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升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2022-03-19 22:18徐美兰
家长·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社交能力插队东东

徐美兰

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应逐渐养成的重要能力之一。但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有些幼儿在成长初期就缺乏合作能力。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对其发展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全面施行,人们越来越注重幼儿阶段的教育。由于年龄段的特征,幼儿思维还没有被打开。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每一个幼儿的特征,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以此激起幼儿的兴趣,使其多向别人表述自身的想法,进而加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本文将主要分析如何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幼儿的社交能力会受到家庭和教育环境两方面的影响,会表现出好动、孤僻、任性等行为特征。大部分幼儿很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致使他们在幼儿园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社交能力差等问题。培养幼儿的身心健康以及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是现阶段幼儿园的主要工作。

一、计划交往性游戏活动,趣味指引

当前幼儿园应积极与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使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能相互联系,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众所周知,对幼儿来说,纯粹的理论说教不但不能让其理解这些知识,还有可能造成幼儿对这方面知识和行为的反感。所以教师在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时候,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抓住其喜欢游戏、喜欢玩的天性,将幼儿喜欢的项目融入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过程。由于幼儿年龄段的特征,教师在实际进行幼儿教育活动的时候,应着重应用游戏教学方式,此教学方法满足幼儿的认知。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幼儿的认知规律,多开展一些交往性强的活动,并指引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活动,以此使他们可以在进行游戏的时候锻炼交际能力,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增强每一个幼儿的交往能力,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一)计划角色游戏

教师可以多找寻一些和幼儿实际生活有联系的游戏活动,将生活化作为游戏活动的主题,使幼儿主动参与其中,在每一个主题中,让幼儿饰演不同的角色,把实际生活表演出来。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之间会相互交流、互动,深深地体会到不同角色的性格以及所需承担的责任等。教师在设计生活化主题活动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内容:购物、帮妈妈做家务等。这些主题幼儿几乎天天都会经历,他们身在其中,更容易进行沉浸式学习。其中,购物这一主题,教师可将幼儿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扮演售货员,以此为幼儿创建在商场买东西的场景,并提供相关道具。小组内成员可以相互探讨角色的分配,有人扮演家长,有人扮演路人等。随着活动的进行,扮演不同角色的幼儿之间也会进行交流。

(二)计划自主组合竞技性游戏

除了以上提到以生活为主题的游戏内容,教师还可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带有竞技性的游戏。因为此类游戏能充分代表一个团队,常常需要多人合作,其中一定会有团队合作、竞争等,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此外,教师在对此类游戏进行筛选的过程中,需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这样就能有效培养每一个幼儿的交流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在开展幼儿教学活动时,针对三岁幼儿,教师可以进行控球游戏:主要是把球交给幼儿,让两名以上的幼儿玩同一个球,教师自由放球,就会有多名幼儿自行组合,以此分享同一个球,这其中就充分体现了自主组合以及集体竞技,对幼儿的交往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在六岁左右的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二人竞技性游戏,如棋类游戏。教师可让幼儿自行组合获得伙伴,紧接着围绕游戏进行合作。在整个过程中,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能参与游戏。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在这期间一定会出现矛盾,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多要求,教师应努力做好协调工作,及时解决幼儿交往之间的问题,从而使其可以重新回到快乐的合作游戏中。

二、营造氛围,培养社交习惯

(一)创建物质环境

幼儿园的活动空间是教师和幼儿进行活动的主要阵地。进行多元化的活动,能有效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内心,以此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功能分区工作,为其设计适当的活动,并将其作为基础,培养他们每个人的社交能力。教师需注重考虑功能分区,如涂鸦区、美工区等,并把这些区域区分开。

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可以结合自身兴趣爱好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和伙伴分享玩具等。如此一来,就能使他们形成与人友善交往和乐于分享的思维意识。其次,教师在划分活动空间的时候,要注意人数和空间密度,防止因区域太多,幼儿在活动的时候,会发生一些安全性的问题。这也就是说,在进行集体活动时,应该用大空间,进行人少的项目,则用小空间。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培养每一个幼儿的交往能力。最后,若是想使幼儿简单完成任务,则需为其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因为他们年龄小,所以会有很强的竞争意识,他们会对材料产生占有欲,只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材料才不会让他们产生矛盾。

(二)创建精神环境

教师是幼兒社会行为习惯的主要指引者,因此,应密切关注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情感和行为态度的转变,在对其讲授知识的时候态度应温和,认真倾听每个幼儿的声音。此外,教师还要积极鼓励每一个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接纳自己,进而促使他们社交能力的提高。由于幼儿之间的交流往往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就可以用自身的语言或行为,使他们掌握学会观察,影响他们每个人的交往态度和方法。同时,因为幼儿年龄段的特征,他们并没有办法准确地了解到和伙伴玩耍的情绪,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思想进行指导,使其可以相互表述自己、观察别人的情绪。

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创建一个“红红因为找不到自己的小狗,而情绪焦急”的情境,要求幼儿观察红红的情绪,并提出问题:发现红红出现焦急情绪后,应该怎样安慰她?此时,教师可以指引幼儿先询问红红发生了什么事情,鼓励她说出自己不开心的感受,再继续指引:原来红红找不到自己的小狗,那么该怎么帮助红红呢?这个时候,幼儿的想法都不一样,但是都展现出他们乐于助人的情感。如此一来,精神环境的构建就会更加有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教授幼儿学会使用“谢谢”等礼貌用语,完成关于礼仪的学习。再如,在日常区域游戏中教师会发现一部分幼儿昨天还对“娃娃家”的游戏感到有兴趣,今天却不想参与其中,这样的情况还经常出现。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以多样化的游戏课程促使幼儿形成开心合作心理。比如,积极开发新的区域游戏,或在传统的区域游戏中充分结合时代的发展情况进行游戏的整合与创新,让区域游戏时刻以新鲜的面貌出现在幼儿的眼前,让幼儿能在极大好奇心的驱使下,快速地进入游戏的过程,从而在提高其游戏兴趣的同时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从而逐渐形成开心合作的心理。

三、家园共育,增强幼儿交往能力

若是想最大化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只依靠教师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庭方面的积极参与。其一,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提高家长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认知,进而全面激起每一个家长的积极主动性,使其在家也能培养幼儿正确的品德和习惯。教师还可以通过家长会、亲子游等活动形式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其意识到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重要作用。其二,还要多提醒家长让幼儿远离手机等电子设备,多和大自然接触,从而创造更多和其他人交往的机会。例如,可以借助周末的时间,带幼儿参加一些社区活动,邀请小伙伴到家做客,让他们逐渐学会怎样接待客人,如何为自己的朋友提供玩具或食品等。还可以多带幼儿去一些儿童活动场所,如游乐园等,使其可以和同龄人一起玩耍。

四、师生交流中应讲究策略

社交能力是指感知他人情感意图、有效理解他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教师是幼儿在幼儿园中学习和生活的指引者,其一言一行对幼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幼儿渴望获得来自教师的关注和肯定。因此,教师在与幼儿交流接触过程中应注意分寸和策略,让幼儿了解到如何与他人正常互动,加强幼儿对尊重、友好、秩序等人际交往要素的认识,逐步减少幼儿在社会交往时遇到的问题。

(一)尊重每一个幼儿,平等对待交往问题中的当事人

在3~6岁的幼儿群体中必然有一部分幼儿的行为表现、语言交流存在问题,经常与其他小朋友产生摩擦。这部分幼儿通常是教师眼中打乱教学秩序、制造冲突问题的“麻烦”。但“麻烦”之所以会成为“麻烦”,就是因为缺少正确的引导和指导,甚至教师本身在“麻烦”形成中也贡献了力量。

班级的管理工作往往十分琐碎,教师为了求稳,一般会选择解决造成问题的人,没有人造成问题,自然就没有问题。因此,教师告诉幼儿“要文明排队、插队是不好的行为”“要礼貌交流、不要打架”,遇到幼儿插队的行为就制止插队的人,遇到幼儿打架的行为就批评先动手的人。然而,很多时候造成问题的幼儿并不是问题的源头。如果教师一味地批评造成问题的幼儿,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让幼儿产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比如,东东是一个经常因为玩具、游戏与小朋友起沖突的幼儿,有一天在排队喝水时几个小朋友插队到东东的前面,东东说:“你们不要插队。”插队的小朋友说:“就要插!就要插!你打我呀!”结果东东就动手了,双方打了起来。在教师前来解决的时候,其他没参与打架的幼儿说是东东先动手,参与打架的幼儿也说是东东先动手,因此,教师便说:“不是告诉过你们打人不对吗?你怎么又打人?”东东很委屈地哭了,教师继续批评他:“你打了别人你还委屈?快道歉!”东东虽然哭着道歉了,但是他之后制造的麻烦和冲突也越来越多,教师批评也不改,师生关系也逐渐僵硬。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东东制止小朋友插队的意图是正确的,但他采用了错误的解决方式,说明他的社会交往能力弱,不了解正确的社会交往方式。教师没了解前因后果直接批评东东,造成了东东的不安全感,导致东东不愿意表达打人的原因,也不愿意相信教师。这样的教育方式伤害了东东的自尊心,伤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把东东推向了教育目标的反面。教师在处理幼儿社会交往问题过程中应尊重每一个幼儿,平等对待问题当事人,不应因刻板印象而盲目批评幼儿。教师应冷静耐心地面对幼儿的每一次冲突,问清事情发生的完整过程,抓住问题根本解决问题。教师在批评东东打人不对时,也要告诉他遇到不文明礼貌的行为应如何通过沟通解决,或寻求教师和同伴的帮助;打人不对、插队同样不对,参与打架且做出插队行为导致冲突的幼儿也需要被批评教育。

(二)表扬幼儿的进步,指导幼儿更多的交往技巧

教师在指导幼儿正确社会交往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针对幼儿的每一个微小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强化幼儿的有效行为、正确行为,并对幼儿的不足进行进一步指导。比如,有的幼儿不善于与他人沟通,甚至还会产生摩擦争吵。对此,教师除了要告诉幼儿遇到不愿意做的事情要好好说,还要告诉幼儿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寻求教师帮忙。但在活动中,幼儿还是与其他小朋友出现争夺同一个玩具的情况,教师赶到时应先了解事情完整的经过,让他们学会体谅和友好共处,然后再适时且公平公正地指引他们认知到各自的错误,培养其敢于认错、勇于道歉的精神,在交往中学会体谅对方,互帮互助。比如,小朋友可以一起玩,或轮流玩这个玩具,或按照游戏规则判断玩具属于哪个角色,这些都可以通过沟通交流完成。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了成功的沟通经验,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就知道该怎样处理。教师对幼儿在社会交往中的每一个进步都要给予相应的肯定和表扬,让幼儿知道他们的进步被教师看在眼里,让幼儿知道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鼓励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的技巧和经验。

(三)适当忽视幼儿的不适当行为,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忽视幼儿的不适当行为,不通过批评和强调反复加强他们对不适当行为的印象,转而重视他们的进步和适当行为,通过表扬、肯定、鼓励,加强他们对适当行为的印象,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很多时候,幼儿教师习惯对幼儿强调“不要”,却忽视了强调“要”的重要性。尤其在面对喜欢用不适当行为吸引教师关注的幼儿时,忽视他们的不适当行为是比较有效的策略,能把幼儿的注意力向正确的方向转移,引导幼儿逐渐远离不适当行为,进入更加健康的身心成长轨迹。

五、结语

总的来说,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际能力,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应按照幼儿特征,科学进行教学活动,使其掌握和别人交流的方法,进而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左毓红)

2453500520395

猜你喜欢
社交能力插队东东
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张东东作品
读《比尾巴》,学仿写
卖 萌
巧用一日生活,提升幼儿社交能力
我多想……
插队党
插队
如何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