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戏悦幼儿促发展

2022-03-28 11:08陈爱华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材料游戏幼儿

陈爱华

游戏是幼儿与生俱来的权利和能力,游戏也是幼儿学习和建构经验的过程。然而,幼儿园无“真游戏”、幼儿“被游戏”等现象屡见不鲜。我园积极开展户外游戏改革,设计“真游戏”“好游戏”,让幼儿真正玩起来,游戏点亮童年。

一、玩起来——回归游戏本质,彰显生命特质

要想使幼儿游戏有游戏的样子和味道,幼儿园就要彻底舍弃成人对幼儿游戏的控制,让幼儿真正玩起来,确保幼儿能自主决定玩什么、怎么玩、与谁玩。

1.有地方玩

我园原有的建筑条件致使幼儿几乎“没地方玩”,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游戏需求对园所的物理空间进行增容提质。我们对游戏场地进行了多轮改造,以充分拓展幼儿的游戏空间。我们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因地制宜建造了多座游戏小屋、材料储存屋,增设了户外攀爬架、树屋、索道、坡道组合等游戏设施;用收納箱或收纳柜取代原有用灌木、围栏等围成的游戏场地间隔,让幼儿游戏不再受场地边界的局限。我们还改造了沙水池,建了10多个人工压水泵,投放了多种自制的沙水玩具,使沙水池由无人问津变得热闹非凡。

2.有材料玩

过去,大多数游戏材料是教师投放的,甚少考虑幼儿喜不喜欢、需不需要,导致幼儿不想玩。而且投放的游戏材料种类与数量过少,难以满足幼儿多样化探究的需要,导致他们玩不起来。因此,我们组织教师围绕游戏材料的投放策略、制作方法等进行学习与研讨,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整改方案。为了满足幼儿创造、表现、挑战、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需要,我园根据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已有经验等因素,投放低结构、可移动、可组合、高挑战的游戏材料(组合攀爬架、多种规格的木板以及各种型号的滚筒、单梯、平板小车等)。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为幼儿的游戏创造了无限可能。比如:收纳用的玩具柜可变身为“小舞台”,支持小班幼儿玩表演游戏;废弃的轮胎也可以是“搅拌机”,里面放加上水、沙、鹅卵石,用木棍搅一搅,可用来造混凝土房子。

3.有时间玩

以往的游戏时间,幼儿刚玩了一会儿,就得赶紧结束进入下一活动环节。幼儿在游戏中不能“玩过瘾”。对此,我们对游戏时间做了变革。首先,将幼儿一日作息时间“化零为整”。早操时间与户外自主游戏时间整合,自主点心时间与游戏表征回顾时间整合,班级自主决定游戏后集体/小组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见表1、表2)。其次,户外场地安排实行“推磨轮换”制。户外按地理位置划分了18个区域,每个班级每两周固定在相邻的两个区域内进行游戏。随着幼儿对场地、材料、玩伴的日益熟悉,两周固定区域活动已不能满足幼儿深度探究的需要,于是我们将区域调整成一个月更换一次,同时将每周前三天设为幼儿固定区域游戏,后两天为幼儿可自主选区游戏。由于游戏场地相对固定,游戏时间有了保证,幼儿能在游戏中玩得更“嗨”,他们的游戏也更加鲜活。

二、真游戏——释放幼儿天性,引发主动学习

只有变“教师的游戏”为“幼儿的游戏”,让游戏真正落地,幼儿才能快乐游戏,幼儿园才能通过游戏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

1.开展幼儿游戏反思

在将“经历”转化为“知识”的过程中,反思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要引导幼儿认识和反思自己的经历,以多种方式反映和表征自己在一日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与知识。我们将幼儿游戏的四次反思融合在一日生活之中:第一次反思在每次游戏结束后,幼儿把自己的游戏内容画出来,还可以画出自己的心情或想法(图1);第二次反思是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画了什么(如怎样游戏的),教师用文字完整地记录他们的语言,幼儿在表述时会再次思考自己在游戏中的发现和想法(图2);第三次反思是在集体活动时间,教师展示自己在游戏现场拍摄的游戏照片、视频,引导幼儿观看、回顾,并展开讨论(图3);第四次反思是幼儿的游戏表征作品被展示在墙上,幼儿可以反复去看,和游戏对话、与同伴互动(图4)。幼儿通过反思提升了游戏表征与表达能力,即使不爱说话或不会画画的幼儿,也愿意把自己的游戏过程与体验记录下来。慢慢地,作品墙上他们的作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

2.做游戏计划和写游戏日记

教师要借助游戏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体验、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我园一直鼓励、支持幼儿做游戏计划(图5)、写游戏日记(图6)。师幼共同绘制游戏地图。幼儿可以自主制订游戏计划,选择游戏场地、材料、同伴、内容等。教师根据幼儿的游戏计划组织游戏活动,采取多种策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结束后幼儿以游戏日记的形式回顾自己在游戏中的所作所为、所学所得,通过游戏去探索、发现、创造,并进一步梳理和总结,提升自己的游戏能力和水平。

三、好游戏——提升游戏素养,辉映师幼 心灵

幼儿园不是游乐场,不仅要让幼儿玩“真游戏”,还要支持和引导幼儿玩“好游戏”。为此,我们采取了“三步走”策略。

1.倡导教师进行专业阅读

只有触动了灵魂、撼动了固有教育思维,才能撬动后续的游戏改革。我们倡导“走进阅读,人人获益”“读专业书,做专业事”,积极推动教师进行专业阅读。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推荐阅读书目,采用领读、共读、自读等方式,引导教师在专业阅读中获得专业发展。比如:《放手游戏  发现儿童》帮助教师理解安吉游戏的核心和精髓,《小脑袋,大问题——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高水平提问》让教师学会如何做好师幼互动,《涂鸦会说话:解读孩子的心理画》让教师知道怎样读懂幼儿表征,《幼儿园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从游戏故事中发现儿童》让教师学会游戏观察与记录的方法,等等。

2.加强对教师的指导

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存在两种问题:一是习惯性上手帮助,如幼儿玩积木搭建游戏时教师生怕其不会,时不时地去帮一下;二是把放手变成了放任,教师只做到“闭住嘴,管住手”,却做不到“睁大眼,竖起耳”,放任幼儿自己游戏而不及时予以材料或策略上的支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强化了对教师的日常指导。通过每天的“微晨会”,值班园长指出前一天巡查发现的教师在一日游戏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天的改进方向。游戏活动期间,园长、教研主任等对教师在游戏开展中的不恰当行为及时加以制止并予以正确引导。幼儿午睡期间或放学以后,教师集中研讨当天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及思考对策。

3.提高教师的游戏素养

幼儿教师的游戏素养体现在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解读游戏现场的幼儿需要、及时指导和支持幼儿的游戏以及开展层级递进的幼儿游戏等。我们建立了“人人讲、周周评”的观察记录分享制,定期举行“小故事、大智慧”分享会,使教师在分享中进行对话与互动。比如:在分享观察记录时,张老师介绍了自己的发现:幼儿玩云梯时能自主判断游戏的危险程度来掌控游戏进程,不仅会保护自己,还会保护同伴。教师们在互动中一致认为:冒险不等于危险,幼儿在游戏中冒险是为了寻找刺激和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获得更高水平的发展。可见,教师观察记录的游戏案例是提高自己和他人游戏素养的有效教材,适时的分享让教师的游戏观察与记录能力、游戏解读与分析能力、游戏指导与支持能力等都获得发展与提高。

猜你喜欢
材料游戏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可爱的小瓢虫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材料
摇摇鹅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