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习『讲道理』的数学

2022-03-24 02:38高飞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假分数平行线线段

文 高飞

道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①事物的规律;②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③办法;打算。让学生学习“讲道理”的数学,一方面是指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另一方面是指促动学生阐明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依据或理由,等等。让学生学习“讲道理”的数学,不仅有助于学生“触摸”数学知识的本质,提升数学知识的理解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明确数学知识规定的合理性,理解基本技能操作的程序与步骤的道理,培养学生地数学思维能力。综上所述,在数学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与诠释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道理,是实现数学深度学习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讲道理”的数学,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呢?

一、立足本质“讲道理”,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

概念教学是小学阶段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概念教学的要求是使学生经历概念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内涵,达成“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标。为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从概念的本质属性出发,设计适当的教与学的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对概念例证的观察、操作、推理、抽象、概括和交流等认知活动,通过讲好概念形成的道理,促进学生体验概念的本质属性,达成对概念内涵的深刻理解。

点到直线的距离(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学生认识各类图形的高的认知基础。众所周知,数学上,之所以确定从已知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直线段作为点到直线的距离,其根本原因是它的唯一属性,而非长度最短的特征。为此,教材先是从已知点向已知直线引出若干条线段,然后,通过测量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在这些线段中,与已知直线相互垂直的线段的长度“最”短。力求从词意上,通过“最”字的体悟,帮助学生感受与已知直线相互垂直线段的唯一性。为此,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采取的教学路径是:出示从已知点到已知直线的若干条线段—引导学生猜测哪条线段最短—通过测量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揭示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不难看出,不管是猜测环节,还是验证环节,学生的注意力及其探究聚焦点无不集中在“线段的长度”上,从而“短”字成为了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强刺激”,而体现与已知直线相互垂直线段的唯一性的“最”字的感悟,无形中被“弱化了”。最终,通过系列活动,学生只是强烈感受了“垂直线段最短”。无疑,学生的体会和教材的编排意图“相距甚远”。那么,如何帮助学生体会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直线段的唯一性,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内涵呢?

出示图1:

图1

如图1,在已知直线上任取点B,连接点AB,线段AB 和已知直线的夹角为∠1,接着,继续画出线段AC、AD 和AE,夹角分别是∠2、∠3 和∠4。

互动1:像AB、AC、AD 和AE这样,从A 点到已知直线的线段,能画多少条?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直线上有无数个点”,或者重点从“像AB、AC、AD 和AE 这样的线段与已知直线的夹角,如∠1、∠2、∠3 和∠4 都是锐角,因为锐角有无数种,所以,这样的线段能画无数条”的角度,理解及阐述像AB、AC、AD 和AE 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的道理。

互动2:从A 点到已知直线的线段中,“有且只有一条”的线段在哪里?它与已知直线有什么关系?找一找、画一画,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借助图形,找出与已知直线互相垂直的线段(如图2,AF),并从“AF 与已知直线的夹角是直角,直角是唯一的”的角度,说明线段AF 的唯一性。

图2

互动3:量一量AB、AC、AD、AE 和AF,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测量,使学生认识“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直线段是最短的”的特征。

最后,揭示点到直线的距离概念。

角是学生熟悉的知识。特别是,经历小数的初步认识、角的测量和分类等知识技能学习以后,学生对“锐角有无数个”“直角是唯一的”的认识更加充分而深入。为此,案例中,教师“另辟蹊径”从学生已有的“角”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借助“锐角有无数个”“直角是唯一的”的认知与体验,通过推理和想象等活动,感受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线段中,与已知直线互相垂直的线段“只有一条”的特性,从而助力学生体会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直线段的唯一性,促进学生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自始至终引发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度参与,达成了深度学习的目标。

二、立足意义“讲道理”,促进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因此,计算教学在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算法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然而,教学假分数化成带分数(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时,教师通常是不讲“道理”的。学生往往仅凭教师的简单传授“分子除以分母的‘商’作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分母’不变”进行模仿和操练。试想:“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为什么‘商’‘余数’分别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和分子,分母不变呢?”对这些问题的思辨、解释和澄清,正是学生学习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必须经历的、不可省却的思考过程!否则,就嬗变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机械学习。为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几何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构图并利用图形诠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算理”:

互动1: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怎样化成带分数?试一试。

生1:

图3

互动2:(指生2)能不能借助生1 的图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接着,让学生“趁热打铁”继续将几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并发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的商作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分母不变”的规律。

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的“算理”理解,需要学生从“包含除”的视角进行探索与思考。案例中,把化成带分数。有的学生通过构造图形描述,从而“看”出;有的学生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11÷4=2……3,推导出。为此,教师巧妙利用生成“资源”追问生2:“能不能借助生1 的图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板演学生“心有灵犀”,借着图形,有根有据地阐明了的数学道理,同时,欣然理解:“为什么要每4 个分成一份呢?而不是2 个、3 个?”从而突破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算理理解”的难点,达成了深度学习的目标。

三、立足需要“讲道理”,促进学生理解操作方法的合理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基本技能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画平行线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基本上是采取“直接告知”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即以“图示”的方式,在分步演示选择什么工具,怎样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操作步骤和方法。但是,画平行线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作图时,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为什么用两把尺子“合作”等等,对这些问题的体验、质疑和阐释,正是学生理解画平行线的方法和步骤需要经历的、不可逾越的思考过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平移和平行的关系,经历画平行线的工具选择、方法优化、画法概括等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理解操作的合理性?

动画出示:

图4

互动1:说说推拉窗和五星红旗分别是什么运动?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用铅笔在方格纸上,模仿推拉窗和五星红旗的运动轨迹,移一移、画一画,使学生体验平移和平行的关系,促进学生认识通过平移可以得到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互动2:你能在纸上,利用平移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吗?试一试,你有什么感受?

通过操作,促使学生体验利用直尺或三角尺进行平移时,会出现“偏轨”现象,产生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

互动3:想一想,有什么改进的办法吗?议一议。

激发学生积极调用已有经验,优化工具,改进操作方法:在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上,贴紧一把直尺或三角尺作“轨道”,平移时不会发生“偏轨”的现象,体验选用两把尺子的必要性,理解画平行线的方法。

互动4:你能画出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吗?说一说画平行线时,要注意什么?

利用改进后的操作工具及其方法,画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并总结画平行线的方法(略),促进学生体验选择工具的必要性及其操作方法的合理性。

案例中,通过动画演示两组平移的现象,同时,引导用铅笔在方格纸上模仿两组平移现象画出两组平行线,促使学生体会平移与平行的内在联系,认识通过平移方式可以画出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工具,通过在纸上画平行线,促进他们体验用一把尺子进行平移画平行线的局限性,产生认知冲突,形成“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从而促动学生积极讨论改进画平行线的操作工具及其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经历了平行线的画法及工具的选择、优化与调整的反思、尝试等思维过程,深刻体会了画平行线工具选择的必要性及其操作方法的合理性,达成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标,积累了尺规作图的活动经验,提升了操作能力。

猜你喜欢
假分数平行线线段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平行线
怎样画线段图
真分数和假分数
数线段
分饼(真分数与假分数)
添加平行线 求角真方便
“平行线及其判定”检测题
不可思议的平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