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写作路径,提升思维品质

2022-03-18 07:59瞿志丽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辨性盘活议论文

◎瞿志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思辨性写作列为教学重点。其中学习任务群的第六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也明确了教学的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1]

这些能力在中学生的思辨性议论文的写作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思辨性议论文写作尤其要抓住论说文的说理特性,强调论说过程中逻辑思维的培养应成为将来论说文的主要训练方向。这一部分,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笔者在高三年级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请同学们说说半个多学期以来在思辨性议论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有:审题时对作文题目的剖析与解读不够精准;抓不住关键词内在的逻辑关系;立意不够高,立意没法全面、尽善;思维混乱、逻辑牵强,条理不清晰;找不到谋篇布局之法;找不到思辨的角度。把这些问题统合起来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找不到进入思辨性议论文写作的有效路径。

语文教育家孙绍振老师曾经总结过一条相对比较简便的路径:“思辨性议论文写作的过程就是用正反合的辩证思维,盘活内心储存。”[2]我们可以把“正反合”比喻成登山的路径,而“盘活内心储存”是为登山准备必备的精神食粮。有了路径和食粮,我们就有可能征服思辨性议论文这座山峰。

“正反合”的过程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可尝试把整个过程拆分为四个部分。

一、理性相信,形成主张

任何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都有其合理性。我们首先要从材料中确立一个观点,正面证明材料中所陈述的观点的合理性。须知,只有观点是远远不够的,理性相信不是盲目相信,正如余党绪在《思辨的力量》一书中所说:“公共理性”,意味着理性所赖以建立的事实、知识、逻辑和价值,应该是公共的,而非个体的……只有经过“实证”与“推理”的,合乎“公共理性”的,有公信力的,才算是“合理”的。[3]也就是说,理性相信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实证”和“推理”的过程,“实证”需要事实,需要素材,“推理”需要逻辑,需要判断。以上海市2021年秋考作文题为例: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

材料的观点很明确:“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的确,从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来看,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的确有很多是最有价值的事物。有些事物的价值在当时的社会没有得到很好的认可,而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之后,才慢慢被人们认同。比如屈原的品格及其作品在当时的社会可谓是明珠蒙尘,但是,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长河中,屈原的价值慢慢被发现,前有司马迁盛赞屈原“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4]后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出“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这样的诗句。通过盘活这些素材,不难发现,时间的沉淀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尤其对于新的事物来说,人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接受,时间的确在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略的作用。

二、合理怀疑,辩证分析

除了相信并证明材料的合理性,学生还需要有批判与怀疑的能力。所谓思辨性,至少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不盲从、不轻信;二是对话意识,兼听则明。思辨性写作中的理性思辨不仅要求追求合理性,更要保持开放性。我们在对材料观点保持理性相信之余,还要学会用多元化思维进行辩证分析,对自己的判断和论证进行合理怀疑。而怎么证明自己的怀疑的合理性,这就是孙绍振老师所说的第二步“选择与论题相反的素材”,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反面解析。

还是以上海市2021年秋考作文题为例,对于材料中的观点:“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我们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见解或疑问:时间沉淀真的是认识事物价值的唯一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吗?我们可以盘活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的素材,《阿Q正传》在1921年12月的《晨报副刊》上开始连载,一经连载,就收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了批判国民性的力作。由此可见,对于认识事物的价值来说,时间的沉淀既不是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如果盲目相信材料中的观点,那就很有可能陷入以偏概全的逻辑谬误之中。

三、深化论点,解决问题

经过前两个步骤的分析论证,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的作文的中心论点,并不是一开始就提出来的,而是在理性相信和合理怀疑的辩证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深化的,这就是孙绍振老师说的“合”的过程,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合’就是将论点作层次性的深化”。对于议论文写作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有了立论之后,还需要明确一点: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在深化了论点之后,就要提出明确的主张和建议去解决问题,正如加里·R·卡比和杰弗里·R·古德帕斯特在《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一书中所说:

一旦我们对某事已经做了仔细考虑,并且要求我们的思维满足我们的各种检验,那我们就要付诸行动。思想要么产生行动,要么将毫无结果地维持原状。而没有行动的思维就像光咀嚼食物而不吞咽一样。一个彻底的思想家就是一个实践家。[5]

在上海市2021年秋考作文题中,我们在正反推理之后,才可以确定中心论点和核心问题:既然时间的沉淀只是一个条件,又并不是唯一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事物的价值又必须要得到人们的认识,如果不能得到人们的认识,可能就被埋没在了时间的长河里,毕竟被埋没的价值太多了。那我们该怎样去认识事物的价值呢?

其中的必要条件并不是时间的沉淀,而是人的能力和意愿。比如要有动态观察事物的能力,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所能接受的事物的价值都可能在不断变化的,比如我们小时候读《红楼梦》,最爱黛玉的率真,而长大后再读《红楼梦》,才能够理解宝钗的为难。

所以,如何解决问题,也要把我们内心的储存盘活,从我们的人生阅历、我们读过的书中来找到方法,才能切实力行地解决问题。

四、省察明辨,成为自己

在正反合的过程完备之后,为了保证逻辑的周全与严密,我们还要反思自己的思考,即对自己的论述做一个自我省查:我的论述是否完整?是否还有要补充的内容呢?是否还有被我忽略的关键词或者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是否还可以从别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在完成了2021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的“正反合”三个步骤的分析之后,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对于事物的价值,我们只要认识就完了吗?认识之后呢?如果自己的价值不能被现在的时代认可该怎么办?时间在人类认识事物价值的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把韩愈的《师说》盘活,韩愈认识到了师道的价值,并没有止步于认识,更身体力行通过写文章和培养人才去践行师道,韩愈因此被士大夫之族耻笑挖苦,但他依然相信师道的价值,也相信自己的价值。韩愈的一生,只有短短的56年,但是他克服时代弊病的勇气和能力,却启发了一代又一代人。所以,我们必须抓住有限的时间,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去认识价值、创造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思辨性议论文写作的目的,也绝不仅仅是写作,而是在辩证思考中获得成长。正如美国学者加里·R·卡比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一书中所说:“您的思想变成您的语言,变成您的行动,变成您的习惯,变成您的性格,变成您自己。”[6]掌握了登山的路径,我们的学生就要运用多年来储备好的精神食粮,在攀登思辨性议论文这座山峰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思维品质,在理性思辨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参考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9).

[2]孙绍振.用正反合的辩证思维,盘活内心储存[J].语文学习,2020(8).

[3]余党绪.思辨的力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5).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5377).

[5]加里·R·卡比.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54).

[6]加里·R·卡比.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

猜你喜欢
思辨性盘活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西曲河村:盘活一座山 带富一方人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五侨联动”盘活 社区侨务出新
还得靠国庆档盘活 2019年10月电影票房排行榜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