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经典长篇小说主题教学

2022-03-28 02:18夏峥嵘
语文建设 2022年2期
关键词:主题教学深度学习

夏峥嵘

【关键词】深度学习,长篇小说,主题教学

统编初高中语文教材推荐的整本书阅读以经典长篇小说为主,14 本书中(不含自主阅读)共有长篇小说8 本,包括高中推荐的《红楼梦》、初中推介的《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简·爱》等。长篇小说的阅读中,主题是一个重要的探究专题。笔者根据日常观课评课发现,以长篇小说的主题探究作为教学内容的课存在很多共性问题,比如角度单一的窄阅读、标签式的浅阅读、脱离生活的空阅读等。

2014 年9 月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着手研究开发“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将其作为落实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践途径。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教授艾根在《深度学习:转变学校教育的一个革新案例》中提出,“学习深度”具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即知识学习的充分广度、知识学习的充分深度和知识学习的充分关联度。[1]用这个标准来引领长篇小说主题教学,能有效解决窄阅读、浅阅读和空阅读等问题。

一、主题教学的广度要求

对主题教学而言,知识学习的充分广度指容许从不同的文化背景来审视作品的主题。经典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了多种文化的解读烙印。对经典长篇小说主题教学而言,体现知识学习的充分广度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主题解读时不拘泥于一个视角,能够尊重多元、立体考量,不作主题先行的标签式阅读。

统编教材对于《骆驼祥子》的阅读设置了“探寻悲剧的原因”的专题,指向小说的主题教学。有教师授课时以辩论赛的形式组织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辨析祥子堕落的原因,正方认为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反方认为是个人原因造成的。这样的辩论赛题目设置是不科学的,观点不构成对立,因为无论哪方获胜,所得出的结论都是一个伪命题。祥子的悲剧有社会原因,这是客观角度,包括生活的时代背景、北京的自然环境、车行的物质条件、他身边的人群等;也有个人原因,这是主观角度,包括个人性格、年龄、经历造成的思想狭隘等。

《骆驼祥子》的主题教学要体现充分广度,还要分析祥子的悲剧的多重意义。

从社会分层理论的视角看,祥子的悲剧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小人物的目标很简单,祥子只想要有一辆车拉客,能够保证基本的吃饱穿暖。小人物的地位很低下,对于政府、社会、战乱和时局,对于车行、主顾,他们没有任何的话语权,也没有自主权。小人物的命运很可怜,常常被宰割、被凌辱,随时可能“栽倒在地上”。

从社会价值理论的角度看,祥子的悲剧是个人奋斗的悲剧。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年轻、健壮、勤奋,没有不良嗜好,祥子的买车史就是个人奋斗史。《简·爱》也是描写个人奋斗史的作品。有人把《简·爱》的主题解读为“孤女的逆袭”,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个人奋斗多以失败告终,这是普世规律。《简·爱》的结局是浪漫的,所以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说:“《简·爱》的结尾过于圆满了,甚至脱离了那个时代女性不具备地位的社会特点,它是‘败笔。”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看,祥子的悲剧又是精神毁灭的悲剧,是“自我”和“超我”毁灭的悲剧。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追求快乐原则,“自我”遵从现实原则,“超我”遵从道德原则。祥子买车经历三起三落,在第一次买车后就偷了骆驼,他的“超我”丧失了一部分,但“自我”依旧存在,所以还是积极拉车,甚至更为勤奋。在买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以后,他惶恐无助,陷入迷茫、麻木,开始认命,这时候他的“自我”又丧失了一部分。而在三起三落之后,他唯有“本我”,唯有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唯一的要求是避免痛苦,求得个体的舒适。祥子最后的生存状态就是只有“本我”的生存状态。

回到辩论赛上来。辩论赛不适合对于祥子悲剧的分析,那么适合其他文学作品主题的探究吗?也不适合。因为绝大多数文学作品的主题是多元的。使用非此即彼的辩论赛方式来探究小说的主题,属于主题先行的解读,忽略了小说作为一个文本的张力,其实是在倡导单一角度解读。

不同的受眾解读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说的就是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问题。教育传播系统有六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和教育环境。对长篇小说主题教学而言,主题就是教育信息,教育者和教育媒体以及教育环境、受教育者都可能对教育信息的品质产生影响。即使传播一样的教育信息,对不同的信息知识的接受者也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要保证教育信息的品质和传播品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视角,比如前面所说的辩证分析法,引导学生明了,一个事件的形成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这是主题教学的重要原则。

在长篇小说的主题教学当中,知识学习的充分广度这个原则指向主题探究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极为有利的。

二、主题教学的深度要求

小说不仅仅是故事,只把小说局限于情节的教学没有遵循知识学习的充分深度原则。对于主题教学而言,知人论世作为我国传统的作品解读方法,也能体现知识学习的充分深度的原则。而经典长篇小说因其流传时间长或地域广,其主题已经历了深度挖掘,挖掘的过程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存在偏颇。教学时要做到探究精准聚焦,能够去除“知其人”和“论其世”方面的遮蔽。

根据笔者的观课情况来看,不止一位教师在分析《骆驼祥子》的主题时展示了老舍的一句话:“我只写出我对他们的同情,而不敢也不能给他们指出一条出路。我用他们的语言、形相、生活等等描画出一些阴森晦暗的景象,其中可没有斗争,也就没有希望与光明。”老舍1952 年时说这句话是有时代背景的,应该是针对他自己的部分作品。

《骆驼祥子》并非如此,也许不能说指明方向,但至少展现了老舍对底层人物寻找“希望和光明”的思考。

一方面,作者多次批判了“个人主义”。“独自一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教个小孩子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你说是不是”,这是作者在预言个人反抗的失败。书中反复出现的短语“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是带有作者思想情感倾向的议论性短语。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全书的结尾句:“他等着吸那最后的一口气,他是个还有口气的死鬼,个人主义是他的灵魂。这个灵魂将随着他的身体一齐烂化在泥土中。”显然,作者在批判个人主义。

另一方面,老舍在小说中不甚明显地提到了“社会主义”。祥子眼里的“圣人”曹先生自诩为“社会主义”者。曹先生温文尔雅、待人真诚,曹先生一家人慈善、温暖,就是仆人高妈也古道热肠,一家人和睦温馨。曹先生一家可以说是作者对社会发展的一种模糊的期望,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骆驼祥子》于1937 年连载于《宇宙风》上,在20 世纪30 年代的中国,老舍能预见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地位,这应该是老舍的远见。唐弢曾这样评价《骆驼祥子》:“老舍探索劳动人民解放道路所得出的一个崭新的结论,显示了他过去作品中所没有的可贵的发展。”

主题学习的深度标准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把名著读细,深入字里行间钻研文本,找寻散落于文本中的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信息价值,深入思考,仔细推敲信息增值。这里牵涉到略读和精读的读书方法的问题。有人认为整本书阅读主要是略读,其实,整本书阅读既有精读也有略读,即使是略读,对于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短语、句子依然要高度注意,这是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

这个标准指向聚合性思维训练,对于学生完成知识结构的建构很有意义。

三、主题教学的关联度要求

充分关联的方式是内外勾连。向外勾连包括与同时代、同题材作品的勾连,还包括勾连作者的其他作品等;向内勾连主要指作品本身的前后勾连,还包括勾连改编作品,勾连作者的写作背景等。

从向外勾连的角度来看,新文学诞生以来,胡适写过《人力车夫》,鲁迅写过《一件小事》,杨绛写过《老王》,但他们都是以俯视的姿态表达对人力车夫的同情。对车夫的生活状况描摹深入真切者,只有老舍。

但这并不是说《骆驼祥子》没有瑕疵。我们向内勾连作一个比较。祥子和小福子的爱情很突然,没有任何伏笔,没有爱慕、相识的过程,这是因为作者并不深入了解车夫的爱情。但小说对虎妞和夏太太勾引祥子时的过程写得详细,甚至深入地刻画了祥子的心理。这是一种媚俗的表现。1936 年春夏,山东大学闹了学潮,老舍辞去教职,专心投入《骆驼祥子》的写作中。这时候舒济、舒乙相继出生,老舍当时的生活是有压力的。老舍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卖得出去呢,多得个三块五块的,买什么吃不香呢。卖不出去呢,拉倒,我早知道指着写文章吃饭是不易的事。”老舍希望能“多得个三块五块的”,也是很自然的。

跨界阅读也是一种充分关联的表现。经典通常有很多改编的版本,有不同艺术形式的呈现,比如小说《红岩》改编的作品很多,有电视剧《烈火中永生》和《江姐》,有电影《在烈火中永生》,有豫剧《江姐》、歌剧《江姐》、舞剧《红梅赞》等。

要说明的是,对于主题教学而言,充分关联度不体现在脱离作品实际,套用现代人的生活观念、方式以及状态来解读作品。有教师在《骆驼祥子》主题解读课上假设祥子穿越到现在,让学生做一个“阻止祥子堕落计划”。祥子的堕落是能够阻止的吗?这样的穿越很无聊。

用充分关联度标准来引领长篇小说主题教学,是为了在一个较为宏大的文化背景下观照作品,完成主题的思辨性解读。这涉及评判,而评判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对于学生建构批判性阅读体验大有裨益。

四、主题教学的策略要求

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包含认知、元认知、自我和知识四个系统。深度学习是符合学习科学基本原理的学习,西南大学深度学习研究中心主任胡航将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作为指导思想,来理解和界定“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设计模式,强调“元认知”的学习,意图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及监控达到目标的过程、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等。[2]而经典作品的主题探究能够保证学习策略的代表性。

探究长篇小说主题的策略有很多,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应该习得。

第一,从人物形象与命运情节等的描述中探寻主题。

对于祥子的形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其性格发生的变化。刚来北平的祥子健壮有生气,他勤劳而纯洁,他本分知足,他有理想、知廉耻、明善恶。最终的祥子为了钱告密害人、骗高妈、嫖妓,为人奸猾、自私、虚伪、无耻。是什么导致祥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是社会,万恶的社会吞没了一个健壮淳朴的农村青年。

情节的分析一样可以指向主题。祥子遭受打击源于买车的“三起三落”。第一辆车被逃兵掳走,这应归咎于战乱。第二次,他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这归咎于政府及其走狗。第三次,他不得不卖掉车去料理丧事——这大概源于民众和祥子思想的禁锢。夏太太的引诱加速了祥子的堕落,小福子的死亡打破了祥子在人世间最后的希冀,这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造成的。

学生经过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来探究主题的过程,得以收获分析人物性格的变化、通过细究情节的因果来探究主题的策略。

第二,从环境的描写中探寻主题。

祥子生活的环境主要有三个:车行,大杂院,曹先生家。看一段自然环境描写:“春已有了消息,树枝上的鳞苞已显着红肥。但在这个大杂院里,春并不先到枝头上,这里没有一棵花木。在这里,春风先把院中那块冰吹得起了些小麻子坑儿,从秽土中吹出一些腥臊的气味。到了六月,大杂院里在白天简直没什么人声。孩子们抓早儿提着破筐去拾所能拾到的东西:到九点,毒花花的太阳已要将他们的瘦脊背晒裂,只好拿回来所拾得的东西,吃些大人所能给他们的食物……”这既是肮脏、燥热的自然环境,也映射了饥饿、贫穷的社会环境。在大杂院里,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没有裤子穿,怀了孕的妇女还得做苦工,老人死了没棺材,男人迫于生计异常苦闷,只能靠酒精麻醉自己,打老婆凶残无比,甚至逼女为娼。20 世纪30 年代的旧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城市民不聊生。

这个策略旨在告诉学生,作者描述怎样的环境,就是在控诉或赞扬怎样的社会。

第三,从议论性的句子中去探寻主题。

从议论性句子的分析看小说的主题,前文已经提及了“个人主义”等句子。这里再补充一些。

“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这是作者对社会的控诉。

“苦人儿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着一些公理。”这是作者对祥子的同情。

“祥子没有办法,只好等着该死的就死吧!愚蠢与残忍是这里的一些现象:所以愚蠢,所以残忍,却另有原因。”这是作者哀人之不幸,更哀社会的不公。

第四,从作者和评论者的只言片语中窥探主题。

老舍先生曾谈到《骆驼祥子》的创作,他说所要观察的不是车夫浮现在衣冠上的、表现在言语与姿态上的那些小事情,而是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老舍试图通过劳苦社会好人没好报的故事,质问“好人”所生存的社会环境。

策略的教学有两种路径,安德森认为:“起初,这些策略可能需要从外部教授给学生,也就是直接由教师教授……在学生对这些策略的提炼和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它们便会成为其反省认知知识的组成部分。”[3]长篇小说主题学习策略也应遵循这个原理。

五、主题教学的评估要求

深度学习是重视评估的学习。艾瑞克·詹森等人提出的“深度学习环”中,两次提到了评估: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激活先前知识→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评价学生的学习。[4]如何评估呢?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提供了方法,如图所示[5]:导向作用的方法,量表是评估证据的一种。以下是一份侧重策略的长篇小说主题学习评价量表:

要说明的是,这个量表是对所有的主题探究发挥作用的量表,而不是只针对《骆驼祥子》的主题探究,在学习其他具体名著时还需要设计与之内容相勾连的具体量表。

就经典长篇小说主题教学而言,充分广度、充分深度、充分关联度是教学内容方面的标准,重在通过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而策略要求則是以教学内容为路径,以构建反省认知知识为目的,旨在思维训练本身,提升思维水平。评估先行的要求是服务教学内容和策略建构的组织原则。

猜你喜欢
主题教学深度学习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
服装专业“主题教学”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