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2022-03-18 08:37胡宗妮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大观园语段整本书

◎胡宗妮

随着新课标的发布,“整本书阅读”的概念逐渐进入教学视野,并置于“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强调的是,鉴于整本书阅读教学还处于摸索期,其教学模式尚不成熟,且大部分教师由于初次接触这个“新概念”,在教学上往往显得无从下手。为此,以《红楼梦》为例,初步探究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以基本常识为切入点开展整本书阅读

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基本常识是前提。对《红楼梦》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故事结构、人物事迹、人物关系和“金陵十二钗”等基本常识,是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础。在了解这些必备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实现“管中窥豹”的阅读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要梳理小说整体艺术构架”。因此,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全书机构有效梳理,并理清章节间的关联点和基本脉络,从而实现“由简入繁”和“由表及里”的通透阅读。[1]在地点安排上,作者将人物活动轨迹大都置于大观园、荣国府和宁国府中,并以时空转移的形式聚焦了贾宝玉的成长历程和家族变迁,这便是全书的主线。对此,教师可将全书拆分为三个部分,即“大观园之前”“大观园之中”和“大观园之后”。“大观园之前”指的是“序幕”部分,即第一回至第五回,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木石前盟”“宝黛初会”和“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等情节;“大观园之中”是全书的“主体”部分,即第六回至第七十八回,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元妃省亲”“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玉挨打”“香菱学诗”“探春理家”“钗黛互吐剖心语”和“抄检大观园”等情节;“大观园之后”是“结局”部分,即第七十九回至一百二十回,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宝玉出家”等情节。教师就可以将全书的“大”事和“小”事以架构形式巧妙联结,既能够在宏观上把握全书结构和重点内容,又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思路。

在《红楼梦》整部书阅读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之所以不想或不喜欢阅读,“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对此,教师可围绕《林黛玉进贾府》作为切入点,通过“人物关系表”的形式强化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通读“序幕”部分,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再通过贾宝玉看判词分别了解贾母、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王夫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李纨等主要人物的命运;然后,引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和阅读清单,从而带动其进行整本书阅读,进而了解《红楼梦》的故事梗概。[2]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把握《红楼梦》的基本常识和内容框架,才能为整本书阅读做好铺垫,也才能为接下来的细读夯实基础。

二、以诗词鉴赏为切入点开展整本书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以诗词形式出现的文本较为容易获得学生的关注。因此,诗词鉴赏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必要环节。作为“文备众体”的典范,《红楼梦》“博采百家之长”,尤其是大篇幅脍炙人口的诗词曲赋,既形象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也推进了情节发展,是曹雪芹艺术手法运用的大手笔。

在《红楼梦》中,大量诗词被改编为影视剧主题曲或插曲(如电视剧《红楼梦》),如《枉凝眉》《葬花词》《西江月》《红豆曲》,这也是高中生喜欢其中的诗词并能够熟诵的重要原因。对此,以优美的诗词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诗词韵味的品读中感受《红楼梦》的艺术特色,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葬花词》来探讨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其中,林黛玉“手把花锄”,面对落花的飘零,心生幽怨与无助,于是便生发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叹息,突出了她的浮沉身世和悲戚境遇,尤其是她性格内向,且自视甚高,愈发彰显了在贾府中的“孤立感”和格格不入。此外,在“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中,面对底层人物的艰辛与阶级压迫,她深刻体会到封建社会“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世态炎凉,并由此生发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无限感伤,体现了她孤傲不屈的性格和失落无助的情感。因此,围绕诗词赏析,既能够在诗词品读中感受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深化对《红楼梦》艺术特色的理解。

在《红楼梦》中,类似的诗词不胜枚举。例如,通过“金陵十二钗”的“隐喻性”判词,读者可以预知人物的结局和命运。这些判词就是他们在大观园中命运轨迹的缩影,宿命性极强,具备谶语的色彩。因此,诗词是构成《红楼梦》艺术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书的精髓所在。倘若没有这些诗意化的诗词“辅助”,人物形象与命运轨迹就无法充分彰显。因此,诗词鉴赏是了解《红楼梦》的关键,尤其是对开展整本书阅读而言,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另外,《红楼梦》中大量优秀古典诗词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诗词文化,增加学生的语感和文字素养,对于学生们的理解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帮助,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核心素颜,最终指向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以文化探究为切入点开展整本书阅读

较之单篇选文的独立性,整本书阅读内容量大,时间跨度长,涉及文学元素多,对于开展阅读教学存在较大挑战。但是,倘若以要素归类的方式进行针对性教学,则可以“一线贯之”,简洁而有趣。例如,面对《红楼梦》内容的包罗万象,诸如灯谜、建筑、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内容,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其中某一项文化常识进行针对性探究,从而领略《红楼梦》语言背后的文化逻辑和社会现象。

作为《红楼梦》重点描绘的一类文化现象,“茶”文化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值得探究的一项类型。从茶名到种类,从烹茶到煮茶,尽显“钟鸣鼎食之家”的雅致和气派,例如普洱茶、龙井茶、暹罗茶、枫露茶等,均呈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其中,第四十一回中的“栊翠庵品茶梅花雪”场景,当贾母和刘姥姥在栊翠庵喝茶,直言“我不吃六安茶”。对此,教师可针对“六安茶”设置相关探究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查询探究喝茶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资料研读可知,六安茶属十大名茶之一,也是当时的贡品之一,是六安人在明清时中举后才能喝到的名贵品种。至于贾母缘何“不吃六安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语境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因为贾母担心绿茶的凉性会引起肠胃不适(刚吃完酒肉),另一方面是因为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北方冷,贾母生活于北方,红茶可健脾胃,因此不喜绿茶)。基于此,与贾母交好的妙玉在泡茶时才奉出“老君眉”,显露其恭维之意。此外,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推敲其内蕴的“茶文化”。例如,六安茶中的“六”或是暗指建立大顺政权的李自成,迎合“六六顺”之意;“安”则暗指叛国的佞臣,迎合“招安”之意,侧面衬托了作者爱憎分明的人生态度。因此,贾母的“不喝”实则是对世故人情的文化抉择,体现了贾母的智慧与处事哲学,这些都可以成为优秀的教学素材,让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优秀的文化知识和传统礼仪民俗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更加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围绕茶文化这一线索设置探究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破解“茶语”背后的文化逻辑,还能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和阅读兴趣,从而实现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当然,教师也可以针对其他文化现象进行问题探究。如前文所述,《红楼梦》涵盖了建筑、诗酒、书法、围棋、服饰等诸多文化。在要素归类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既定线索探究,以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效果,既落实了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也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思维。

四、以语段梳理为切入点开展整本书阅读

语段是文本中的某个段段,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文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从语段分析入手,进而探究全文,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对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某个或某几个精彩的语段切入导学,以此为突破,将语段前后内容有效链接,进而把握文本整体。其中,围绕核心为题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和探究,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阅读方法,构建阅读思维,创新整本书阅读策略。

《红楼梦》中存在大量精彩的语段,如前文所述的“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宝玉挨打”等,这些语段均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素材。因此,鉴于《红楼梦》创作的时代背景和高中阶段的具体学情,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段梳理是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有效解决了师生双方的阅读难题。在这些经典语段中,其语言流畅,情节生动,文采斐然,往往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例如,针对“宝玉挨打”语段,教师可通过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其背后蕴藏的思想主旨。如“为什么贾政前后哭了三次,且一次比一次伤心,用意何为?”通过语段和关键词的梳理可知:父亲贾政对宝玉寄予厚望,作为光耀门庭的唯一希望,宝玉的行为乖张,不守三纲五常,从而引起贾政的不满与失落,深感家族后继无望,继而伤心落泪。此外,通过问题探究,也暗示了贾府将由盛转衰的家族命运,揭示了封建制度行将没落的主题。因此,通过语段梳理,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言行背后的逻辑和意义,理解《红楼梦》的表达主题,从而实现“以点及面”和“管中窥豹”的教学效果。

对文本经典语段的梳理,有利于拓展学生发散思维,在细节分析和人物剖析中理清阅读思路,理解整本书的主题表达,从而提高审美鉴鉴能力。对于整本书阅读而言,无疑是一种简捷有效的方式。

五、以教学检测为切入点开展整本书阅读

教学检测是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的有效手段。在阅读完某个或某几个语篇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内容设计相关的检测清单,以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效。通过检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思路、知识掌握和阅读水平,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做到错有所改、改有所获。对此,教师可采取综合性测验、梳理性检测和阅读性测验的方式设计习题,掌握好检测时间和纠错时间,既能巩固学生阅读成果,也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在检测范围方面,教师要摒弃考试“常用范围”的约束,形式多样,内容涉及面广,尽量覆盖全书内容,从而真正落实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例如,在随堂检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主要人物事迹、家族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等;引导学生通过撰写读书笔记,并进行朗读展示;引导学生通过高考真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通过以上形式和内容的检测,巩固知识点,提高领悟力。

在检测准备方面,鉴于高中生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加之《红楼梦》中涉及的内容繁多、句式晦涩等特点,教师在设计检测环节时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例如,提前布置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并告诉学生检测范围或相关检测点,从而明确阅读导向,激发阅读兴趣,从而落实阅读成果。当然,对于检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鼓励、鞭策学生查缺补漏,围绕阅读思维和阅读能力,尤其是要注重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整合能力,从而实现从阅读到理解,再到表达的阅读效果。

随着新课标和新课改的推进,作为“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一的“整本书阅读”,在概念和教学策略上也逐步清晰。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思维,并结合高中阶段的具体学情,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构建系统的阅读体系和阅读思维,提高整本书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大观园语段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不同语段理论之比较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