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视域下文化传承类国风创演节目的“下沉式”探索

2022-03-27 10:33杨圣煊 郭海威
科技智囊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科技

杨圣煊 郭海威

摘  要:聚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传承类节目受到广泛关注和探讨。文章以《华彩少年》为例,从科技应用视角切入,探究其创作与传播逻辑。研究认为,《华彩少年》采用“下沉式”策略,通过从接受主体到创作主体的思维性转变、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艺融合、新技术驱动网台联动,有效将传统文化以青春洋溢的国风形式传递至青少年群体,切实助力提升青少年群体文化自信。

关键词:《上线吧!华彩少年》;文化传承;科技;下沉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2.03.07

2020年12月2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出品的国风少年创演节目《上线吧!华彩少年》(以下简称《华彩少年》)播出。该节目是在我国大力倡导“文化自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并高度重视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文化传承类节目。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立足“5G+4K/8K+AI”,围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华彩少年》不同于以往《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节目的深沉庄重风格,在角色的年龄主体、节目创作方式以及节目传播平台上,均采取了“下沉”的策略,通过当代青少年最易接受的方式,借助科技的手段,将传统文化转化为青春洋溢的“国风”形式传递到青少年群体中,润物无声,起到提升青少年主体文化自信的作用。

一、年龄的下沉:从接受主体到创作主体的思维性转变

青少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未来继承主体,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顺利“交接”成为文化类节目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重心。《华彩少年》一改以往文化类节目的凝重风格,实现了文化传承主体由接受者到创作者的创新性转化。

(一)创作主体的年轻化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自带“厚重”属性,因此在以往的文化传承类节目中,“庄严凝重”是节目营造的主要氛围。《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这类精品节目,演员要用“老”戏骨,道具要用“旧”文物。这类节目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主要体现在节目成为“网红”或“爆款”后,促进了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广泛传播。

仅仅将青少年视为接受主体,是文化传承类节目一贯的思维,其认为年轻人对厚重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准确,无法成为文化传承类节目的创作者。但是,年轻人和传统文化之间不存在认知鸿沟,通过自己的独特方式,年轻一代完全可以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担。

在当今社会,国风已经成为“新风尚”。从国家宝藏掀起的博物馆和文创热,到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火爆全网,再到河南卫视奇妙夜系列的热播,都可以看出年轻人对“国风”是高度认可和关注的。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着汉服,追国风,也成为随处可见的景观。这种生活方式早已在社会形成了既传统又时尚的文化浪潮,而青少年就是這种文化浪潮的主要推动者。

《华彩少年》将青少年当作传统文化当代化表达的创作主体,将喜欢和拥抱中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集结起来,是对“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创作者”的探索。节目组选择的青少年来自五湖四海,包括国内专业艺术院校院团的学生、海外名校的高才生、非遗技艺传承人、归国华裔等来自不同领域的年轻人。节目的目的就是要把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转化为创作主体,将戏曲、民族舞、民乐、快板、木偶戏等传统艺术形式创新地融入创演舞台中,探讨当代青少年如何以“国风创新演绎”讲述传统文化魅力的时代课题。

(二)厚重文化与青春主角的反差整合

传统艺术毕竟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因此《华彩少年》的节目风格并不是主打“展现”而是“反差”,通过营造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巨大反差来彰显文化碰撞与交融。例如,方书剑、彭鑫成、方洋飞、张乐瑶4位国风少年在《皮黄新韵》的表演中呈现了国粹京剧与说唱的碰撞,吴善宇在原创《少年的你》中实现了民谣与黄梅戏的融合,这种“反差”彰显了国风少年的使命感、担当、创新和年轻人的敢想敢做敢为的勇气。虽然,《华彩少年》让受众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但是文化认同感也由此而形成。

节目的整体氛围年轻化并不代表节目的轻浮,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不能缺失。因此,对于参与节目制作的年轻人,节目组设置了笔试环节,目的在于让参加节目的少年们认识到差距,督促其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在真正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再个性化地把国风文化表达出来。

传统文化的传承,“守正”是根本。专家们的“引玉”是让大家认可少年们用现代方式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每期节目中以董艺和王珮瑜为代表的“华彩少年上线官”会从专业技能、国风融合、创意创新3个维度对少年进行综合评判,决定是否为少年进行“添彩”。与创演舞台同步进行的另一条支线,是贯穿节目播出始终的“国风少年成长计划”,与互联网平台动辄淘汰一半选手营造业态残酷不同,该计划邀请传统文化各领域的名师名家如豫剧名家小香玉、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山翀、男高音歌唱家刘和刚、知名青年歌手周深、青年京剧演员谭正岩组成的“国风少年成长计划助力团”,为少年们进行再培训指导,经受过指导的华彩少年会重返舞台,再次接受观众的检验。传统文化各领域的名师名家深度参与每一个小组的国风创演全流程,各施所长,解读经典,对少年们的表演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助力最终“华彩时刻”的绽放,真正做到育新人。

传统文化和华彩少年这两个时空与心理距离相差悬殊的主体在节目中形成了一种矛盾的融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构思,也展现出《华彩少年》与其他文化传承类节目的不同追求。

二、形式的下沉: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艺的融合

传统文化之于现代,常有“曲高和寡”之态,京剧虽贵为“国粹”,在当代的传承也面临着困境。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要把握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文化基因,使之与当代的科技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传统的“高雅文化”与当今的“平民文化”相结合,让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古老的传统文化赋能,使传统文化有新的时代内涵,也是《华彩少年》播出的现实意义。

(一)形式上的融合:人工智能形象跨次元加持国风传承

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华彩少年》的影像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在第二期《华彩少年》的新媒体端完整版中,“翎”这一角色对整个节目产生了画龙点睛之效。“翎”是国内首个国风虚拟人物,该人物仅在新媒体端出现。她在节目中传神再现了梅兰芳先生《天女散花》中“云路”一折“西皮流水”的歌唱与舞蹈,俨然成为真实人物之外的另一个“华彩少年”。“翎”的出现,带来的不仅是设想与技术的新奇,更是引发观众在新的生活与科技环境中,对京剧等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活力、坚守与发展、传统与时尚、深沉与鲜活等诸多辩证关系的思考,形象、直观地勾勒出传统与传承的动态图画。[1]

梅派京剧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被完美地复刻至一个虚拟人物的一举一动中,同时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这一形象与真实选手同台竞技,这对传统文化类节目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跨越。“翎”这一角色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实现了科技和国风,现代和传统的完美交融,是将现代科技运用于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绝佳范例,为新兴科技助力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借鉴。

2021年11月,新华社上线的元宇宙形象“热爱”(REAI)打响了央媒布局元宇宙的第一枪。事实上,传统文化是新兴科技传播的抓手,借助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一个“不畏冬夏之长,无惧山海之远”的虚拟世界正向现代社会招手。

(二)理念上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科技手段、流行文化的融合发力

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时代之文艺也正表达当下的时代。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有很多传统艺术形式都是用来呈现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故事或者情感的。因此,利用传统文化对当下的时代进行呈现与表达,“把原始文本中潜在可解释的意义范围缩小了,引导观众把某些立场的解读优先置于其余立场和解读之上”[2]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最佳方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建设文化自信是《华彩少年》甚至整个文化传承的大背景。近年来,国风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可,在这种潮流趋势下,《华彩少年》以“国风”为核心,以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交融积极宣传国风,这是对文化自信更加深刻的诠释。

《华彩少年》将中国的戏曲元素与现代流行文化艺术相融合,在打破传统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时代新鲜的血液,“国风+现代流行元素”模式对于各年龄段群体均有吸引力,青春且充满正能量。以这种年轻化表达形式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并通过交融化进行文化传承的策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华彩少年》的理念是打破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形式“壁垒”。在万物互联的融合时代,借助科技,不仅仅是媒介,艺术形式之间也呈现出了“融合”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文化不可能高高在上,完全区别于当代文化。《华彩少年》中的青少年,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了流行的当代文化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传统文化类节目在剧院中依托略显陈旧的置景道具机械地演绎不同,《华彩少年》的舞美设计使用大量的灯光变化和LED屏幕,如仰望天空的燈带形象,嵌入候场间的青瓦飞檐,都既传统又新潮。

融合的前提是传承者对“传统”与“当代”都很熟悉,因此实现这种融合并非易事。少年刘丰将传统京剧“大三弦”演奏出了摇滚的质感,田轩宁将朝鲜族舞蹈里独有的“柳手鹤步”演绎得活灵活现,融合与再现要求这些少年对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都很稔熟,同时对二者的巧妙结合也颇费心思,这种融合何尝不是“华彩少年”们匠心的体现。

三、平台的下沉:新媒体科技倒推网台联动,多平台“共振”

《华彩少年》打出了首档“台网互动”国风少年创演节目的招牌,除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之外,还选择在央视频、西瓜视频同步播出,实现了从主流媒体到大众媒体的下沉。同时,《华彩少年》还在抖音、微博等多平台播出,真正实现了多平台“共振”。

(一)电视平台的下沉与新媒体科技的崛起

电视这一扎根传媒领域40余年的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的新环境下传播优势已不复从前。随着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选择在电视节目的基础上推出融媒体产品成为电视融合创新的常态化举措,集合文字、图像、影像、网络等多元媒介形成全新的融合形态电视节目,为传统电视获得新媒介环境下的广泛关注发挥了独特而有效的作用。[3]

《华彩少年》既注重电视平台的播放,通过权威媒体发声,让传统文化更具受众覆盖面大、传播到达率高等优势,也注重在央视频、西瓜视频等网络媒体端播出,并根据新媒体传播规律进行转化。

(二)多平台基于技术长处,个性化助力新媒体宣传,实现“共振”

所谓“多平台共振”指的是台网联动,这是媒介融合时代节目传播的巨大形式转变。《华彩少年》除在央视频、西瓜视频等网络媒体端播出以外,在宣传方面实现了与西瓜视频、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共振”。

节目打造了“华彩少年*家乡”网络推广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为在西瓜视频全网独播的2020年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造势,成为一档和电影形成联动的话题性节目。

西瓜视频在视频赛道上布局了“国风”系列,因此《华彩少年》与其不谋而合。西瓜视频可借助央视平台提高自己的平台层次,同吸引更加广泛的国风内容爱好者与生产者,借助自己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为节目的收视与流量赋能。央视可借此良机,借助PUGC视频平台的传播势能,深入互联网领域,为节目收获一定规模的受众群体。

抖音作为《华彩少年》的合作伙伴和独家冠名商,在节目筹备期间上线了“#寻找华彩少年#”话题,同时还设置了“华彩少年—抖音人气榜”活动专区,增加节目在互联网平台的互动性。

央视频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有的新媒体旗舰平台,在节目播出期间推出了《上线吧!华彩少年》添彩专区,打造粉丝“花菜团”为自己喜爱的华彩少年浇水添彩的互动概念。平台在H5专区内嵌入“花菜培育基地”和“我的华彩瞬间”两个链接,其中“花菜培育基地”是用户参与传统文化题库答题获取助力机会的互动平台,将节目观众对于选手喜爱的内生动力,转化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动力,形成良性互动。央视频是PGC和PUGC的内容集成平台,“G拍技术”是目前平台唯一可供UGC内容发布的专区,华彩少年通过“我的华彩瞬间”概念让喜爱节目的观众上传自己的互动短视频,为节目有效征集海量的新媒体资源,并为华彩少年这一IP的后续衍生提供了可能。

《华彩少年》积极运用其他有影响力的平台对节目进行宣传,在微博热搜、抖音热榜以及央视内部的互联网矩阵,《华彩少年》都没有缺席,积极进行宣传,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四、对“下沉式”探索的辩证反思

央视的《华彩少年》让一批推动“国风”浪潮的青年群体成功“破圈”,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新国风”是“古为今用”,是用基于当下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的目光去审视源自中华传统的文化元素,在秉承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对之进行活的运用。[4]在《华彩少年》的舞台上呈现出的青春洋溢的“新国风”影像,让观众在感受传统经典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当代文化扑面而来的勃勃生机。

《华彩少年》的“下沉式”探索仍有值得思考之处。首先,节目中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结合方式依旧存在着争议。对于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是否要融合”以及“如何融合”的问题学界始终争论不休。其次,节目的模式与内容未能脱离传统演艺竞技类节目的既定框架。虽然,节目使用了一系列新技术,但依旧是为了大屏节目播出的收视率服务,后续IP运营后劲不足,衍生产品影响力较小。多方原因导致该节目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但是,节目的创新与坚守是值得肯定的,对于传统文化如何进行传承,是一个需要长期讨论并不断探索实践的课题。因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推出的《华彩少年》,率先做出这种创新性尝试,也体现出了其担当与勇气。

五、结语

虽然《华彩少年》仍有待完善之处,但在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下,其担当与创新的方式值得肯定。处于当下市场化背景下,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年轻人的心态十分浮躁,娱乐似乎已成为“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象征”[5]。而《华彩少年》将一批具有匠心、能够沉得住气坚守文化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实属不易。将科技与国风元素加入选秀节目中的大胆尝试,未尝不是坚守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行之有效的路径。总之,好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其根本。

参考文献:

[1] 崔伟.与“翎”邂逅,赞一声“华彩少年”[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1-20(006).

[2] 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M].吴靖,黄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2.

[3] 胡智锋,陈寅.融合背景下传媒艺术生态格局之变[J].社会科学战线,2021(04):173-179,282.

[4] 王茵.“新国风”文化的荧屏呈现及其审美性集体记忆重构[J].中国电视,2019(09):56-59.

[5]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12.

“Sinking” Exploration of Chinese Style Creative Performance Program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g Shengxuan1  Guo Haiwei 2

(1.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24;2.Institut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021)

Abstract:Focusing on “promot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cultural heritage programs have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This study takes “The Youth of Huacai” as an examp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to explore its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logic.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The Youth of Huacai” adopts the “sinking” strategy,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nking from the subject of acceptance to the subject of creation,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art enabl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the linkage of new technology to drive the network platform,effectively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youthful national style is passed on to the youth group,effectively helping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the youth group.

Key words:“Bravo Youngsters!”;Cultural inheritance;Science and technology;Sinking

作者簡介:杨圣煊,男,1996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视策划与运营。郭海威,男,1992年生,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新媒体、智能媒体。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科技
笔中“黑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