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武术发展路径探究
——基于武术功能视角

2022-03-22 07:09崔继伟张冬琴周小青
武术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武术青少年素养

陶 威 崔继伟 张冬琴 周小青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体育强国的建设过程中也是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武术运动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瑰宝,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武术运动在中小学校园中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能够推进体育强国的建设进程,更能促进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形成。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要围绕着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基本素养培养合格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出发,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计划中提出要弘扬体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青少年群体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加大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普及力度,使青少年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把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提高以及健康行为方式的养成当作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中的重点。武术运动作为学校体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提高学生的运动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而这些素质的提高正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1 我国武术运动的发展历程

1.1 核心素养、体育课程标准与武术运动的关系架构

图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课程目标与武术运动功能之间的关系

2017年版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了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更好的得以落实,新版课程标准依据国际上有关体育课程核心素养的各项研究成果,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提炼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在新版的课程标准中对三个学科核心素养虽然进行了各自相应的定义、内涵以及表现形式,但三个要素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统整和联系性等特点,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将这三者能动的整合起来进行教学,将这三者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贯穿到体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养成健康行为、增强体育品德,使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协调及全面的发展。因此,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从其培养目标上可分为三个方面以及六个要素,这与体育课程标准中强调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提高的目标相符合,而武术运动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对于实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和体育课程标准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2 近代以来学校武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武术这项运动源于人们的生存活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而不断的发展,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学校体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体育课自此从单一形式的体操变为田径、球类运动、武术等多种形式的课程。在当时的背景下孙中山主张“强国强种”“尚武强国”的民族主义思想,将习练武术作为实现的途径,因此,众多学校将武术纳入为当时体育课程内容之一。1914年,中国近代著名体育教育家徐一冰向当时的教育部发了一篇名为《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的报告,报告中建议将武术课程列为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的体育课程正式内容。1915年教育总长蔡元培和其它一些官员公开承认将武术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中,这一举动也被视作武术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开端。经过多年的发展,武术作为体育课程理应开展的如火如荼,然而国家体育总局在2007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显示:“在学校的教学计划当中把武术列为体育教学内容的学校比例为83.7%,但是实际完成该教学任务的学校不足21%。此外,据2010年的统计,“2010年北京市开设武术课程的中小学仅仅只有60所,占比不到6%。分析武术运动在学校中的发展现状,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参与度低,实际处于“无足轻重”的状态。2017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年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以学校武术教育助力国脉传承,报告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包括武术教育)要实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塑造健全人格”三大目标,明确了武术教育是文化的传承,是“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课程,不仅如此,还具有健身、养生、防身、培养健全人格等作用,肯定了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社会大众对武术运动的认知水平,对于武术进校园活动更好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

2 核心素养视域下武术运动的功能价值

2.1 守正创新的文化功能

中国文化中包含着武术文化,它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文化积淀深厚,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当前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武术文化的发展既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又要使武术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继承并不是盲目继承,对于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武术文化我们要将其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下去,比如武术文化当中的“尚武”精神、“内外兼修”等特点,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我们要对其进行改造,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含义,推成出新,比如“杀富济贫”“门户之见”等。

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底蕴的角度出发,武术运动作为武术文化的载体,它进入到校园内对于发扬武术文化、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和文化理念,激发青少年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以及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2.2 树德立人的教育功能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不仅仅是一句话,也是武术人应当恪守的基本准则。武术在漫长的发展中,不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技术练习手段,也形成了一套与武术密不可分的道德体系, 在无形之中制约和规范着武术人的行为,也就是我们经常谈及到的“武德”。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它包括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两个方面,武术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促进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形成。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尊师重道、重义守信、立身正直、谦和仁爱是武德当中对习练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武德是习武者的基本准则,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基本准则会潜移默化的转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以武德的标准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二、促进青少年规则意识的建立。“无规矩不成方圆”,武术运动比赛的开展要在一定的规则限制下进行,青少年在习练武术过程中要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技术水平,这在无形之中会使青少年对规则产生敬畏之心,从而实现武术运动的教育功能;三、养成优良的礼节行为。武术运动文化积淀深厚,这在现代的武术训练和比赛中也得到了良好的继承,以“抱拳礼”为例,在武术教学的开始和结束阶段,师生双方要互行抱拳礼,在武术竞赛中,运动员要向教练员、裁判员、以及对手互行抱拳礼,这是武术活动中的基本礼仪,这对于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礼仪和行为举止都具有重要作用。

2.3 强筋健骨的健身功能

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学项目之一,具有民族性和体育性两种属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要求培养学生运动实践能力,运动实践能力即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而武术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其通过各种身体动作练习使青少年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并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促使学生运动动机的形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从年龄上看,青少年各个身体素质敏感期集中在5—18岁。在这个年龄阶段中青少年各项身体素质快速的发展,而这个年龄阶段也恰恰是青少年的学校体育阶段,要抓住这一阶段的特征,促进青少年身体的生长发育及各项身体素质的提高。

武术运动对于提高运动能力和养成运动习惯都起到一定的作用,首先,作为一项动作多元的运动项目,它对青少年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性、协调等均有要求,而学校教育时期又是青少年身体各项素质发展的敏感时期,因此在学校体育中推广武术教育利于学生身体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青少年的运动能力,也为终身体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次,青少年在参与武术运动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运动带来的乐趣,感受到运动自身所具备的美感以及视觉上的魅力,激发青少年参与到运动中去的强烈欲望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主动的参与到其中,同时,伴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运动会逐步在生活中常态化,促使青少年在课余时间自觉主动的习练并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2.4 消愁释愦的娱乐功能

武术在其出现之始就伴随着娱乐功能一起出现,这一娱乐功能在许多史料当中都有记载。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性,在技击的基础上武术通过自娱与娱人的形式发挥着其独特的娱乐功能价值。在武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武术以广博的内涵、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内容以及独特的娱乐功能丰富着社会民众的文化生活。

其次,武术进入到现代被赋予了体育的属性也体现出了武术的娱乐功能。第一、武术运动可以排解青少年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出现的压力。第二、武术比赛能够使青少年感受到视觉的冲击以及美感的享受。武术动作身姿矫健、闪转腾挪,在比赛的过程中更是如此,青少年在观看比赛的过程能够享受到各种武术动作带来的视觉刺激,而参加武术比赛则能够给青少年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从而达到一种开心解郁的效果;第三、武术能够有效提高青少年的交流能力。“以武会友”,是武术活动中的一种交往礼俗,武术习练者在习练的过程中会通过武术的方式去交流,这不仅有助于武艺的提高,而且还能广交朋友,缓解压力,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3 武术运动的发展路径

3.1 政策导向:将武术运动纳入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重点项目

武术运动相比于其他体育项目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平平淡淡,其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应该在社会生活、学校教育中得到重视,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武术的独特功能价值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可见一斑,应该加大推广力度,而不应当是被青少年“边缘化”的运动项目。

当前的中国正处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与推广大众体育项目相比,武术运动的推广更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是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体育素养及体育文明的一大重要载体。武术运动的开展是落实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有利工具,也是促进新一代青少年文化自信形成的重要法宝,对于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意义非凡。因此,体育行政相关部门应当给予武术运动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提高学校武术课程的开课比例,加大武术相关人才的引进力度,将武术纳入到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当中,使得武术的发展“有策可依”,让武术真正的走进校园当中。

3.2 与时俱进:善用新媒体力量增强武术运动的推广力度

武术运动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多年来武术赛事从全国赛到地方赛都有开展,但却鲜为人知,形成了武术广为人知,武术赛事却无人知晓的局面,归根结底是武术宣传出现了问题。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无论是文化积淀,还是表现形式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推广。武术在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中表现一般,传统的传播方式中,武术的传播内容较为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到受众群体的注意。反之,利用当下新媒体短视频、碎片化传播方式,将能够吸引群众眼球的武术内容配合上特效及音乐等元素进行创造。与此同时,还应以武术内容作为主体创编不同形式的内容进行传播,这样能够有效摆脱武术在群众眼中的枯燥感,真正赢得观众的喜爱。采用群众喜欢的方式去传播传统武术,会收到出其不意的传播效果,提升传统武术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影响力。这也反映出了武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作为新时代的武术人,应当顺应当下时代发展潮流,善用新媒体的力量推广武术运动,让群众真正的了解武术,同时也为武术运动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3.3 人才培养:加快卓越体育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下的体育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体育教师不懂武术或知之甚少的局面,这是武术在我国校园开展情况不佳的一大重要原因。2018年教育部发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明确要求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卓越教师计划的发布对于新时代体育教师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技术层面要培养“一专多强”的复合型体育教师。武术运动作为青少年学校体育中的重要内容,应加快培养出一批符合新时代武术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让武术运动在校园中真正做到“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用人才普及武术教育、推广武术运动、选拔武术人才,使青少年习武术、爱武术、懂武术,扩大武术运动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形成稳定、健康的校园武术发展新局面。

4 结语

武术运动站在了体育强国、文化强国的大潮流之下,其本身既具有体育的属性,又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与当下的时代潮流相符合。与此同时,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健身功能以及娱乐等功能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又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相呼应。因此,应通过政策将武术运动纳入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重点项目支持,通过新媒体力量提高对武术运动的宣传力度,通过人才培养提高武术运动在青少年间的影响力,使青少年充分认识到武术存在的价值,主动参与到武术课程当中去,以武术作为媒介培养出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新时代青少年。

猜你喜欢
武术青少年素养
青少年发明家
中华武术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武术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