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2022-03-24 03:26金凤姣王力尘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信息

金凤姣,王力尘

本刊核心层次论文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金凤姣,王力尘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公开性、复杂性的特征。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着舆情信息获取难度明显增加、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相对缺失、大学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理时效性尚需加强等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应完善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强化大学生网络自律机制,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引导能力。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对策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交融,网络的普及丰富了高校的教学资源,改变了教学方式,促进了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网络为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但由于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影响,不利于大学生进行理性的判断。为此,高校要密切关注并及时掌握大学生网络舆情发展现状,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加以完善,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和影响力。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

(一)网络舆情事件的突发性

大学生网络舆情就是“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大学生网络舆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事件的突发性,这也是网络事件最共通的一个特点。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信息快速发布,网民自由互动交流,形成了更加便捷的网络舆论空间。舆情事件的发生往往毫无征兆,随之迅速演变,使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大学生在网络中对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种种事宜发表各自的意见和观点,一般来说目的比较单纯,多用于表达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以及对国家及社会热点的关注,并没有主观预谋和策划。但由于网络舆情信息中夹杂着大量的谣言和网民的主观色彩,使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难以区分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误导,激起负面情绪,出现过激语言或网络行为,出现突发的网络舆情事件。

(二)网络舆情信息的公开性

网络信息的公开性特点是与当今世界网络媒体发达的背景直接相关联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舆情信息的公开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前提条件。各大网站、论坛、微博、短视频等网络媒体平台为大学生网络活动提供了空间。与传统的媒介手段相比,舆情信息的表达、传播和影响力度全部在互联网中得以清晰呈现,显示出信息传播内容多样化、涉及范围全球化以及扩散速度迅猛化等一系列特征,使得许多问题难以被轻易隐瞒和遮蔽,舆情事件在互联网境域下被迅速公开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三)网络舆情的复杂性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深度融合,信息传播具备海量化、多样化、迅猛化等特质,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复杂性的特点。网络开放自由的环境,使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同步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网络这种隐匿、开放、自由的环境自然而然会存在着表达失真、情绪失控的现象。甚至某些别有用心之人会趁机利用网民情绪添油加醋制造虚假信息,引导舆论走向,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旦这种负向舆情产生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在不清楚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受情绪左右,往往会在主观意识助推下,纷纷转发、评论,使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不断发酵,迅速形成群体效应,影响恶劣。在开放性的网络传播环境下,网络信息内容丰富,海量信息难以管理和掌控,部分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并且缺乏理性的判断力,难辨网络信息的真伪,容易受到误导;网络信息传播渠道丰富多样,高校难以在短时间内妥善应对,增加了舆情的复杂性。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获取难度明显增加

高校大学生群体拥有极高的网络利用率,是互联网时代网民的主要力量,他们不仅能够快速熟练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技巧,而且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网络。因此,大学生们通常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网络信息、参与热门话题讨论。大部分高校教育者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以及和大学生年龄差距的悬殊,导致彼此之间产生明显的代际鸿沟。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速度快,善于运用新兴媒体技术。而有些高校教育者对于新出现的多媒体技术不够了解,相较于大学生而言难以快速学习掌握并熟练使用。更不擅长利用新媒体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工作。部分高校的网络舆情大数据监测力度不足、投入少,收集网络舆情信息难度大,整理分析研判滞后,缺乏专业化的舆情信息管理队伍,对舆情信息敏感度相对较弱,因而捕捉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的难度明显增加。

(二)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相对缺失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一般是指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信息的一种能力。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多为“90后”“00后”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热衷于网络社交, 善于运用微博、贴吧、短视频平台等获取校内外各种热点新闻。大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形成,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缺少社会经验和理性思考,对网络上出现的各种事件和问题往往认识不到位,很难判断并筛选其中的复杂信息,极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煽动,导致随波逐流,产生情绪化的网络言论。在网络舆情事件突发时,在官方媒体尚未厘清事件真相、发布权威信息之前,大学生受网络言论的影响,很容易在自己主观意愿的驱动下,人云亦云,散播非理性言论,甚至造谣、传谣,缺乏言论自律性,从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许多困扰和负面影响,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成为了“网络暴力”的一员。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也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不高的表现。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理时效性尚需加强

当今,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手机,网络上发布的一条消息可以瞬间被每个人接收,一旦引起学生共鸣或不满,都会促使大学生纷纷评论、转发。因此,高校的舆情处置速度能否跟上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是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从开始发生到网络媒体传播形成网络舆论热议再到舆情爆发,通常都有一定的时间。高校能否把握好网络舆论发酵的黄金时间,占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制高点,对引导舆情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现阶段,仍有一部分高校存在着对网络舆情不够重视、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致使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引导缺位的现象,未能在有效时间内采取应对措施,错失对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导致舆情危机面临进一步扩散和传播的风险,增加了后续处置舆情工作的难度。有的高校对于不良言论直接通过删帖或者禁言的方式处置,使大学生的诉求无处表达,从而引发更大的网络舆情事件。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一)完善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

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工作,既是正确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走向的前提与关键,同时也是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基础。

首先,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制度。在网络空间中,舆情信息数量多,内容复杂。对此,高校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筛选,抓重点、聚焦点,有区别地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形成文字材料进行上报。同时,根据舆情事件的发生强度,特殊时期可以采用实时上报或日上报制度,一般时期可采取周上报制度。

其次,成立专门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收集部门,打造专业的舆情信息收集队伍。学校要组织专门人员对校园网站、微博、贴吧、QQ群等大学生互动交流的主要场所进行纵向和横向的信息收集,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对舆情信息进行整合,以便实现对网络舆情信息的专门管理和有效监测。

最后,不断提升舆情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其面对舆情危机的快速反应能力,及时捕捉舆情发展趋势,迅速采取必要措施,将舆情危机控制在萌芽阶段。

(二)强化大学生网络自律机制

高校作为育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对增强大学生网络自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以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注重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单向输出的教育模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课外活动中,学校要注重丰富校园文化开展主题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文化艺术、学术活动以及志愿实践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价值情感,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

其次,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互联网没有专门制定标准,但并不意味着因特网没有标准,这些标准文件由草案演变而成,并且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网络习俗和网络礼仪。”[2]网络的公开性和虚拟性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表达方式,这种新的网络人际关系要求人具有更高的道德自律性来维护彼此之间的信任。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教育,使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义务感。要发挥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授课中多与学生讨论交流社会时政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判断网络舆情信息,提高学生的舆情辨别能力。在德育教育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增强自制力,以塑造强大的人格为教育目的,传递正能量,提倡文明用网,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最后,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大学生由于“三观”尚未完全建立,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社会阅历也不够丰富,对信息的鉴别能力不足,为此高校应注重提高大学生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在课程安排中增设媒介素养提升的相关课程,同时,组织大学生开展实践调查活动,使大学生逐步了解社会,正确看待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处置机制

在网络舆论的发酵下,舆情事件快速成为焦点,对此高校要及时启动舆情处置机制,快速干预,主动引导。

首先,把握舆情节点,积极化解矛盾。高校通过对舆情信息的监测分析,在发现热点话题时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精准把握,在个人意见尚未发酵引起舆论轰动之前,主动回应占领舆论制高点,尽最大可能将舆情控制在初期阶段;在舆情态势发生转变时,高校要随时调整引导策略,不能采取以往的“封”“堵”的方式,要及时回应诉求,畅通对话渠道,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意见,给予合理的解决方案。

其次,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引导舆情走向。“意见领袖”能够在网络舆情传播中快速获取并传递信息,并且有能力改变他人态度。高校要有意识地培养一些表达能力强、思想素质高且有号召力的同学、学生干部和教师组成专业的舆情引导队伍,加强其网络技术的培训,使其成为校园网络发言人,在网络平台中发表积极正向的主流言论,关注舆情发展动向,掌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主动权。

最后,增强部门合作,协同联动处置。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并非由某一部门单独完成,而是需要多方协作联合处理。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涉及高校、教师、学生多方主体,在引导过程中,既要维护高校权威和校园和谐,又要保护师生利益解决实际问题。对此,高校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调动多方力量实现资源共享、渠道共通、议题共商,统筹协调配合,以确保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形成快速联动反应机制,实现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协同治理。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确认识舆情引导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的敏感度,加强自身网络技能,健全引导机制。针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和网络行为的变化特征,积极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对策,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1] 郑晓娜, 田克, 冯译冉.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22): 55-56.

[2] 李伦. 鼠标下的德性[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155.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5.006

D64

A

1674-327X (2022)05-0018-03

2022-03-07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研究项目(L20BXW005)

金凤姣(1995-),女(满族),辽宁葫芦岛人,硕士生。

王力尘(1969-),男,辽宁凌海人,教授。

(责任编辑:叶景林)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信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