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父母和孩子共同的课题

2022-03-26 11:18
新班主任 2022年3期
关键词:划界体罚共情

乔能俊

中学高级教师,“国培计划”项目专家,乔能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被评为“荆楚好老师”“湖北省优秀教研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各地讲学、执教公开课两百多场次,现为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教科院常务副院长。

洞悉孩子的情绪世界是父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打算用两期专栏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前段时间,女儿说话语气比较“冲”,常常一开口便是抱怨。

有一天放学,我好不容易挤出时间去接她,她一看见我就开始埋怨:“爸爸,你怎么不走到这边来?难道你没有看见我吗?你总是很粗心!”我顿时说不出话来。

出现这样的情况,显然与父母平时的引导不够有关。回顾我们日常处理孩子情绪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忽视。觉得小孩子有点情绪挺正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当一回事。

封堵。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还没有等他说完就有些不耐烦,甚至非常反感,不想再听下去。

批评。最常见的表达是:“怎么又这样?我都说了好几遍,这是不允许的……”

惩罚。比如暂时分离、短时站立等。

大发雷霆。认为他是在以哭闹的方式要挟或挑战我们的权威,孩子的情绪越激烈,我们的态度就越强硬。

因此,要改变孩子的情绪模式, 父母要先做出改变。我们要以最大的诚意,投入极大的耐心,优化与孩子之间的情绪管理。

共情

共情,即父母能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有成为孩子知己的能力。当看到孩子流泪的时候,我们能想象自己就是这个孩子,并理解他的痛苦;当看到孩子愤怒的眼神时,我们能够感受他的怨气和失望。共情,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立场,并随之做出回应。共情让我们成为孩子的盟友,而不是旁观者。这是一切良好关系的基石,也是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的基础。

回到放学的那一幕,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我会这样做——

女儿:爸爸,你怎么不走到这边来?难道你没有看见我吗?你总是很粗心!

爸爸:你是不是希望爸爸早一点看到你?

女儿:是的。

爸爸:沒有被爸爸及时看到,是不是有点着急、有点小小的失落?

女儿:也许吧。

爸爸:好了,我们现在已经手牵着手了。其实,爸爸和你一样,也想早一点看到你。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与孩子共情?就我个人的经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我们不能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一看到孩子生气、害怕、发脾气,我们就直觉地认为这是不好的,是必须制止的。在我们的成长经历和他人的眼光中,“坏脾气”等同于“坏孩子”,有负面情绪的孩子就是问题孩子。这种根深蒂固的观点亟须修正。我们要认识到,无论什么样的情绪都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行为;一切情绪都是可以接受的,需要改变的是行为。

如果想做一个能与孩子共情的父母,最重要的或许是感同身受地去倾听。倾听意味着用眼睛去观察孩子的行为,捕捉他们发出的情绪信号;懂得通过自己的想象,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体会他们所处的情形;懂得用安慰的话、不带任何批评地回应自己听到的一切;懂得帮助孩子标注自己的情绪……一句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孩子体会到的一切。

行为划界

所有的感受、愿望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容忍的。因此,当孩子的行为伤害到自己、他人或环境,父母有责任为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适当地引导。

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建议父母将孩子的行为划分为三个区域:绿色区域、黄色区域和红色区域。绿色区域中都是我们认可和希望的行为,大大方方地允许孩子们做。黄色区域中的行为我们不认可,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包容,比如孩子在放学路上偶尔买点零食吃。红色区域里的行为是父母无论如何都不会容忍的,包含伤害孩子自身,或者对其他孩子构成危害的行为,也包括不符合伦理、不被社会接纳的行为,等等。行为区域的划分,可以帮助父母在面对孩子行为时理智而有弹性地选择应对方法。

值得警惕的一种划界方式是惩罚,或者更严重地说是体罚。体罚在短期内效果非常明显,能立刻阻止不当行为,但同时也扼杀了孩子学习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事实证明,长期来看,体罚毫无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体罚让孩子感到一种无力感,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容易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愤怒情绪。体罚之后,孩子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报复,而不是如何改变自己。在羞辱感的驱使下,他们会否认甚至想方设法掩盖自己不好的行为,避免被人抓到把柄。因此,在划界时要以尊重,而非贬低的方式进行。

让孩子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于孩子来说,每一次负面情绪的出现都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如何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给予帮助,和孩子一起分析、寻找合适的方法,但不要急于把主动权从孩子手里抢过来。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经历整个过程,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解决方案。

有一次,女儿因为被妈妈催促着去洗澡而很不高兴,说:“我现在不喜欢妈妈了,我不想看到她。”听到这话,妈妈就去了卧室,女儿一下子哭了。

我说:“妈妈走了,你是不是很伤心?”

女儿抹着眼泪点头。

“妈妈是你最爱的人,所以你才特别伤心。”

“是的。”

“你也是妈妈最爱的人,我想你刚才的话也会让她特别伤心。说不定,她现在在卧室里也和你一样流眼泪呢。”

“那我该怎么办呢?”

“你想想看。”

“我给她道歉去。”

她去道歉,发现卧室门关着。

“你还有其他办法吗?”我问。

“我可以给妈妈写一封信。”

“可是我们马上要洗澡,时间不够。”

“那我们就先洗澡,然后我再给妈妈一个拥抱。”女儿说,“还有,我等一会儿可以悄悄进去,故意吓唬一下妈妈,她肯定会高兴的。”

“这个主意不错哦。”

尽管我有一些可传授的经验和方法,但没有直接告诉孩子。可能孩子想出来的办法并不是最好的,但可以让他们去试一试,失败了再和他们分析原因,尝试下一个方案。我们要相信孩子,只要不断地给他们创造直面问题的机会,他们一定能够找到打开情绪管理之门的钥匙。

责任编辑  陈建军

猜你喜欢
划界体罚共情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中韩海域划界首轮会谈成功举行
中韩启动海域划界谈判
有些伤痛,爱也无法抚平
我国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获重大突破
体罚容易让孩子精神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