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国度 , 一样的孤独

2022-03-22 21:46黄莹
今古文创 2022年12期
关键词:祝福契诃夫对比分析

黄莹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都处在动荡与变革之中。此时在俄国和中国,诞生了两位伟大的作家——契诃夫和鲁迅。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是他们的创作却有着许多共同点。相似的社会背景,坎坷的人生经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为人民”的写作理想,促使他们都将小人物的生活作为了写作的主要题材。

【关键词】契诃夫;鲁迅;《苦恼》;《祝福》;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2-0041-03

历史总是有许多惊人的巧合之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和鲁迅的《祝福》无论是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还是从作品主题和写作手法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不同的国度,一样的坎坷人生,相似的作品情节

(一)小说情节的分析与比较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描写的是一位名叫姚纳的马车夫因为唯一的儿子死了,而四处想找人诉说。可是却没有任何人愿意倾听,甚至还有人对他进行了侮辱。最后他只得向他的那匹瘦小的小母马诉说心中的悲痛。无独有偶,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祥林嫂也是因为儿子被狼咬死,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哀痛,想四处与人倾诉,来获得他人的同情和安慰,并以此来减轻内心的痛苦。可是刚开始还有人愿意听她讲“阿毛”的故事,但是时间长了,人们就开始厌烦她,嫌恶她。

从两篇作品的情节上来看,两个人都有着共同的丧子之痛,他们的悲痛都无处可诉,他们都遭受到了周围人了冷漠围攻。这两篇小说都反映出了一个相同的社会现实:无论是哪个地域或国家都不同情弱者。

然而,从小说情节的构成上来看,《苦难》的情节更简单一些,作者也没有进行过多的铺设。仅就马车夫姚纳一晚上的经历,道出了他的悲剧命运,语言简练。《祝福》的故事情节相对于《苦恼》来说就要复杂一些。故事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先讲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由此,开始追溯祥林嫂不幸的人生经历。而祥林嫂的一生经历则是通过三次“祝福”场景的出现而串联起来的。

从风格上来说,鲁迅与契诃夫都是文笔简练,语言简洁的作家。之所以会造成不同是因为,鲁迅先生是要借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来挖掘整个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因此所涉及的人物阶层更多,人物刻画更加细致,所以情节内容就更加复杂。而契诃夫则是借《苦恼》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不被接受的孤独感。他关注的只是“孤独”这种人生体验,故事主题单纯,在所以情节的构成上相对来说简单一些。

(二)作品都反映了客观社会现实

从作家的写作背景来看。契诃夫的小说《苦恼》写于1886年,这个时候正是沙皇俄国黑暗的时期,沙皇的残酷统治使许多人选择了沉默和麻木,不愿意正视社会现实。人们不仅关闭了自己的眼睛,还关闭了自己的心灵。

鲁迅的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此前十余年爆发了著名的辛亥革命,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劳动人民仍然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束缚在人民思想上的精神枷锁仍没有被砸碎,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在侵蚀着广大人民的精神世界。不同的国度,同样是强权的压迫,孤独的灵魂无处可依。这样相似的社会背景,为两位作家选择相同的题材进行创作提供了条件。

二、不同的人物形象,共同的孤独灵魂

(一)孤独的灵魂

姚纳之所以孤独因为他失去了妻子和唯一的儿子。祥林嫂也是如此,她经历了两次不幸的婚姻,最终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他们都是没有家,没有归宿的人,所以他们都是孤独的人。但这孤独还不足以击垮他们。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只有被接纳他才有了存在的价值,精神才有了依托。当姚纳和祥林嫂想被社会群体所接纳的时候,却被群体所抛弃了。周围的人嘲笑他们,侮辱他们,与他们有着相同身份的人也拒绝他们。契诃夫和鲁迅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点。因此,他们都想借笔下的人物来唤醒沉睡的人类的良知,认清这个社会的真实面目。所以,他们共同选择了这一主题,进行小说创作。

(二)孤独的人物形象

小说是关于人的故事;一篇小说的情节发展,往往跟故事中的人物有着重要关系,因此,人物是其核心元素,所以人物塑造对一篇作品来说至关重要。

在这两篇小说中,主人公姚纳和祥林嫂,他们展现在读者眼中的形象雖然各不相同,但是都从他们身上体会到了那种凄凉的孤独感。下面从人物塑造的手法上来比较这两位作家是如何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体现“孤独”这一主题的。

1.人物的外貌描写

《苦恼》中对于姚纳的外貌描写是从“幽灵”“伛着”体会到姚纳身体的无力感。“一动也不动”说明车夫的生命是没有活力的,死气沉沉的。连身上落雪了都不去理会,仿佛被冻住了一样。反映出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感觉麻木了。不仅是肉体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从这段外貌描写中,再一次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精练、传神。既写出了人物的外貌特点,也展示出了人物黯淡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物精神的孤独。

再来看看《祝福》中祥林嫂的外貌描写:从祥林嫂第一次来到四叔家里时,作者对她的外貌描写从“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可以看出此时的祥林嫂虽然脸色不好,但精神和体魄还是健康的。虽然遭受了丧夫之痛,但还没有对生活失去热情和希望。当祥林嫂第二次出现在四叔家时,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夫和儿子都已经死去了。从“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中,可以看出经历了人生的不断打击后,祥林嫂的精神和身体都已经开始颓废了。这似乎预示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而小说中对死前的祥林嫂是这样描写的:从“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中,可以看出祥林嫂连悲哀的神色也没有了,俨然已经成为一个行尸走肉。

在祥林嫂三次外貌描写中,作者着重对她的神态进行了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在处理临死前的祥林嫂的外貌描写时,鲁迅先生则重点抓住了她的眼睛。他说:“总之是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从死前,祥林嫂的眼睛描写“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看到她的生命之火即将燃尽,同时也感受到了人生变故给她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巨大打击。而给她带来最大变化的竟不是丧子和丧夫之痛。作者已经从三次外貌变化的对比中给了读者暗示。是四叔对她的嫌恶,周围人对她冷漠,无处诉说的孤独,绝望的人生归宿,种种的精神枷锁勒住了她的喉咙,吞噬了她的生命。

综上来看,无论是契诃夫还是鲁迅先生,他们不仅都通过精妙的外貌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人物灰暗的外在形象,而且还让读者看到了人物凄凉的内心世界。

2.人物的语言描写

在两部作品中,人物语言的描写是比较突出的。说明两位作家都十分重视语言对人物形象的表现。《苦恼》中马车夫姚纳的语言总是断断续续的,省略号夹在其中,运用的比较多。如“老爷,我的……嗯……我的儿子在这个星期死了。”这样的语言反映出姚纳说话是胆怯和局促不安的,从而使他懦弱的性格跃然纸上,姚纳的语言也反映了他奴性的一面。自己的痛苦在人类的社会不能被接受的情况下,却只能找兽类诉说了。这不是讽刺那些拒绝倾听姚纳诉说的人连一匹瘦弱的母马都不如吗?这里体现出来契诃夫语言幽默讽刺的特点,不得不说这带着血和泪的诉说是对这个麻木社会的控诉。

在《祝福》中,祥林嫂的语言总是重复出现的。祥林嫂两度守寡,两次来到鲁四老爷家,鲁迅对其语言的刻画独具匠心。叙述阿毛的故事,反复了两次。祥林嫂希望向别人述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后,得到一些同情和怜悯。是的,开始别人是寄予同情了,但后来,人们却把这作为一种谈资笑料。作者用这样的反复,深刻地揭示出周围人的麻木、冷漠。祥林嫂将一切的过错归结于自己,殊不知她的家庭和她自己都是这个吃人社会的牺牲品。这个吞噬她的社会才是她应当对抗的敌人。从她的身上也看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民的“不自觉”,这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劣根性的一个表现。

在这两篇小说中,无论是车夫姚纳还是寡妇祥林嫂,他们的语言都是简单的,相对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语言来说,是单薄和无力的。这种在人物语言上的对比,同样表现出了小人物在话语权上的卑微,更加衬托出了他们的“孤独”。

三、相同的孤独,不同的深度和意义

同样是孤独,两个人的命运结局却不一样。这体现了两位作家对孤独主题挖掘方向的不同。《苦恼》中车夫姚纳最终找到瘦弱的母马作为倾诉对象,将心中的孤独释放了出去,使得心灵的痛苦得到了些许的慰藉。作家契诃夫身处的那个时代是个思想激进,党派群起的时代,而作家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不给他笔下的人物以任何政治倾向性,也不对他们的人生出路指手画脚,这一独特的创作手法使得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误解和受到了排斥。他笔下的人物遭遇也都是他现实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因此,《苦恼》中只呈现出淡淡的忧伤而没有为人物指明方向和出路。

而鲁迅笔下《祝福》中的祥林嫂则是孤独、凄凉地死在了新年的祝福中。她重回鲁四老爷家做工,说明她对未来的人生还有所期待。而祥林嫂之所以被排斥是因为她背叛婆家私逃出来做工,违背妇德。被婆婆抓回去卖掉后,又因为没有反抗到底而嫁了第二次,失去了妇节。如此无德又失节的女人严重地违背了当时的社会规范,当然会被社会群体所抛弃。更悲哀的是祥林嫂本人也对这样的社会道德观深信不疑。当四婶拒绝她参与祝福前的准备活动时,她才确定地知道,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为自己缺失的所谓道德而进行救赎了。个体的存在价值完全被社会群体所否定了,人的精神归宿到底在哪里呢?这孤独感已经从情感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而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和对人生的无望才是令祥林嫂彻底崩溃,走向绝路。鲁迅先生就是要借祥林嫂的孤独来揭示封建礼教对人精神的腐蚀过程。似乎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结局都是悲惨的,但他就是要用这血一样的事实唤醒人们,激发人们内心的觉悟。他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因此,作者在《祝福》中揭示的主题虽然同样表现的是孤独,但借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是旨在唤醒那些祥林嫂似的人,不要被孤独吞没而要奋起反抗那不合理的,吃人的礼教。从此处也能看出作者对孤独主题的不一样的提炼。

四、相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孤独选择

艺术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转换状态。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两位作家之所以会选取以小人物的孤独为题材,进行创作与他们相似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契诃夫的父亲经商,开一家小杂货铺。契诃夫小小年纪就被严酷的父亲逼着在店里站柜台,上教堂唱圣歌。1876年,店铺倒闭后,举家迁居莫斯科,契诃夫独自留下继续上中学,契诃夫在困苦和屈辱中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1879年,契诃夫中学毕业,考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他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使得他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现实社会底层人民的不幸。他说:“如果我是个医生,我就需要有病人和医院;如果我是个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而不是同猿一起住在小德米特洛夫街上。需要有一点儿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从中可以看出作家坚持以“人民”为写作素材的现实主义创作观点。同时,由于契诃夫以坚持写实的手法来再现现实生活,不在作品中加入任何政治观点。因此而受到了当时许多作家的抨击,这种孤独的创作生活也为他留下了丰富的人生体验。

再来看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祖父因科场作弊案身陷囹圄,父亲又因长期患病病逝,家道从此败落。由于家庭的变故,他常常被送到农村暂避,因而得以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思想状况。①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鲁迅先生曾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②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童年生活的影子,可见童年时代的生活变故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并在他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生活体验,不仅影响到了他日后的创作思想,同时也为他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由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大多是直指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因此也受到了封建勢力的围攻。这种以笔做武器的孤独的战斗经历,也给了作家独特的生活体验。

青年时代相似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不幸遭遇,使他们更早地体验到了世态炎凉。医学专业的选择使得他们都把解救人民作为人生理想;与众不同的创作方法和思想观点,使他们都被排斥于群体之外,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生活的孤独。于是,产生了相似的孤独体验,创作出了主题相似的两篇文学作品。

但是,真正的艺术家从来不为孤独而孤独,而是为了人类的自由,解放与幸福而孤独。③契诃夫和鲁迅先生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中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心中怀揣着人民,这与当时的强权社会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啊!但是即便社会如何变革,政治统治如何黑暗,他们仍然坚持自己“为人民”的理想。孤独只因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清晰。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相同的人生体验使他们选择了孤独这一主题。他们用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姚纳和祥林嫂,向人们诠释了孤独的意义。他们对小人物不幸命运的关注,唤起了社会的改良,以自身孤独的呐喊,唤起了人民的觉醒。因此,他们都不愧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注释:

①郭志刚、孙忠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第77页。

②王景山主编:《鲁迅名作鉴赏辞典》(《呐喊—自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③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参考文献:

[1]崔钟雷主编.鲁迅小说珍藏[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2](俄)安东·契诃夫.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套中人[M].诸逢佳,王敏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2006.

[3]郑元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郭志刚,孙忠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424500783364

猜你喜欢
祝福契诃夫对比分析
变色龙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别让歉意成为一种打扰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