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技巧在《比萨诗章》中的运用及价值意蕴

2022-03-23 12:46胡圣昊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类诗章庞德

胡圣昊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079)

引言

《比萨诗章》(The Pisan Cantos)是美国诗人伊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代表作,出自《诗章》的第七十四章至八十四章。《比萨诗章》是1944年庞德被捕之后在意大利比萨的监狱里写成的。庞德在这些诗作中将自己对于社会现状的想法以及历史事件、文学典故进行融合,创作出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典范。不可忽视的是,在这些具有实验性质的诗作中,庞德体现出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观照以及对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所做出的反思。本文旨在探究庞德在《比萨诗章》中大量使用的拼贴技巧,从而揭示出庞德通过使用这种诗歌实验的创作手法,在诗歌中传达的对现实的观照和思考。

一、拼贴技巧在《比萨诗章》中的运用

拼贴技巧出自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艺术。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拼贴技巧就在于“把各种差异性因素组织在一个文本的平面上”。[1]拼贴技巧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将不同的时空并置。在《比萨诗章》中,庞德大量运用拼贴技巧,他将不同的语言和符号、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和文学典故、不同的意象、不同的文类拼贴在一起,使得各种异质性的元素混杂成一个整体。

首先,庞德将不同的语言和符号进行拼贴。在《比萨诗章》中,除了英语之外,庞德还使用了其他现代西方语言(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古代西方语言(古希腊语、拉丁语等),甚至使用了汉语、阿拉伯语等东方语言。庞德还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混杂使用。读者不仅可以读到非常正式的书面语言,还可以读到诸如“Dawnt let ’em git you”的口头语言。[2]461同时,庞德使用了其他符号,比如阿拉伯数字、乐谱。第七十五章的主体部分由一份乐谱构成,庞德还经常使用阿拉伯数字对当时存在的经济问题进行评述。

其次,庞德将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学典故进行拼贴。在诗作中,庞德对东西方各国古往今来的典故信手拈来,呈现出极大的跳跃性,模糊了时空的界限,给读者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在第七十七章中,“拜伦勋爵叹息他(孔子)/未把它写成韵文/‘符节之半,’/伏尔泰几乎和我一样选择/作为他的《路易十四》的结尾”。[3]84在这节诗中,庞德将生活在不同时空的拜伦、孔子、伏尔泰等历史名人并置和拼贴,这样的创作手法看似削弱了诗句之间的关联性。然而,拜伦和伏尔泰都崇尚孔子的儒家思想。拜伦认为自己在伦理上崇尚孔子,而伏尔泰在《路易十四》的结尾称赞中国的儒家礼仪。[3]84这五行诗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典故,但是其最终的落脚点是对孔子的尊崇。

第三,庞德将不同的意象进行拼贴。以庞德为首的意象派诗人受到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的启发,主张诗歌创作要“一连串的意象并置,不允许抽象的语言进入其中”。[4]60庞德反对在诗歌中对意象之间的关联进行解释,其中的关联需要读者自己去解读。在《比萨诗章》中,庞德将大量的意象进行拼贴,由此组成诗句。在第七十四章中,“神奇的圣甲虫匍匐在祭坛前/他的脊壳上散发着绿光/黎明在神圣的土地上耕耘,让春蚕吐丝/在柔韧的顯”。[3]11庞德将“圣甲虫”“绿光”“黎明”“土地”“春蚕”等一系列的意象拼贴在一起,这实际上基于他对汉字“顯”进行解读。因为该字中含有“日”和“丝”两个字,所以他认为这个字象征着光明和创造力,所以他将象征着光明和创造力的意象进行拼贴,以此将看似毫无关系的意象并置。[5]

第四,庞德将不同的文类拼贴在一起。从总体而言,《比萨诗章》是诗歌。然而诗歌中还混杂了其他的文类,比如戏剧独白、历史资料、宗教祷告词等。比如,庞德在诗歌中不时地提及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表现他对往事的追忆和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探索。在第七十四章,“现在是不是更黑?还是以前更黑?灵魂的黑夜?/是否有更黑的,还只是圣约翰忍着腹痛/为后世写作”。[3]29庞德在监狱里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他通过诗歌与自己想象中的读者进行对话,表达了他对光明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许。他也在诗歌中穿插大量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在诗歌中描述当时的各种社会问题,体现了他的“史诗雄心”。[6]80在第七十四章中,他提到丘吉尔恢复金本位制的史实。通过文类的拼贴,庞德模糊了诗歌的界限,颠覆了传统意义上诗歌的形式,对于诗歌的实验和创新具有极大的推动。

总之,庞德作为诗人具有自觉进行创新的精神,他在诗歌中通过拼贴技巧的使用,大胆地进行诗歌实验,突破了传统的诗歌形式。

二、拼贴技巧下《比萨诗章》的特征

庞德在《比萨诗章》中使用拼贴技巧进行诗歌创作的革新,这使得《比萨诗章》突破了传统的诗歌形式,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特征。

首先,庞德在《比萨诗章》中将看似没有关联的材料拼贴并置,使得诗歌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在第七十七章中,“丽晶运河旁的工作室/西奥多拉睡在沙发上,年轻的/泰米的‘裁缝账单’/或格里希金的照片多年后又找到”。[3]80这四行诗分别涉及到美国的地名、一个未知女性的姓名、日本舞蹈演员伊藤道男的化名和艾略特诗歌中的人物,跨越了不同的国家和文化。每一行诗在表面上都是简单的事实描述,没有使用任何“多余的词汇”对这些人物进行解释说明。庞德以这种方式处理素材,极大地削弱了诗行之间的关联,使得读者难以把握拼贴的人物或者事物之间的关联,每一行诗看似都只是一块碎片,彼此之间无法建立联系。

其次,庞德将不同的语言和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学典故进行拼贴,使得诗歌呈现出复调性的特征。巴赫金认为,复调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7]4在《比萨诗章》中,庞德将东西方各国的语言和典故进行拼贴并置,打破了西方文化至上的霸权思维,使得东西方的文化在统一的诗歌整体之中得以进行自由而平等的交流。在第七十八章中,“对于罗斯托夫采夫(是罗斯托夫采夫吗?)/没有比固定利息更糟/几年平均/《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段第七节”。[3]106庞德将俄裔美国历史学家和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对于治理国家的相关论述进行拼贴,他没有对两位思想家的观点进行评述,而是让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在《比萨诗章》中,人物拥有独立陈述观点的权利,似乎成为了具有自我思想的主体。

再次,庞德将不同的文类进行拼贴,颠覆了传统的诗歌形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开放性。有学者认为,拼贴技巧“部分满足了更灵活有包容性的写作需要,用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把任何材料放进诗里,而且在各类似乎毫无联系的题材之间取得了联系”。[8]284庞德使用了历史文献、祷告词、对话等诸多文类,将它们在《比萨诗章》中杂糅成有机的整体。在庞德的笔下,诗歌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保守的文类,而是一个可以吸取各种文类之长的开放的文类。在第七十七章中,庞德记载了商王成汤铸造钱币的史实。“而至于发行功能/公元前1766年/据记载,国家可以贷款”。[3]84庞德在探讨经济问题的时候,对历史文献进行拼贴,缩小了古代和现代之间的距离,在对史实的追溯中体现出庞德对当下的关注。文类的拼贴体现出《比萨诗章》的兼容并蓄,庞德以开放的姿态在诗歌中使用各种文类,以各种文类之长观照复杂的现实世界。

总之,通过运用拼贴技巧,《比萨诗章》呈现出碎片化、复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成为现代主义文学中颇具实验性的代表作之一。

三、拼贴技巧在《比萨诗章》中的价值意蕴

诗人使用某种技巧进行诗歌创作,其背后都是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庞德在《比萨诗章》中大量使用拼贴技巧,是出于自己强烈的现实意识。正如庞德所言,“文学并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作家具有和他们作为作家能力相匹配的一定的社会功能”。[9]庞德注重作家的社会功能,本质上是强调作家对于现实的观照。因此,庞德在《比萨诗章》中进行诗歌实验,就是力求对于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回应。具体而言,他的诗歌是对文学和社会的回应。

其一,《比萨诗章》对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应。在庞德主张的意象派诗歌兴起之前,维多利亚时期所盛行的感情泛滥、矫揉造作的诗风在文学领域大行其道。在庞德看来,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过分模糊抽象,过分雕琢矫情”,[4]59不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他“基于‘崇尚古典’和‘开拓创新’基础上的诗歌理念”进行诗歌实验,[4]74主张从东方古典诗歌中吸取营养,对既有的诗歌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对维多利亚时期的诗风进行冲击和颠覆。

其二,《比萨诗章》对“二战”之后初期的西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应。《比萨诗章》的创作时间是庞德被捕入狱之后。当时,“二战”的浩劫给全世界造成难以估量的毁灭性打击,也对人类造成了创伤。战后初期的西方社会出现精神危机,人们对于未来看不到希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庞德作为具有现实意识的诗人,在诗歌中反映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庞德试图将《诗章》写成一部现代主义的史诗。[6]81庞德密切关注现实世界,他的诗歌和现实之间存在对话性的关系。庞德通过采用拼贴技巧,用碎片化的诗句反映出当时混乱的社会现状,而这种陌生化的形式呈现出“二战”之后的支离破碎的世界。拼贴技巧就是庞德用诗歌观照现实的书写策略。庞德采用拼贴技巧,以全新的形式创作诗歌,从而反映、回应现实世界。

此外,他积极了解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在《比萨诗章》中将发生在不同时空的重大事件进行拼贴并置,从而引起读者对于混乱的西方社会的关注。“二战”之后的人类社会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遭受战争重创的人类面对着精神的荒原,而庞德主要关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问题。在第七十八章中,庞德提到美国加入国际联盟、美国宪法的禁酒令、瑞士日内瓦的高利贷问题、英法等国家的不义行为等一系列的事件。庞德在《比萨诗章》中将发生在不同时空的重要事件拼贴在一起,模糊了其中的时空距离,呈现出时空交错的特点。这种诗歌创作的技巧类似于小说创作时所采用的意识流手法,使得庞德突破传统线性时空观的限制,转而关注自身的“心理时间”,虽身陷囹圄,却心怀天下。看似短短的几行诗句,却高屋建瓴地向读者展现出当时各国的社会全貌。所以,庞德的《比萨诗章》关注当时重大的社会问题,展现了一幅西方社会的全景图。

庞德的《诗章》“通过将当今的事件和人物和过去以及其他文化中的事件和人物进行比较,对当代历史进行分析”。[6]81庞德在《比萨诗章》中不仅追溯历史、关注当下,同时也是找寻在“二战”后人类世界的出路和希望,给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混乱的现实提供借鉴。

通过拼贴技巧的使用,庞德意在强调人们的创新思维,为人类的未来探索前进的道路。战后初期的西方社会面对着精神的荒原,所以庞德对于西方文化产生了怀疑。他在《比萨诗章》中运用拼贴技巧,使得诗歌呈现出复调性的特征,谱写了一部由多元文化构成的多声部交响曲,其目的就在于引导人们将视角转向东方文化寻找西方社会的出路。他在《比萨诗章》中经常引用包括儒家经典在内的中国古代文献,宣传以“诚”“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他宣传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希望借鉴东方文化的精华对西方社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由此可见,他对各国文化一视同仁,并且认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基于各国文化的平等交流。当时的西方社会普遍忽视了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价值,而庞德呼吁西方国家学习东方文化,这无疑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此外,庞德在诗歌中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问题进行拼贴,同时杂糅以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其目的就在于呼吁人类社会对政治和经济进行改良。他认为“献给国家的礼物莫过于/孔夫子的悟性”,[3]59希望政府能够按照儒家思想对国家进行治理,减少对人民的经济剥削。他反对战争,“诅咒那些以武力征服的人/和那些以力量为唯一公理的人”。[3]75此外,他秉承平等、开放的文化观,将古今各国的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进行拼贴,尤其称赞尧、舜、禹、托马斯·杰弗逊等贤人,认为智慧、仁德的领袖能够引导人类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总而言之,庞德通过在《比萨诗章》中使用拼贴技巧,一方面反映各种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为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西方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这体现出庞德强烈的现实意识。

结语

庞德在《比萨诗章》中大量使用拼贴技巧,一方面进行诗歌实验,另一方面在诗歌中探讨自己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思考。通过拼贴技巧的使用,《比萨诗章》呈现碎片化、复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实现对传统诗歌形式的革新。此外,庞德将当时的重要事件进行拼贴,勾勒出人类社会的全景图,暴露出现实世界的诸多问题。庞德也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反思进行拼贴,尝试对人类社会的未来进行探索,强调人们的创新精神以及对各国优秀文化的借鉴和学习。《比萨诗章》运用拼贴技巧,将诗歌实验和现实观照有机地结合,成为一部优秀的现代主义史诗。

猜你喜欢
文类诗章庞德
文类生产
——探析文类与社会的互动
曹辛之的篆刻和聂绀弩的诗章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那些光辉岁月里的诗章
——向建国70周年献礼全国首届《散文诗》作品音视频作品再创作征集启事
中立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
不朽的诗章
庞德子
袁说友《成都文类》研究综述
从学术史探索中走近学术庞德——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