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后教”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实施

2022-03-27 10:31周海燕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研学后教合作探究有效教学

周海燕

摘 要:“研学后教”主要是以教师“三研”(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前提,以《研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形式,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提高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范式,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文章以《圆的认识》为例探讨“研学后教”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实施,并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研学后教;合作探究;有效教学

一、创设情境,确定研学目标

“数学来源于生活”,一个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将会把学生带入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学生的学习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教师要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始,创设生活情景,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研学的兴趣。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开始,笔者通过套圈游戏,引出“为什么站成圆形大家会觉得比较公平呢?”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举例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也事先准备一些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激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兴趣,产生学习欲望,迫切参与数学活动。

二、研学问题,实施研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立体的多边交互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研究、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指导、点拨学生,精讲巧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在做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实践中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笔者通过研学问题,实施研学目标。笔者在揭示圆的概念之后,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时,笔者注重启发诱导,让学生主动发现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半径和直径的本质特征,发现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等知识。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自豪地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另一方面很自然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動手操作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得快,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通过让学生在足够自主的空间、多样活动的机会中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积极合作,有利于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三、巧设研学练习,总结研学目标

(一)创设层次性的研学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练习要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公式型到应用型,再到综合型。要有层次、有梯度,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熟练掌握→创造性运用,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也就是说,练习的顺序应从基本到综合,从模仿到灵活运用。因此,笔者在设计练习时,一般按照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按照渗透、理解、掌握的层次安排。这样设计的练习不仅具有基础性、连贯性,而且具有思维性和创造性。层次分明、阶段清楚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理解新知,巩固旧知,启迪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

浅层次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高层次的问题可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适度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成绩一般的学生也能正确解答大部分习题,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能做难度较高的探索性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体会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开放性的研学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在练习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开放化”教学,发挥同一学习素材尽可能多的功能,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科学学习方法的形成,使课堂充满了精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更主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当一回练习“导演”,自己设计练习,参与练习的评价。数学练习给学生带来的不再是“题海”大战后的疲倦、厌烦,而是创造发现之余的成功喜悦。同时,也把教师从成堆的作业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放在教学的其他方面。

如设计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这样创设开放性的练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又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创设生活性的研学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智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练习课中,让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主体,营造丰富的、生动的、真实的数学学习氛围,赋予数学学习鲜活的现实意义。这样,学生不但会感觉到数学的亲切,更会对此产生兴趣。练习的内容设计要从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习题,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数学的价值在于它的实际应用,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习题,不但能大胆突破教材,还能充分利用生活资源,降低学习难度,同时还要发挥学生的想象。例如:说一说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笔者充分利用生活实例,让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与应用,这既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的理念,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

问题的延伸是活动的继续,是学习的继续,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也正是学生真正学会数学、感悟数学的继续。通过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数学知识走出书本、走进生活,一方面可以将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另一方面更是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延伸到课后、生活中,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数学意识,进而培养创新意识,也可以继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情感。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让每位学生认真、大胆地去思考、去说、去做,让他们勇敢地主动研究、探索。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恰如其分,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真正实现“教,就是为了不教”,让“研学后教”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

猜你喜欢
研学后教合作探究有效教学
让游戏“畅游”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探索
反复确定 使研学问题显出实效性
利用“研学案”促进小学生读写能力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