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的节日化传承
——以水族端节赛马为例

2022-03-22 07:09郑一凡陈国余姚馨逸
武术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水族赛马传统节日

郑一凡 陈国余 姚馨逸

1.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2.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随着全球化、旅游化与现代化的不断深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正发生着剧烈的现代转型,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依附其中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在经历着激烈的现代变迁。在这一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节日正经历着自然界物种进化 “适应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选择过程。(物种起源,1859) “不适者”逐渐消亡或处于了濒危状态,“适者”正经历着激烈的现代转型。作为水族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民俗节日——端节以及依附其中的端节赛马作为“适存者”,在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下,不但没有式微,反而从一个少数民族传统年节,不断重构成为享誉全国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单项赛事。民族传统体育借助民俗节日这一母体,不断吸纳现代文化元素,并内化和充实民族节日内涵,在不断自我重塑的过程中完成民族传统体育的节日化和赛事化传承。

1 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节日探讨

“传统的发明”(Invention of tradition)是英国社会史学家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提出的一个颇具影响的学术概念和分析工具,用以探讨工业革命以后传统是如何被利用或发明来建构民族国家或民族主义认同的。从本质上而言,民族传统体育当然属于一种“传统的发明”。程登科( 1902—1991)第一次将 “民族体育”的概念提出:“民族体育是将乡土体育打成一片而创造成为中国的‘民族体育’”。王健吾先生则概括为:“民族体育,是随民族之生存与演进而俱来的,为求生存而锻炼身体的法则。”自清末年以来,西方文化强烈冲击中华文明,“中华民族若要自救,就需要社会动员和民族主体之觉醒”。“民族体育”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之下被发明出来而进入学界。新中国成立后,“民族体育”一词被“民族形式体育”所取代。这一状态一直到1974年,体育报在文章《结束对墨西哥的访问前往美国中国武术代表团到达檀香山》中首次使用“传统体育”的概念:“武术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的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使用在行政文件中是在《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1987)中:“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个据有代表性的项目”。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民族传统体育学被正式列为体育学的二级学科之一。1998年,教育部新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细化为:武术、民族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养生等三个方向。至此,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日臻完善,步入了“学科化” 的发展轨道。

节日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观察民族文化的窗口,还是研究地域文化的钥匙。节日是人的“生活世界”中的产物,与人对意义世界的追求紧密相连。这也就说明,节日活动必须要与时代同步,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在今天大力提倡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热潮中, 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应该与时俱进,发扬光大。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山地省份,境内聚居有56个民族,其中有18个世居民族,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享有“多彩贵州”的美誉。这也是世界民族文化的独特名片。全球化不应是土著民族文化的彻底消弭,成为一个无民族差别、无地域差异的同质世界,而应是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和世界文化的本土化。而今,贵州各少数民族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民族文化的世界化,以及世界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共生共存的绿色发展理念。作为贵州民族“文化丛”中最为丰富而又多样的节日文化,更是充分展示了其在贵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强大优势,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少数民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物,是其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互相交织共融在一起,具有不可分割性。此外,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以其独特的地方色彩、淳厚的乡土气息受到学界的关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多是宗教祭祀活动和民俗节日活动中的重要内容。1949年以前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大都掌握在地方权贵和少数民族地方精英当中,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问题大都通过敬神仪式来解决问题,有的人甚至相信这些活动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这在当时成为一种广为认同的普世价值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依附在民族传统节日里一并传承下来。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举世瞩目,少数民族群众的认知水平与时俱进,使得过去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一些原始信仰被淡化,敬神活动的功用被逐渐削弱,使得依存在这类活动中的传统体育内容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旅游化与遗产化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正发生着剧烈的现代转型,从封闭的家族或村落性节日摇身变为充满商业和政治气息的开放性节会,依附其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因其所承载的公共记忆随之被激活、展演与再生产,并进入官方主流话语体系之中。当前各种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冠名的“武术节”“摔跤节”“斗牛节”“赛马节”的“民族传统”节日层出不穷,这些“传统节日”的定期举办,一方面,充分展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场域;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少数民族传统节会逐渐由民间组织向政府主导转变,由宗教性很强的单一敬神活动向为游客带来民族式欢乐体验的娱人为主娱神并存的节日狂欢。譬如,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三都县在水族“端节”、卯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设置了赛马、斗牛、斗鸡等民俗体育项目,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这些民俗体育项目早已成为本民族的 “文化丛结”(cultural complex)和 “关键符号”(key symbol)之一。

然而,以政府主导的民族传统节日的社会功用和文化内涵各不相同,少数民族群众参与节日的动机和方式也不尽相同。李传国的调查显示:参与喜庆的民族节日活动频率最高(76.3%),处于第二位的是观赏竞赛和表演(61.8%),参与集体活动排第三位(54.5%)。宗教习俗处于第四位,除此之外,参与表演、体验传统竞赛、参加培训、自由行、商业活动和其他。概而言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大都以群体参与为主,商业性属性较弱,有很强的参与性。民族传统体育借助传统节来进行展演和保护传承,而传统体育又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热烈氛围的形成,二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相互促进,相互交融不能分割。因而,附着于民族传统节日的民族传统体育,早已成为提振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催化剂。在当下泛节日化语境中,民族传统体育展演活动俨然已成为传统节日内容的主体,成为当地政府、民宗局、教体文广局进行“节日化”的最活跃的因素。端节作为水族规模和影响都最为广泛的年岁节日,附着其中的传统体育项目——“端坡赛马”,就是节日化背景下多方行动者进行赛事化重构的“现代性”水族民族节日活动。诚然,“贵州(三都)全国赛马邀请赛”诞生过程就是水族传统赛马借助端节这一民俗节日向体育赛事转变的鲜活例证。

2 端节中的赛马与端节的互动发展

历史上被称为“百越”“僚”“苗”“蛮"等的水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并拥有灿烂文化的山地民族。水族“小聚居大杂居”的分布在黔桂交界的都柳江、龙江的上游地带。聚居区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独山、荔波、都匀等地。作为水历新年开端之意的端节,音译为吃端。端节是水族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传统节日。水族端节于2006年被国务院收录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荔波县志稿》记载:“九月节,本属三洞、恒丰等乡之水家,于每年九月至十月之交,逢亥日过节,名曰过多……在前一日戌日即将家中一切用具洗涤洁净。下午四五时,陈设鲜鱼果品衣服鞋袜等于堂上,恭祭祖先。亥日,青年子弟着鲜衣,骑肥马,到年坡赛马。观众以千万计,极一时之盛。”从上述史料的记载来看,端节主要内容为祭祀祖先、端坡跑马与邀客庆端,最为核心的仪式内容是祭祀和赛马。水族过端分批举行(古有九批,今存套头、水东、廷牌、塘州、三洞、牛场、扬拱等七批端)。具体过节时间要依照“水历”来推定,不过基本上是从农历八月底开始,至农历十月初结束。

在改革开放以前水族端节赛马基本上是遵循水族古老习俗开展。由于受当时经济社会的影响,端节赛马也经历了一些波折。水族同胞一致认为端节习俗是先祖定下的规矩,若不遵循习俗为,大不敬。因此,水族端节转为“地下”分批过,端节赛马活动依旧热闹的开展。水族端节和赛马隐蔽的开展状况一直持续到1980年。同年8月27日,三都县人民政府宣布撤销水族统一过端的决定,恢复了中断近十六年的分批过端的传统习俗,水族端节和赛马又重回历史轨道,这一水族传统习俗一直保持到2004年。

2004年政府通过资金资助、授牌或纳入名录等方式让水族端节逐步进入国家视野,成为当地政府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与旅游产品。赛马作为端节的主要活动也成为三都县着力发展的群众体育。这一年三都县民族体育中心基本落成,内建有500米长的赛马场,这也是当时贵州省内唯一的一个赛马场,当年水族端节赛马活动便在新近建成的民族体育场中举行,有来自都匀王司、基场等地的100余名骑手参赛其赛事规模和场面创造了端节赛马活动的记录。也在当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三都水族自治县为全省唯一的赛马基地。2005年8月注册三都县人民政府注册“中国西部赛马城”商标成功。水族端节赛马逐步脱离其依附的民俗节日,有了区域赛事的规格,体育节日雏形渐现。2006年水族端节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这也是水族的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使端节成为三都水族的关键符号,端节也成为了水族世界对外交流的名片。为了庆祝水族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三都县在水族端节活动中举办了大型赛马比赛,本次赛马共有来自都匀市、凯里市、丹寨县、独山县、荔波县、三都水族自治县等地的九十余匹马参与锦标的争夺,参赛范围进一步扩大。端节赛马有了全省比赛的规格,体育节日赛事无论是从规模还是规范都进一步完善。

2010年,贵州省黔南州把“黔南州旅游发展大会”定在了三都水族端节期间举办,在多方行动者的共同参与下,水族端节的打造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也是在这一年三都水族赛马活动不再是依附于水族端节这一民族传统节日的节日活动,而“节日化”成了一个独立的 “体育节会”——“贵州(三都)赛马邀请赛”。该项赛事由省、州、县三级行政部门联合举办的赛马领域的全国标识性的体育赛事。据2010年“贵州(三都)赛马邀请赛”赛事主委会统计,共有来自北京京华兴、北京国发、浙江平湖九龙山等马术俱乐部为代表的共22支俱乐部12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此次赛马比赛,赛事规模空前,赛事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依附于水族端节的赛马活动经历了:由民俗活动——区域性体育赛事——省级单项赛事——国家级专门赛事的跨越式发展。自此脱胎于水族民俗节日的端节赛马活动成为一项全国性的常规单项赛事。2013年三都水族自治县被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授予了“中国赛马之乡”的荣誉称号,赛马规模不断扩大,赛事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14贵州(三都)全国赛马邀请赛最为盛大,三天赛程,观众累计超40000人次,成为我国民族赛马的重要赛事。

从三都县通过打造“贵州(三都)全国赛马邀请赛”赛事,反观水族端节这一民俗节日:贵州(三都)全国赛马邀请赛赛事的升级的过程,也正是水族端节作为一个民族节日走向国际化的历程。

表1 2008-2018年三都水族自治县端节活动内容

上表向我们清晰展示了水族端节在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形式都在不断扩大。其实,自2006年水族端节入国家非遗名录开始,贵州省政府相关部门就高度重视对水族端节的宣传和打造。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水族端节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也是在这一年从省里到黔南州府再到三都县形成共识:以端节赛马为重点,全面打造水族端节,积极宣传水族特色文化,使得水族端节这一节日经济成为三都县的产业经济,助力脱贫攻坚。白海滨执导电影《山那边有匹马》(2015),是一部关于水族端节和赛马元素的电影,获得了第52届韩国电影节 “最佳外国优秀故事片”奖;此外,李亚威执导的电影《过端》(2018),是一部用了四年拍摄而成的,关于水族过端习俗的纪实纪录片,获得了第三届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这些奖项的获得,无不与水族端节及赛马的独特民族文化、民族气质相关,这也是吸引世界目光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各级行政职能部门对水族端节文化经过多年打造后的成果,得到社会认可和接受的最好证明,也是其水族文化内涵吸引力的外在表现,更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少数民族节日互动发展的有力诠释。

3 结语

正如霍布斯鲍姆所言:“那些表面看来或者声称是古老的‘传统’,其起源时间往往是相当晚近的,而且有时是被发明出来的。”当下的有关端节的传统习俗与依附其中的端坡赛马,又何尝不是一种“传统的发明”。他们既是过去传统的继承与延续,又在继承中有改造,在延续中有变迁。一方面,端节很好地继承了祭祀、赛马、邀客庆祝等古老的活动都成为其最为核心的仪式内容。另一方面,相较于过去,与同时期社会发展的“现代元素”不断地被吸收和融合进民族传统节日,使得民俗节日的展演形式与内容趋于“现代化”。比如,增设了开幕式、闭幕式、农特产品推介与展销等商业展览内容,以及安排政府领导和专家讲话,等等。脱胎于水族最大的民族节日端节赛马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贵州(三都)全国赛马邀请赛”,既有可能是“传统”在被发明过程中当地行动者对权力和资本介入的被动应对举措,也有可能是他们通过主动给自己的传统节日赋予某种“现代性”元素,从而使之与现代节会更加接近的一种民族节日现代性自我建构策略。

猜你喜欢
水族赛马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水族敬酒歌
赛马比赛
向着各自的梦想奔跑——《赛马娘 Pretty Derby》
Música china en clave de Ecuador
水族经典及其思想信仰
水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