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远方时,我看到了你的悲伤

2022-03-28 02:28曹振宇
美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观赏者浪漫主义画作

曹振宇

船夫快活地回到平静的内河,

他从遥远的海上归来,如果他有收获。

我也会这样回到故乡,要是我收获的财产多如痛苦。

你们,哺育过我的可敬的两岸啊,

能否答应解除我爱的烦恼?

你们,我孩提时玩耍过的树林,

要是我回来,能否答应再给我宁静?

在清凉的小溪边,我看过水波激荡,

在大河之旁,我望着船儿驶航,

我就要重返旧地!

你们,守护过我的亲爱的山峰,

还有故乡的令人起敬的安全的疆界。

母亲的屋子乃至兄弟姐妹们亲爱的拥抱,

我就要向你们致候,

你们的拥抱像是绷带,会治愈我的心病。

你们旧情如故。

但我知道,

我知道爱的烦恼不会那么快痊愈,

世人所唱的抚慰人的摇篮曲,

没有一首唱出我内心的痛苦。

因为诸神赐给我们天国的火种,

也赐给我们神圣的痛苦,

因而就让它存在吧。

我仿佛是大地的一个孩子,生来有爱,也有痛苦。

——〔德〕荷尔德林《故乡吟》

诗歌往往能将艺术作品中难以捉摸的部分诠释得更加精当。诗人荷尔德林(Holderlin,1770—1843)的《故乡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及其对故乡的向往,这与画家弗里德里希的画作《雾海上的漫游者》中所传达出的某种情感成分相契合。究其原因,除两人曲折的人生境遇相似之外,还在于荷尔德林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而弗里德里希则是同时代德国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其中的联系不言而喻。《雾海上的漫游者》是弗里德里希的代表作,画中蕴含着各种复杂的因素,有对国家兴亡的忧思、对永恒精神的探求、对存在与价值的拷问等。

一、悲伤的童年

1774年9月5日,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出生于德国格雷夫斯瓦德港市。从7岁母亲去世时算起,他就开始一次次地接触到死亡。8岁时,妹妹伊丽莎白死于天花;10岁时,他的兄弟约翰·克里斯多夫在营救落水的他时不慎溺亡。亲人接二连三的逝去对年少的弗里德里希来说是沉痛的打击,这样的生活经历也使他形成了孤独、忧郁的气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弗里德里希的沉默不断内化沉淀,逐渐成了内向少言却思想丰富的人。

少年时代为了追寻绘画梦想,弗里德里希的写生足迹遍布整个德国。对他而言,旅行既能缓解因亲人离去而产生的心灵伤痛,同时也成为他与自己内心交流的最好方式。

1798年,在哥本哈根艺术学院系统学习了四年的课程之后,弗里德里希移居到德累斯顿,这里被弗里德里希称为“德国的佛罗伦萨”。他在德累斯顿众多的博物馆中漫游,从不同时期艺术大师的杰作中汲取养分。这座走在当时德国浪漫主义运动最前列的城市给弗里德里希打下了不可磨灭的艺术底色。

二、新婚时期的杰作

1818年,弗里德里希同25岁的克里斯蒂安·卡罗琳·博默结婚了。弗里德里希的婚后生活很幸福,两人育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这让弗里德里希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这段时间也是他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

也正是在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艺术生涯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雾海上的漫游者》。与其以往的创作风格相比,画面有了些许暖意和温和。但是挥之不去的痛苦经历影响了他一生的艺术创作,个体的渺小、孤独无助的悲伤情绪自始至终充斥在他的画面当中。对存在与死亡的追问一直是他艺术乃至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倾向使他的作品趋向于深度的哲学思考,并充满思辨的魅力。

三、漫游者的姿态

《雾海上的漫游者》描绘了一位身着深绿色风衣的漫游者。他背对观者,拄着手杖,伫立在山巅的岩石之上,望着层峦叠嶂的远山和日出时刻变化无穷的云海。漫游者那坚定的步伐和英雄一般的气魄恰似要以全新的姿态来面对未来,透露出试图探索远方的无畏精神。

观赏者的视线之所以第一眼能够触及图中人物,是因为漫游者的形象与画面中透视消失点的位置相重合,在此视觉规律的作用下,观赏者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就转移到了漫游者身上,从而营造出观赏者即漫游者的视觉效果,使观赏者犹如身临画境,得以潜心感受画作中人物的思绪。

四、爱国的忧思

弗里德里希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也总是展现其独到的画意哲学。现实中,《雾海上的漫游者》创作的时期正值普鲁士在内的多国联军在滑铁卢战役中取得胜利、收复失地的第二年。国家的未来是走向统一还是分裂、“德意志同盟”究竟应该何去何从,这是当时包括弗里德里希在内的普鲁士爱国人士内心共同的发问。画作中浩渺如云烟的雾海仿佛象征着充满希望的未来,抑或是象征对国家前景的展望。总之,《雾海上的漫游者》代表了一种指日可待却又遥遥无期的期望。在此,可以看出弗里德里希的浪漫主义主张的是个人情感应以国家神圣为依归,这也是当时整个普鲁士民族性的体现。

五、晚年的境遇

然而,弗里德里希创作黄金时期的这丝暖意在画面中并未持续多久,生活的压力又使得他积劳成疾,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始终承受着病痛的煎熬。苦闷、忧伤又再次回到他的画面当中。

1835年,他因中风而瘫痪,告别了心爱的绘画艺术。仅仅五年之后,66岁的弗里德里希在德国安静地离开了人世。与许多艺术家相同,弗里德里希的作品并不受公众的追捧,生前只有少数人欣赏并购买他的画作。但是他画面中所传递出的浪漫主义精神却深深地启迪着后人。

弗里德里希去世后,他的艺术曾一度被人们所遗忘。19世纪末,挪威表现主义绘画大师爱德华·蒙克在参观了弗里德里希的画室后受其悲剧式风景画的启发,创作了油画《孤独的人们》,以此来回应与自己内心相契合的孤寂。20世纪初期,达利等人也对其画面进行解构重组,弗里德里希绘画中的象征符号被广泛运用到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之中。

六、背身相待的人性精神

作为一幅风景画,弗里德里希在画面中并没有向我们刻意展现德国苍茫壮阔的山河景象,他旨在赋予风景画以全新的人文精神,即从漫游者的视角,去剖析个体存在的精神价值。

在《雾海上的漫游者》中,观赏者看到的是晨曦的云海与漫游者思绪的交融。屹立于顶峰的漫游者背对世人,眼前是流云交错弥漫下不尽明朗的山脊,他就像一座矗立云端的高塔,指引着后来的人们去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期望与不幸。

我们都曾体味过悲伤,经历过苦痛的历练,在生活中,不幸時转身相背,把悲伤留给自己,这种行为大概就是弗里德里希在此所要传达的人性精神。内在的精神通过可视的景象传递出来,翻滚的雾海掩映着漫游者复杂的思绪,漫游者的精神也化成了高山之巅风景的一部分,彼此交相呼应,定格在整幅画作之中。

猜你喜欢
观赏者浪漫主义画作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注重形体艺术表达,塑造全新唱歌表演氛围
学生画作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浅谈舞蹈中编导、演员与观赏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败笔即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