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2022-03-27 10:33李军凯 耿楠 刘畅
科技智囊 2022年3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技

李军凯 耿楠 刘畅

摘  要:地方科研院所是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分析了地方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组织的优势与机遇、困境与挑战,探索地方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模式与路径,以期为地方科研院所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范围、层次和水平,提升国际影响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科研院所;国际科技组织;模式;路径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2.03.08

当前,国际科技组织已成为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推动者,国际重大问题新规则的制定者,以及新型国际秩序的间接维护者。[1]国际科技组织聚集了大量的高端科技资源和国际人才,以促进领域内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为根本目的,通过组织国际会议、制定国际标准、促进技术转移转化、培养国际人才等活动,成为国际科技界开展科技交流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舞台。

地方科研院所作为促进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参与国际组织尤其是与国际科技组织加强国际交往、开展交流互鉴、建立双边或多边交流机制,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在此过程中,地方科研院所拥有哪些机遇与优势,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与挑战?应该如何通过与国际科技组织开展合作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提升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笔者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了地方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模式与路径,并提出符合地方科研院所发展方向的建议。

一、地方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开展国际合作的优势与机遇

(一)符合国家和地方科技规划

国际科技组织对于促进国际合作和国际科技发展有重要作用,我国历年来的科技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文件中均提到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重要性,地方政府也从吸引国际组织落户等多个层面作出相应规划。《“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发挥民间组织在促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中的作用。争取和吸引国际组织在我国落户,鼓励设立新的国际组织,支持和推荐更多的科学家等优秀人才到国际科技组织交流和任职”[2]。以北京市为例,2020年9月,北京市发布的《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提出,要“吸引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会议会展、海外人才等国际高端要素,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积极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3]。

(二)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锚定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地方科研院所的设立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方向,各自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均以当地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着眼于地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应用转化需求,支撑、保障地方和区域发展。以广东省科学院为例,其发展定位为“聚焦产业发展的应用技术研究,兼顾重大技术应用的基础研究,满足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展目标为“广东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组织载体、创新驱动发展的枢纽型高端平台”,定位和目标均聚焦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地方科研院所拥有稳定的科研资源和人才团队

地方科研院所大多为事业单位,为所在地的重要科技力量,大多聚焦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共性研究,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是学历高、科研能力强的稳定高层次科研队伍。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为例,作为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北科院持续推动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相关科技服务,聚焦智慧城市、生命健康、生态环境保护、分析测试等四大优势领域,科普研究、科学传播和科技智库两大特色领域和新材料、新能源、信息与智造、生物技术领域四大研发方向,并拥有专业化、高水平科研团队。

二、地方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开展国际合作的困境与挑战

(一)鲜有统一的战略愿景和统筹规划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地方科研院所虽对国际合作非常重视,也鼓励科研人员加入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国际协会或学会,但对于如何参与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合作,并未从单位层面进行统筹规划,鲜有统一的战略愿景、实施方案和保障激励措施,现有参与国际组织的科研人员多因科研需要而自发加入。有的地方科研院所对如何选择国际科技组织、加入后如何开展国际合作、合作形式和内容、维护和联络措施、会费支付,如何在国际组织发挥作用等不甚了解,甚至部分院所对本行业本领域有哪些知名国际组织从未关注。

(二)整体相对薄弱

受限于自身科研水平、人才团队现状和相关管理制度等,地方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开展合作的整体情况不太理想,实质性科研合作较少。调研发现,地方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组织已开展的国际合作,包括参加国际组织年会、联合发表论文、联合举办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并以参加学术年會为主,甚少涉及在国际组织任职,以及共建联合研究机构、联合研发项目、设立合作研究基金、联合申请政府间国际项目等实质性和深度科研合作。

(三)专业人才不足

地方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具有规模优势,但是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顶尖科研人才和有国际化背景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相对缺乏。参加国际组织、设立北京办事处等活动,亦需要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了解科研领域现状和相关政策的拔尖创新人才。调研发现,地方科研院所具有影响力的人才在国际组织任职的相对较少,能够担任执行主席、秘书长等重要职务的更少,未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和代表权,在国际组织能够发声的机会不多,对于参加国际组织活动推动力不足,国际影响力远远不够。此外,科研人才大多专注于本领域专业科学研究,对于宏观政策和国际规则等关注较少。

(四)制度和机制制约

地方科研院所一般为事业单位,加入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合作受到单位性质、体制机制和管理政策等多方面因素限制。此外,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单位关于加入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合作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激励机制,因此存在科研人员加入国际组织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科研人员大多是自主加入或者为了完成工作任务。

三、地方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模式与路径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我国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为解决和应对全球性发展难题和挑战提供了新路径。在新的起点上,地方科研院所需要以更高、更开放的视野,探索符合地方科研院所自身特点的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模式与路径。

(一)地方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模式

1.联合举办国际会议

国际科技组织的主要活动之一为组织国际会议,包括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和年会,使各国的科研机构、科研工作者可以更充分、更有效地相互交流,从而促进科技合作。近年来,国际科技组织举办国际会议非常活跃,各国专家学者云集,就重大科技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与已加入的国际组织开展交流合作最主要的形式是参加其举办的国际会议,其次是联合举办国际会议。

2.到国际科技组织任职

到国际科技组织任职,不仅可以最快捷和有效地获取前沿知识和科技信息,提升地方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人才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和美誉度,贡献中国智慧,而且能提升我国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例如,北科院院属单位北京天文馆前任负责人一直担任国际天文馆学会IPS(世界天文馆界的专业组织,致力于世界天文馆先进技术和成果的交流,促进世界天文馆的发展)理事会成员,历年来多次出访参加年会,参与理事会未来发展讨论等。由于其具有理事会成员身份,北京天文馆也于2014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二届IPS大会。

3.吸引国际科技组织落户

国际科技组织落户地方科研院所是其直接参与国际科技组织活动、推动国际组织发展的最直接的形式之一,能为地方科研院所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带来便利。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跨国人员流动受限,给地方科研院所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与挑战。落户地方的国际科技组织能够发挥其地理优势,与地方科研院所继续保持密切的国际科技往来与合作。这种模式能够减少“黑天鹅”事件带来的影响,推动开放创新生态的构建。

(二)地方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实现路径

1.做好顶层设计,搭建桥梁和纽带

地方科研院所要做好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顶层设计,巩固和拓展国际合作双边交流和多边合作机制,搭建地方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桥梁和纽带。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建立在多年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厚积累上。应继续维系地方科研院所的“老朋友”,同时扩大国际“朋友圈”。在后疫情时代,要利用网络开展“云外事”活动,与国际合作伙伴通过邮件开展“云联络”,保证联系“不断线”。

2.积极加入国际科技组织

会员资格是加入国际科技组织,参与科研活动、年会,行使成员权利,提高国际话语权的基本路径。地方科研院所一般是各地方政府所属的大型多学科高水平科研机构,汇集了多个重点领域的科研领域。要积极梳理国际科技组织相关信息,申请加入并获得会员资格。对于国际性综合组织,建议由院所总部加入,比较专业和细分的科技组织可由院所的下属单位加入。

3.积极与国际科技组织开展互动

要积极与国际科技组织开展互动,包括参加、联合举办国际会议和任职。国际会议是连接科研院所与国际科技组织的重要平台。应继续鼓励科研人员和专家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展示学术成果,交流科研经验,扩展国际合作网络。要用足用好各地方政府鼓励科研人员出国的政策,多参加国际会议,同时积极申请、承办或与国际组织联合主办国际会议、国际论坛等大型活动,利用好国际会议平台建立扩展与国际组织的深度联系,传播声音,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应鼓励地方科研院所各领域专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工作,主动争取担任国际科技组织的职务甚至是重要领导职务。

4.吸引国际科技组织落户

国际科技组织已成为国际科技合作与大科学计划的推动者,国际重大问题新规则的制定者。建议加快吸引高水平的国际科技组织总部落户地方科研院所,或设立分支机构如地方办事处等,充分利用国际科技组织的全球性网络,为地方科研院所聚集创新和国际科技创新资源搭建桥梁建立渠道,促进国际高端科技资源和决策性战略性资源的聚集。

四、地方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保障措施

开展国际合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地方科研院所应抓住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机遇期,为加入国际科技组织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一)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制度、资金和人员保障

要完善顶层设计,為加入国际组织等工作构建长效机制,加强对加入国际组织科研院所的制度保障、资金保障、人员保障等。围绕各级地方政府重点任务,借助国家和地方外事资源平台,全面掌握国际组织相关的动态信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各委办局对加入国际组织科研院所的各项政策支持和资金调配。建议各地方政府为国际组织工作人员、洽谈合作人员,提供更多便利化措施,为地方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组织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二)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加入国际组织的体制机制

围绕各级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和省市定位,对接“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的需求,结合地方科研院所自身定位,抓住科技创新领域新建国际组织的契机。重点保障较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特别是一些能够参与深度治理的国际组织,迅速融入其中,主动发声,讲好中国故事。建立健全地方科研院所加入国际组织的信息共享机制,选定加入国际组织的意向清单并跟踪信息,建设加入国际组织的综合数据信息化平台。

(三)营造人人参与的国际化氛围,提升外事工作的服务保障

要提高地方院所各部门人员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意识,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整合现有的国际科技合作资源,加强外事工作的指导、服务、培训、咨询等职能,为加入国际组织提供完善的外事配套服务。

五、小结

地方科研院所应将参与国际组织作为加强国际交往、开展交流互动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自身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制度、资金和人员多方面保障,通过联合举办国际会议、选派领军人才在国际组织任职、吸引国际组织落户等模式,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开展互动,开创国际合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万钢、蒋作君出席全国政协“国际科技合作与大科学计划”双周协商座談会[EB/OL].(2016-8-24)[2022-01-17].http://www.rmzxb.com.cn/c/2016-08-24/996564.shtml?n2m=1.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EB/OL](2016-08-08)[2022-01-1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8/08/content_5098072.htm.

[3] 发布会实录:北京编制《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专项规划》,确定“一核、两轴、多板块”空间布局[EB/OL](2020-09-27)[2022-01-16].http://wb.beijing.gov.cn/home/gjjwzx/xxzl/202009/t20200928_2101081.html.

Research on the Mode and Route of Local S&T Academies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S&T Organizations

Li Junkai  Geng Nan  Liu Chang

(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100089)

Abstract:Local s&t academie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for local s&t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opportunities,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of local s&t academies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and explores the mode and path of local s&t academies involving in international s&t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m to promote the scope and level of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and enhance their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Key words:Local S&T Academies;International S&T Organization;Mode;Route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管理提升专项课题(编号:BZ202000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军凯,女,1973年生,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科技创新。耿楠,女,1980年生,硕士,二级翻译,研究方向:科技管理、科技政策。刘畅,女,1984年生,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政策、国际传播、国际关系。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科技
浅谈科研院所以价值为导向的绩效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科研院所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策略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浅谈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管理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