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承红色基因的种子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扎根扎深

2022-03-18 05:11潘柄竹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革命红色课文

潘柄竹 马 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自信其根源在于深刻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是中国革命文化。《课标》中提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生于和平年代,长于幸福生活中的小学生,远离革命战争年代,缺乏对当前和平环境和安宁生活来之不易的认知,即便是有历史课,思政课,少先队活动等教育与熏陶,学生仍缺乏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为民族、为祖国不断努力奋斗的内驱动力[2]。然而,无论是战争年代的中国,和平年代的中国,不断崛起强大、日益走向国际舞台中央的中国,还是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相叠加的中国,新时代、新形势都需要有革命精神、创新担当精神的中国人,传承“根”的文化。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所在,不应随时代的发展而渐行渐远,应愈行愈近。我国少年儿童应从习得语言文字起便有意识地了解中华文化、扎根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便是将“根”的文化滋养在学生的心田,如影随形。

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呈现的新特点

统编教材革命文化题材与人教版教科书相比做出了更精心的编排。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类型是很丰富的,有诗歌、小说、古诗、科学小品文等不同体裁。如《手术台就是阵地》《夏日绝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延安,我把你追寻》《千年梦圆在今朝》等,契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吻合学段的教学要求,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自愿和自觉意识,厚植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深沉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注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如《冀中的地道战》《少年中国说》《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等,在文本中感受人物形象的品质,感悟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和优良作风,体会不同年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心系人民群众、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的风骨和伟大精神。

二、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新策略

(一)沉浸式语文教学缩短学生认知距离

温儒敏先生说,提高语文素养没有速成办法,他需要长期的熏染、积累习得,必须大量读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作为非常重要的教育窗口,既要展现文学的魅力,又要带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通过浸润式的学习,让学生整个身心浸润在文本当中,跨越时空的距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健康个性品格的养成打好基础。

1.结合革命年代意境进行沉浸式教学

革命年代的作品与现在小学生生活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学生不容易走进文本意境。教材中的革命英雄故事,大多是普通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特殊行为。学生阅读时,只有全身心沉浸在革命年代的意境中,方能将英雄置于身边,明辨其行为背后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

如五年级下册精读课文《军神》,大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感悟老一辈革命英雄在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表现出来的超乎常人般的钢铁意志,仅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对话,通过聚焦提示语和人物的语言、神态、情绪变化等描写,感受其背后传递的革命文化。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只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教师引导学生转变角色沉浸在当时的特定环境,才会助推学生的情感体验。前置学习任务,学生提前了解历史背景和丰都之战,在课前五分钟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当孩子们通过配乐将当时战争年代的情境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时,瞬间课堂安静下来,氛围似乎有点沉重,而学生在这一刻已经不知不觉跨越了时空,走近了刘伯承。再读文本,学生感受烽火硝烟的丰都之战中,刘伯承为护国讨袁,不幸一颗子弹洞穿他的头骨,从右眼射出,深切体会到外籍医生对军神刘伯承的敬佩之意,以及像刘伯承一样的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力量。

2.结合语言进行沉浸式教学

朗读既是一种操练,更是一种表现。如果说课前对历史背景的搜索是引领孩子们跨越时空、拉近认知距离的一把钥匙,那么课上及时的朗读实践便是加深情感体验的一把梯子。我们在课堂开展“革命故事宣讲”,学完一篇课文后,通过学生对革命故事的讲述,让学生浸润在历史背景下,更好地还原情境。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红色播报员”开展诵读比赛,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英雄雨来》一课,我们开展“红色播报员”诵读比赛,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合作模仿文中的人物对话部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展示时,选择雨来智勇斗鬼子的片段,将旁白、鬼子、雨来等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通过多元化的诵读实践促进学生领悟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丰厚意蕴,引导学生体会战争环境下传递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传承革命文化,从小打好中国的底色。

3.结合情感进行沉浸式教学

《课标》指出,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因此,在语文课,我们可以通过舞台剧的形式让学生从做中学,学中做。譬如,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引起了几代人的情感共鸣,他是战争年代无数不怕牺牲的儿童团员的缩影,我们通过小组推荐,班级遴选小演员,从上台表演到幕后筹备进行沉浸式体验,争取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感。剧中不仅塑造了机智、勇敢、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还实现语文与音乐、舞蹈、戏剧等学科的互动,让语言文字浸润在符合特定年代背景的音乐和表现形式中,用结合新时代媒体技术的舞台创意和新颖有趣的舞台表演,向孩子们娓娓讲述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传递革命精神,感受如今和平生活的难能可贵。因为有了走进角色的表演活动,使得原本疏离的年代背景、枯燥的教学活动活了起来,学生们亲身感受、共同见证抗战时期的“军民鱼水情”,展现普通百姓与红军战士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齐心协力不畏苦难的卓越历程。此外,还可以把课本之外如刘胡兰等其他少年英雄的感人故事结合起来,进一步触发孩子们学习少年英雄的兴趣点,培养孩子们“崇尚英雄才能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的精神。

(二)扩展革命传统教育课外生活的新实践

1.追寻红色记忆,拉近认知距离

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他们只会比我们想象得更聪明。一节好的革命题材类的语文课一定是给孩子们更多启迪与主动学习革命故事的热情。《课标》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以课文为起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延伸,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革命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英雄故居、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场所,了解红色革命故事,追寻红色记忆,感悟抗战岁月的革命精神[3]。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黄继光》,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时代,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呢?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带领学生走进龙华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沉浸式体验,陪着学生去龙华革命英雄纪念碑向烈士献花,每一位英雄都值得历代中国人铭记,先辈的革命精神将被新时代的中国人光荣传承,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既可以通过做纪念馆的志愿者,向游客介绍历史故事,还可以通过小记者活动,寻访周围的革命老兵,记录革命前辈亲口述说的光荣事迹和历史背景,让学生深刻感受革命英雄们为了获取战争的胜利,无畏牺牲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的英雄气概,真正理解成功之路是由黄继光等众多课文中出现过的革命英雄们用鲜血和汗水铸成的,祖国的美好需要我们每一代的中国人维护。历史并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尘封,传承革命精神的意志在历史的洪流中随着不同的考验和变革变得更加坚定,追寻红色记忆,在记忆中感受红色力量,强大中国力量。

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清明、建军、建党、国庆以及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节日,充分进行革命题材诗词朗读、红色歌曲合唱、名人寻访等主题教育,深化育人内涵。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和平岁月的来之不易,传承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这个意识,语文课就真正能起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2.融合信息技术,跨越时空探索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条件与革命时代存在着巨大差异,但吃水不忘挖井人,每个中国人任何时刻都不能忘本,都不能忘记爱国情怀,都不能忘记国旗的底色是那一抹红,都不能忘记那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都不能忘记我们的红色江山。进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应充分结合信息技术新媒体、新载体与当今时代背景,教师采取新颖的方式,特殊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孩子的关注度,丰富孩子的体验感,提升孩子的思辨力。以义务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课为例,课文讲述了中国航天梦的历史进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媒体技术展现中国人在实现“航天梦”的历程中的挑战与成就,通过音视频让孩子们亲眼看到中国力量的日益强大,让飞天的传说变成现实,如今我们拥有的一切是历代辛勤耕耘的爱国者的汗水铸就而成,这激励着历代的少年勤耕苦读,成为有生气、有闯劲、有思想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教师可以向孩子们发起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活动,如“来自 2022 年的一封信”写作、“您在我心中的模样”绘画和“我想对你说”的演讲活动。站在今朝回望过去,我们应当感谢革命前辈为美好生活的奉献,我们需要学习革命前辈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坚定意志,孩子们可以写给革命前辈们一封信,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中赓续红色基因。面对当下展望未来,疫情肆虐带来全球性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是如今时代的一颗小小的红星,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尽自己之力为祖国的安定做出贡献,学生以演讲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思维深度,为中国少年发声。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 革命时期要想取得胜利,就需要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一革命精神在新时代仍然不过时,而且永远不会过时[4]。通过实践育人的教育契机,我们把孩子们的跨越时空的书信发表到网络上,隔屏不隔爱,让万千少年儿童得以启发,有所思考和成长,这是如今时代的中国少年说。

立足新时代,我们需要充满生命力的中国未来,我们要让传承红色基因的种子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扎根扎深,以继续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在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厚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红色底蕴,育文化自信沃土,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强国,实现“化人以语,育人以文”。

猜你喜欢
革命红色课文
红色是什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背课文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