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小班美术区支持性环境的转变

2022-03-19 22:18沙鑫
家长·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支持性版面小班

沙鑫

“人人都说小孩小,其实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子还要小。”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们很少去理会它深层次的含义,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常被贴上能力不足的标签,常被教师指派着玩游戏,尤其在美术区,教师会担心孩子不会画画、涂色、做手工或把材料弄脏弄乱,投放单一材料,手把手地教幼儿团捏、图画、拼贴之类,呈现很多千篇一律的作品,造成很多幼儿不愿主动参与美术区的游戏。这完全违背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的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

除此之外,小班幼儿美术区域中还存在诸多阻碍幼儿发展的不利因素,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将“小班美术区中支持性环境创设”作为探索和研究的内容,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追随幼儿兴趣的基础上,支持幼儿大胆地参与到环境与材料的改造中,幼儿共同调整、填充、优化班级美术区环境,引发幼儿与环境材料进行互动,让小班幼儿在美工区里找到适合自己玩的游戏材料,由“你去玩什么”转变成“我想玩什么”;由“我不想玩”到“我喜欢玩”,真正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一、观察——解析

艺术领域最能彰显教师的儿童观和课程观,也是最能看到孩子的發展和与教师关系的区域,因此,走进美工区,深入观察和了解幼儿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1.听听孩子在说什么。“我好累啊!我都不想涂了!” “哎呀,你不要碰到我好吗!”“老师,我不会画,怎么办?”……

2.看看孩子在做什么。小A搬着椅子去玩太空泥游戏,不小心碰到了小B。小F拿着自己涂完的作品跑来找老师贴到作品墙上。小G放下手中的画笔,甩了甩自己的小手……

3.解析言行,梳理问题。上述幼儿点滴言行可以看出美工区存在如下问题,如“我好累啊,我都不想涂了!”说明小班幼儿不太适合进行大面积的涂色游戏,他们的小手肌肉还没有发育好,长时间重复一个动作会让他们感觉手部肌肉酸痛。又如,“老师,他乱扔笔!”说明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取放习惯。

问题梳理如下:①空间布局:狭小、不方便幼儿取放工具材料。②材料投放:单一,不丰富,未能追随幼儿的兴趣和主题变化,不断更新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工具和材料。③幼儿作品展示方面:作品展示的形式太单一,缺少幼儿自主取放和展示的固定版面。④幼儿自主性方面:幼儿在区域内自主支配、思考、创作的时间太少,教师不敢放手。

二、尝试——优化

现在我们经常会问幼儿:“宝贝们,你们刚才在美术区游戏的时候,遇到了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谁有更好的办法呢?”“你们还需要什么材料呢?”“夏天到了,你想在咱们的美工区增添些什么呢?”“明天是端午节了,你们想在美工区玩些什么游戏呢?需要哪些材料呢?”“你们觉得这样调整可以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虽然小班的幼儿年龄小,可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我们经常性地植入这些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幼儿,渐渐地,幼儿会逐渐形成一种问题和主人翁意识,在游戏中慢慢构建自己的想法,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也能主动寻求帮助或自主找寻解决办法,同时还能感受到尊重、关心、参与带来的存在感、满足感和自信心。通过和幼儿共同努力,我们的美工区已经产生了一些变化。

(一)空间的变化——多区域的空间布局,满足幼儿不同的创作需求

以前班级美术区空间比较封闭和狭小,幼儿在其中比较拥挤且满足不了很多幼儿同时进行艺术创造的需求,经过优化和调整,除了遵循接近水源的原则之外,还进行了区中分区,可以同时容纳很多幼儿以及不同需求的幼儿同时进行美术创作。每个区域内都划分出不同的创作空间以及多通道,有涂鸦区、手工区、写生区、泥塑区等,满足幼儿共性和个性的创作需求。

(二)材料的变化——丰富、适宜的工具材料,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

材料是支持性环境的重要条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丰富多样的材料和工具能使幼儿产生新颖的构思、丰富的联想,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小班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小手肌肉还没发育好,且3岁幼儿的美术创造能力基本处于“涂鸦期”,他们属于随意画画、撕纸、玩泥阶段,他们尝试利用涂鸦时掌握的简单形状进行表现,但表现的动机和信心都不强。因此,提供易于操作、色彩鲜艳的美术工具和材料,支持和鼓励小班幼儿参与美术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还要注意材料投放的有序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收放材料习惯。

1.拓印工具的丰富。小班幼儿年龄小,动手能力稍弱,增设牙刷、不同规格的海绵、不同大小的排刷、泡泡塑料纸、塑料叉子、勺子、瓶盖、棉签等拓印工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创作需求,自由选择拓印材料并蘸上不同的颜料,大胆地在不同质地的材料上进行拓印,方便操作,还能很快出效果,大大增强幼儿对美术创作的自信心。

2.不断变化的材料。教师要根据季节、当下幼儿的兴趣、需求投放很多半成品和低结构的游戏材料。如夏天到了,很多幼儿从家里带来了有关夏天的物品,有雨伞、草帽、蒲扇、荷花、荷叶等装扮室内外环境,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在美工区增添了空白涂鸦小伞、凉拖模板、涂鸦草帽、冰棒棍等材料,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

3.低结构游戏材料。小班幼儿经常会遇到想要表现什么,既害怕自己画不出,又担心自己做不出,或做出来的不像,画出来的自己也不太满意的现象,低结构的游戏材料恰恰解决了幼儿这些问题,投放很多低结构游戏材料,他们通过拼拼摆摆,大大满足了艺术创作的需求,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例如,夏天主题中,很多孩子很想表现冰激凌,他们就会使用低结构的游戏材料,如冰棒棍、小贝壳、小纽扣等材料,摆出许多口味、造型不同的冰激凌,并乐在其中。

4.增设写生工具。以往大家都认为画架的投放对小班幼儿来说只是一种摆设,投放在那里他们根本不会去使用,教师甚至根本不给幼儿使用的机会,害怕他们把画纸和颜料弄得乱七八糟,其实小班幼儿虽然年龄很小,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达与表现都有自己的渴望与需求,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自己展现的方式,他们虽然不如中大班幼儿能力强,但他们对涂鸦特别感兴趣,在班级美术区和自然角我们都相应投放了一个画架。每个幼儿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有的幼儿在入学之前已经有了与颜料游戏的经验,这样的他们会经常选择到写生区涂涂画画,勇敢地用自己喜欢的色彩和线条表现自己看到的花花草草,而有些幼儿会去观察和欣赏,久而久之,他们在观察中向同伴学习了很多写生的方法。

5.工具材料摆放。以往都是工具、材料各一组,但在观察时会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幼儿还会在工具和材料柜附近找来找去,或者用完的工具材料不知道该放到哪里,很多时候还会发现桌子上一片狼藉。问题有两点:一,习惯不太好。二,工具材料的划分不太细致。为便于幼儿取放材料,养成良好的收放习惯,工具和材料再次进行细化,我们对同一种类型的材料还进行了充实,例如,常用的工具材料固定位置、固定标志,多用的纸张种类单独放置在移动架子上,进行二次充实和细化,增设卡纸、皱纹纸、蜡光纸、宣纸、彩纸、牛皮纸等。同时增设自助分类盒,方便幼儿自主取放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减少幼儿来回取材料的时间,每次游戏结束,提醒幼儿收放自己的工具和材料,养成良好的收放习惯。

(三)作品展示的变化——多维度的作品展示,满足幼儿展示需求

相信一些教师经常会听到幼儿说:“老师,我这个作品挂在哪里呀?”“老师你帮我贴起来把!”“老师,那边都满了,要把作品塞到柜子里吗?”等,有时候,还会看到有些幼儿悄悄地将自己的作品藏在柜子里,或者随手扔在桌子上或摆在台子上。由于受空间展示不合理的限制,原來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教师帮忙悬挂、选择和张贴。在展示的方式上,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整,渐渐不再由教师主导,幼儿可以自由自主地取放和展示作品的展台、展板、展架等,利用多维空间展示幼儿的作品,其中有很多都是教师自制的展台,满足小班幼儿不同作品展示方式的需求。

(四)版面的变化——支持性版面,助推幼儿艺术创作

美术区的支持性版面是指设置在美术区,根据幼儿的需求提供一种技能支持的版面,助推幼儿更好地进行美术创作。支持性版面在支持性环境创设中起到辅助推进的作用。以前许多教师都觉得小班幼儿年龄小,认知能力比较弱,他们根本看不懂步骤图或根本不关心欣赏区里的名画欣赏,所以支持性版面的内容很少去更新,只是一种摆设。但最近在观察幼儿游戏时,我们发现他们还是非常喜欢去观察、学习与思考的。如有的正在与同伴一起讨论扇子的折法,一边观察版面,一边和同伴一起折叠小扇子。现在美术区支持性版面的内容设置成可以随时更换的可移动版面,根据幼儿的需求、主题、季节的变化,随时更换,帮助幼儿在艺术创作中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

(五)区角的变化——区角融合,拓宽幼儿的创作思路

一次偶然的机遇,一名幼儿在建构区搭建“恐龙乐园”时突然发现,恐龙园里缺少小花、小草的点缀,于是他就将自己展示在美工区里的纽扣小花和小树都拿来摆在建构区里,其他伙伴也有所启发,把自己制作的小青碗拿到自然角里的荷叶上展示。追随他们的兴趣,我们将美工区拓展到自然角,并增添了多功能材料架、画架、幼儿作品展示区等,自然角也逐渐成了幼儿进行美术表现的乐园。很多幼儿特别喜欢在自然角里进行涂鸦和写生,幼儿将美工区与建构区、娃娃家、生活区等区域都进行了简单的融合。如建构区恐龙乐园里的小树、歪扭的小花、稚拙的恐龙,娃娃家里的项链、自然角荷叶上的小青蛙、小蜻蜓等。

三、成效——转变

在以“儿童为本位”的美术区支持性环境的不断优化、调整中,幼儿的作品、想法、参与度等都在随之不断变化,同时教师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在倾听观察幼儿中发现问题,在引导幼儿参与中解决问题,在灵动的作品展示中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由原来的“你去玩什么”慢慢转变成“我要玩什么”。

(一)幼儿的变化——主动、自信、有创意

在以“幼儿为中心”的环境改造中,小班幼儿对艺术创作更感兴趣、更投入、更大胆、更自信、更具创造性了。经常在自然角看到幼儿写生时非常专注,虽然他们的作品都比较稚嫩,但他们总会流露出开心自信的笑容。面对新增的低结构游戏材料时,他们的智慧也被激发出来,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拼摆出自己喜欢的小汽车、小房子、小路等。同样表现一种物品,有的幼儿选择用拓印的方式表现;有的幼儿选择用太空泥、纽扣、小木棒等表现;有的幼儿选择粘粘贴贴等,每个幼儿在这种开放、适宜的环境中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创造性,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作品,而不是单一涂色或绘画,由原来的被动玩到现在的主动玩,他们玩出了自己的特色,玩出了自己的精彩。

(二)教师的转变——观察、善思、放手

陶行知先生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幼儿“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不同需求和存在问题,及时调整、不断优化,便于幼儿取放的多种材料、工具,支持幼儿自由自主地创造。为幼儿提供便利和物质支持,提升幼儿参与艺术创作的积极性。教师在不断优化环境的过程中,对美术区支持性环境的几个要素能熟记于心,知道美术区支持型环境包括:材料投放、作品展示、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支持性版面等几方面。也形成了一种以儿童为本位的意识,在观察幼儿游戏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调整,有所改变。在空间调整上也能放手支持幼儿参与到环境的改造中,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幼儿完成最初的设想,一步步地放手帮助幼儿成为环境、材料、游戏的主人。

四、结语

总之,由“你去玩”到“我想玩”,这是一场探索未知的旅程,在这场旅程中,我们有疑惑、有困扰、有不确定等诸多因素。但是我们没有退缩,依然坚持,相信将这种“以儿童为本位”的理念延续下去,走近、倾听、解析幼儿,创设出适宜小班幼儿能力与发展水平的环境与材料,放手让幼儿大胆地去表达、去参与、去创造,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自由地、不受羁绊地、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激发其创作潜能,发展相关的能力,最大化地彰显美术区域支持性环境的教育价值。只要我们大胆放手,小班幼儿也会创造出更多的“精彩”。

(左毓红)

1816500520216

猜你喜欢
支持性版面小班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再去小班看看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幼儿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小学1~6年级师生关系特点实践研究
提高材料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支持性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Fine—grained Sentiment Analysis in Chinese
版面撷英
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在就业中的支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