜欢将课堂搞得过于严肃,在教学氛围上带给学生一种“不苟言笑”的感受。这样做虽然能够更方便地维持课堂秩序,但也会给学生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活性思维的塑造,甚至会将学生基本的思维调理彻底打乱。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率先认识一个道理:良好的课堂氛围意味着自由的思路和大胆的想法,只有在轻松的气氛下,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才能拥有足够的施展空间。基于这一基本认知,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活跃的精神环境,多通过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参与课程环节的意愿和趣味,将学习转化为一种自发的探索,让良好的情绪和亢奋的精神成为推动学生深化自主认知的强劲动力。教师还需要提到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的个人表现也应当服务于这一项改良,在不“失真”的前提下尽量使用比较诙谐、“接地气”的语言讲述知识内容,表情应显得更加和善、轻松、温暖,同时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们的理解表现添加一些活泼的肢体动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更强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在心理上放下对教师本不必要的“戒备”。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元、角、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如可以粘贴标签的帽子或挂牌等等,而后请几位同学上来并发给其对应的道具,让他们分别扮演“元先生”“角太太”和“分小姐”三个角色,利用自己对于元、角、分的既有认识向大家做一做自我介绍,或者互相之间比一比谁对人类的用处最大,还可以和台下的“观众”互动问答,以此实现知识的活动化呈现和课堂氛围的轻松营造。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这个活动中扮演一些角色,和学生一起享受“游戏教学”带来的欢乐和收获。

(三)重视知识板块间的系统整合

尽管是以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科,但小学数学在知识容量上却同样令不少小学生感到头疼——这是由小学生尚处于发育阶段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思维而决定的。正因如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完成对具体知识点讲解的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带领学生对以往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打破单元和课程的限制而以知识间的关联程度、考查方向为标准将既有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板块,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板块知识的共同特性、串联方式、常见题型和经典的应用思路做一番整理,使学生的数学眼界得到实质性提高。对于这一项工作的开展,小学数学教师同样要迎合小学生普遍的认知能力,可以借助以思维导图为代表的可视化工具实现对知识模块的有机串联,让学生能够对既有学习成果的内容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做到“一目了然”。

比如在带领学生复习四年级下册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本册内容按照“几何”和“运算”的类别划分成两大板块,将强调图形观察和测量的知识与强调运算的知识分开来讲,并结合对应的经典例题使学生快速掌握其中的知识要点与核心技能;而后再利用几道同时考查两个板块部分知识点的题目,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更高维度接触数学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形式,以期让学生的数学知识框架得到最完整而清晰的构建。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好,那么教师就可以将上述信息以集合图框的样式呈现在黑板或多媒体白板上,这样就形成了一幅思维导图的基本框架。

(四)注重对数学实验的有效引入

在很多小学生甚至是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眼中,数学不同于物理、化学等其他理科科目,似乎无法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进行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应用,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片面的认识。数学知识同样来源于对实际生活的观察和提炼,因而也必然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对这一提炼过程进行有机还原。在进行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将在实践操作的带动下表现出更强的活力和动感,并会以更积极的状态利用既有学习成果完成对实验课题的思考、探究和解决。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创新意识培养效力和展现空间的行为,因而可以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综合素养的又一有效渠道。

例如对于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一基本结论时,可以先就这一结论的论证方法对学生提出询问,鼓励学生通过结成二人或四人小组的方式讨论、设计出一套能够证实这一结论的实验方法。当学生们的思维遇到瓶颈时,教师可以提供给每组学生一个纸做的三角板,并提示学生到:“要想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否为180度,只要看看三个角能否组成一条直线就可以了。”根据这一提示,学生们稍加思考就可以通过撕下三角板的三个角并将它们的顶端对在一起,看看外侧的两个角的外边是否呈一条直线。

除了以上措施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保持积极的引导态度,在给予学生评价时既要指出具体的不足和改进建议,更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学生出现的学习瓶颈也要客观看待,既不要在教学要求上表现得好高骛远,也不要伤害学生的进取情感。

四、结束语

小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是其能够真正将数学转化为一种技能和思维的根本前提。教师要坚持“授人以渔”的正确理念,对学生的教育要落实到思维和习惯层面。在新的教学时期,教师需要保持对人本理念和知识适用性的充分分析和研究,促使数学课堂能够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效贴合,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天地的美丽与神奇。

[1] 陈任.刍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幸福生活指南,2019(02):231-231.

[2] 万舒.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小学一二年级版),2018(08):51.

G424.21,C961

A

1002-7661(2022)05-0004-03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创新能力小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我是小学生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