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2022-03-18 05:11谭柏占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华情感传统

谭柏占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数千年发展的文化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是承载本民族精神特质的闪耀明珠,在新时代的形势下,我们既要不断进取,接收新鲜的外来思想和事物,又要不忘根本,继续发扬与保护传统文化,这是对民族文化根基的传承。小学语文课堂作为德育教育的关键阵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实际课堂,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做好人文、道德教育等一系列工作,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加强重视。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要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

一、做好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价值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做好传统文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不仅要通过传统文化教学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凭借蕴含良好精神品质的文化内容着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三观。

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发育不成熟,尚未养成健全的人格,但相应地,小学生的好奇心重,能更开放地接受新鲜事物与观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这关键阶段做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激励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承载的文化、精神十分丰富,是用以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重要素材,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实际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将其合理利用起来。但是就目前来看,仍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在实际教学中,仅将讲解内容、理解生词作为教学重点,没有透过内容本身,借内容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或仅按照教学要求刻板地用传统说教式教学方式进行文化宣讲与传播,教学质量不高,成效甚微,尚未能挖掘并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实际教育价值。

二、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原则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把握一些根本的原则,以此为导向开展教学,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具体来说,需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一)立足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素材

语文教师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时,要尽可能贴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素材,如教师要提前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文化教育目标,然后以完成最终目标为目的选择教学素材;同时,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判断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选择学生感兴趣、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

文化教育不能脱离语文教育本身,教师在引入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素材时,一定要以教材本身为中心,根据教学要求、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中,实现合二为一的渗透式教育模式,促进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程中的识字课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本堂课要教授的生字为基础,选择涵盖该生字的童谣、古诗等进行教学,如选择数字歌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短小歌谣使学生从唱歌中学习生字,既使学生学习了生字,又借助童谣、古诗等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唱童谣、写春联等有趣的识字、写字活动,借助传统文化进行知识教学,借助教学又传播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三)优化教学模式,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不应再坚持之前刻板的教学方法,而应学习并应用更多全新的教学方法,更高效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多媒体教学、绘本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趣味化,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更主动、更沉浸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去。

三、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对策

(一)让“诵读经典”成为日常

文化教育应该是逐步开展,潜移默化渗透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就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课堂教学,而应拓展至课外,鼓励学生日常诵读经典,让诵读经典成为日常,使学生在阅读、背诵古诗、古文等经典的过程中不断增加阅历,提高对文化的理解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晨诵午练”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在早自习、午自习,诵读如 《孔子》《孟子》《诗经》等,感受经典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如,每天早上、中午利用课前20 分钟时间让学生就最近课内、课外阅读的经典、传统名著在班级内向同学们分享,内容既可以是讨论所读经典中喜欢的字词句,也可以谈谈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向同学们推荐一下好的经典著作,这样的方式能进一步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动性,使学生不仅会读,更会主动去想、去分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逐渐成为一个爱看书的人。

(二)根据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文化经典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文化经典著作,如诗词、古文、民乐等,仅以诗歌为例,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诗作在情感、表述方式、写作风格、辞藻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文化经典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年龄不同,个人思维发展情况不一样,个人理解能力也有所差异,教师在选择文化经典时要考虑以上因素,合理挑选文化经典,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还处于思维启蒙阶段,对字词的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可选择浅显的古诗词、寓言故事等进行教学,如《咏鹅》《数字歌》《揠苗助长》等,这些经典内容相对浅显,阅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理解和背诵。又如,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开始萌芽,正是思想、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引导,可选择诸如《过零丁洋》《赠汪伦》等饱含情感、思想或人生感悟的经典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如,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相较低、中段学生而言更强,也更有求知欲,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教师可选择《诗经》《滕王阁序》等长度较长,内容较复杂的经典内容,从强调背诵转为强调理解,让学生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吸收经典文化所传达的精神、情感观念,帮助学生养成初步健全的人格。

(三)借助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适用小学语文教学的所有教学法中,情境教学法无疑是最有趣、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学方法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对于刻板的知识理解不了,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故事、视频、音频更感兴趣。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经典的具体内容,创设情境,使文字变成视频、音频,以此更好地吸引注意力,使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动力。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可给学生播放“草船借箭”相关影视片段,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内容,更直观地理解人物情感和精神内涵。同时,在完成基础教学后,教师还可以在课下、自习课在班级内播放《三国演义》相关影视剧,激发学生对于四大名著的阅读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在课下去诵读四大名著,将学生对经典的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长效性的学习。

(四)创新校本课程,为学生走进传统文化搭建新平台

校本课程是新时期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阵地,教师要合理利用,借助校本课程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体来说,教师可根据每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重点设置教学专题,如“名著引读”“寓言故事”“诗词诵读”等,然后在每个专题下放入相对应的优秀文化经典案例,并附上作品作者详情、重点词句解析、阅读提示、相关作品推荐等内容,使学生对于经典的理解更深入。另外,在完成一个校本课程的教学后,教师还要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式学习,如在完成“名著引读”一课程教学后,教师可布置作业,“在课后阅读四大名著,并在下学期开学时向同学们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又比如,在完成《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一诗的教学后,教师可布置作业: “在课后询问或查阅自己家乡的风俗人情,如传统节庆、特色风俗、家乡名人、服饰特点等”,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从传承家乡文化做起,逐步担任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

(五)借助中华传统文化做好情感教育工作

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教育是重中之重,小学语文教师承担着重要的引导职责,要通过正确的情感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首先,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时,教师可通过教学《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一诗进行引导。全诗阐释了作者旅居在外,无法在重阳节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因此倍感对家人的思念,也倍感自己身处异乡的悲苦。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并站在作者的角度阐述诗中描述的情景以及诗人写作时的情感,使学生代入情感,懂得热爱自己的家乡。

其次,在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时,教师可通过教学《游子吟》一诗进行引导,诗中先通过描写孩子漂泊在外,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和牵挂都寄托在一针一线上,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奉献和牵挂,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奠定基础。后文又通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反问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与愧疚,全诗承载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与牵挂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恩。教学后,教师要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点滴的爱,并思考如何回馈父母的爱,学会感恩,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此外,在培养学生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朋友的重要性,通过对文中“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这一句的学习,告诉学生朋友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朋友对自己的理解、关心是支撑自己变得更好的原动力之一,如果没有朋友的欣赏,自己的爱好也变得毫无意义。而后通过对《赠汪伦》一诗的教学,通过诗中的情境呈现,阐述并使学生理解李白与好友汪伦间深厚的感情,教会学生如何珍视友谊。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入诗中,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使学生学会珍惜朋友间的感情。

结语

语文教学不仅局限于对语文知识的教学,更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将传统文化引入实际教学中,以文化之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理解并遵守文化融入价值及融入原则,而后基于教学原则,让“诵读经典”成为日常、根据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文化经典、借助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校本课程,为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搭建创新平台。

猜你喜欢
中华情感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老传统当传承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