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专业转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利弊分析与调整策略

2022-03-30 09:28舒晓惠
时代经贸 2022年3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跨境电子商务

杨 军 舒晓惠

(怀化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8)

跨境电商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

(一)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简称为跨境电商。跨境电商包括了交易全流程都在跨境平台进行的狭义跨境电商和以“互联网+传统外贸”形式为主的广义跨境电商。跨境电商,早期叫做电子商务外贸,学术上又叫外贸电商,这是一个经济现象,或者特殊的外贸形式,一种新型的经济活动。到现在已正式定义为跨境电商。跨境电商经历了以阿里巴巴(国际站)、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慧聪网等为代表的萌芽期,以DX(易宝)、兰亭集势、阿里速卖通为代表的发展期,和以天猫国际、网易考拉、聚美优品、洋码头、小红书等为代表的爆发期。

从政策层面看,我国虽然在2012年就确定了郑州、上海、重庆、杭州、宁波五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实行“先行先试”,但由于政策面未见明朗,所以观望气氛浓厚。跨境电商真正爆发起步于2014年5月,也正是习近平主席考察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项目之后,市场彻底被激活,因此业界都把2014年作为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元年。紧接着国务院分别在2015年3月、2016年1月、2018年7月,分三批在杭州、天津等35个城市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2019年12月24日,中国政府网又发布了国务院批复设立第四批包括石家庄等24个城市在内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至此,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已达59个。

从市场数据来看,根据网经社、华经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16-2018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持续上涨,从6.3万亿元增长到9.1万亿元,用户规模超1亿人;2019年达到10.5万亿元,用户规模将达1.25亿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12.5万亿元,用户规模达1.4亿人,如图1所示。

表1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9年增补专业

图1 2016-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用户规模及预测

(二)人才需求

需求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跨境电商短时间内在全球范围异军突起,交易规模呈指数级增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引擎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贸易,跨境电商几乎占领了整个传统外贸的半壁江山,人才需求缺口450万,且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

岗位分布。2017年5月,在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RW-17-03-01项目取得重大成果,发布了《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研究报告》,共回收调查问卷1149份,访谈跨境电商企业158家。该报告显示,当前跨境电商岗位主要分为管理类、商务类和技术类,具体岗位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跨境电商岗位分布

学历需求。从人才学历层次分布情况来看,进出口企业人才学历分布趋于一致,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人才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本科、高职两个学历段,其次是研究生学历及中职其他学历段的人才,其中出口人才学历分布比例分别为45%、32%、7%、2%,如图2所示;进口人才学历分布比例分别为42%、34%、14%、4%,如图3所示。

图2 出口跨境电商企业人才学历需求

图3 进口跨境电商企业人才学历需求

从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学历层次分布来看,这与国内高校的教学内容和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是相符合的。由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普遍对从业人员实践操作能力、语言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因此在整体人才需求中以本科和高职人员为主。

企业选择人才的专业倾向。2019年10月教育部决定增补高职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目录之前,跨境电商人才供应市场是极少或没有对应跨境电商专业毕业生的,企业在招聘跨境电商人才时只能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相近专业中选择。据阿里研究院《2018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研究报告》结论显示,企业在选择跨境电商人才的专业倾向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和外语类专业,分别达到70.1%、59.9%和44.1%的选择意愿,如图4所示。

图4 企业选择跨境电商人才的专业倾向

多专业人才培养之“争”形成原因分析

形成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之“争”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商务)类、电子商务类、外语类这三类专业。究其原因,主要源于这三类专业对新出现的职界翘楚——跨境电子商务有着不同的内涵解读,如表3所示。

表3 三类专业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内涵解读

我们从学术界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各方不同定义,也可以看出当前出现三类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之“争”的必然性。如表4所示,第一类定义预示了跨境电商就是电商化了的国际贸易;第二类定义肯定了跨境电商就是电子商务交易范围的延伸;第三类定义认为跨境电商就是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的交叉型学科。

表4 跨境电子商务的各方定义

多专业人才培养之“争”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交叉复合的专业属性导致

电子商务专业是融合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而跨境电子商务融合了更多的诸如语言、海关等学科,典型的交叉复合型专业。交叉复合型专业就必须建设一支由多学科背景老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在全国高等学校专业目录都缺席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情况下,全国各高等学校对开设目录外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多学科背景教学团队建设了。因此,导致了与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的专业学科纷纷涉足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

(二)职业教育对市场变化的自然反应

职业教育需要实时地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专业结构,细分专业培养方向,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以及起薪高、前景好、晋升快、需求大的良好就业前景,触发了众多相关专业迅速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对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这是职业教育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的结果。

(三)老旧专业“焕发青春”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一批在过去几十年来为社会高技能人才培养做过突出贡献的专业,逐渐开始没落,招生、就业人数逐渐萎缩,其中原因各异。例如现代经济的高度融合以及运行体制的改革对于纯外语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小,能拥有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同时掌握信息技术、外贸知识以及法律或营销知识的人才才会受到企业的欢迎。此外,像计算机应用等专业,都面临相同的命运,人才需求越来越小,因为企业需求的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具体应用技术人才,即现代社会要求更加细分专业方向。老旧专业急需复苏“焕发青春”,因此跨境电商跨学科“跨中”的相关学科专业纷纷涉足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

(四)供不应求的人才需求所致

虽然跨境电商企业在爆发式增长,但是人才培养远落后于行业的发展,造成人才供不应求,于是造成众多专业“饥不择食”,快速转型,即使是盲目多于理性,也要满足社会大量的人才需求。

(五)专业目录的模糊引起

最新的专业目录是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并没有将跨境电子商务列入专业目录,而是在电子商务和国际商务专业里设置了跨境电子商务的专业方向,但从业人数最多的商务英语却没有跨境电商方向,导致人才培养的争抢。在2019年6月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终于被列入了专业目录,我们期待在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教指委的政策引导和专业指导下,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和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将逐步得到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的教学行为能够逐步得到规范。

多专业人才培养之“争”的利与弊

理性分析多专业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之“争”,笔者认为在未确定专业目录前提下,众多专业开设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向有利有弊。

(一)“争”的利处

解决了市场燃眉之急。对于爆发增长的跨境电商人才需求,众多相关专业反应迅速、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开展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迅速缓解了当前跨境电商人才紧缺的现状,解决了市场燃眉之急。

完善了专业知识体系。笔者始终认为一个新专业的形成,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那就是有极大的社会需求、有相近的二级学科支撑、有成熟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基础。而众多相关专业在探索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积累了各专业跨境电商方向的办学经验,凝练完善了跨境电商专业知识体系,为国家正式将跨境电子商务纳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打下了基础。

探索了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国贸类、电商类和外语类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了“电商+外贸”“外贸+电商”“外语+外贸+电商”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获取了办学经验。

(二)“争”的弊端

人才质量欠佳。多专业争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由于是单个专业办学,对于具有多学科融合性质的复合型专业来说,难免会出现培养目标不一致、课程体系相差甚远的情况,因此很难保证人才质量。

学校声誉受损。有的学校甚至几个专业都设置跨境电商方向,人才出口规格、质量的不一致,学校办学质量和管理规范受到质疑。

办学效率低下。各专业争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挤占了原专业的教学资源,资源、师资不能共享,办学效率低下。

多学科不能融合。各专业独立办学跨境电商,甚至成为竞争对手,多学科无法融合,这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最大忌讳。

多专业聚焦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调整策略

(一)抓住时机,申报新专业

跨境电子商务专业2019年10月刚刚公布增补进入高职教育职业专业目录,且从2020年起执行,目前是最佳申报时机。申报新专业,主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谁来申报,二是如何申报。

第一,由谁来申报。笔者的观点是,由与跨境电商岗位需求关联比较大、且有办学基础的国际贸易(商务)类、电子商务类、外语类专业来主持申报。

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是成立新的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教研室,以课程数量来比较三个专业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贡献度(见表5),分别调配国际贸易(商务)、电子商务、外语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教研室成员。该教研室可以归属于商学院(或经贸学院、经管学院)。

表5 课程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贡献度

折中的解决方案是新专业分别归属在:国贸类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要特别注意商务能力与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商类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要特别注意外贸知识的培养;外语类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要特别注意外贸知识与电商技术的培养。

第二,如何申报。一定要调研充足,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充分,专业定位准确,基础良好,规划科学。可以按如下申报要点进行,如表6所示。

表6 新专业申报要点

(二)明确定位,发展新专业

对于专业建设与发展,根据跨境电商专业学科特点,重点是准确定位和多学科融合。

第一,调研社会人才需求。通过足够样本的社会人才需求调查,明确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调查跨境电商岗位要求,开展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研制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构建准确的课程体系。特别注意跨境电商专业三种性质的课程,以外贸、外语类为主的基础类课程;以跨境电商实务、平台运营等为主的核心类课程;以不同国家文化、历史、法律、风俗等为主的拓展类课程。

第三,实现多学科融合。跨境电子商务对知识的要求跨度较大,涉及到语言、技术、营销、商务各方面,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而原有单专业的师资知识储备难以满足交叉型专业的要求。必须打破学科壁垒,解除专业“单兵作战”的弊端,实现师资融合、课程融合和实训条件融合。

第四,打造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多学科背景配备教师,下企业锻炼、聘企业业务骨干兼职教师,鼓励教师自主创业、注册跨境平台账号,实现双师型、实战型教师。

第五,共建实验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引进真实工作项目,企业真实平台账号交由学校运营。

第六,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作为一个专业,与企业共同开发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不断丰富专业建设成果,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加强专业办学规范。

(三)办出特色,坚定培养方向

如果申报新专业未获批准,或学校有专业布局的长远规划,不申报跨境电子商务新专业,仍然以国际贸易(商务)、电子商务、外语类等相关专业开设专业方向来培养跨境电商人才,那就要办出特色,与跨境电商专业毕业生实现差别化人才输出,可以在目标就业岗位、人才规格定位、方向课程开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实现差别化和特色化。

国际贸易(商务)类专业建议开设两个专业方向:一是传统贸易方向,主要面向大中企业(大中企业有众多国际商业合作伙伴,仍有大量传统外贸业务),就业目标侧重外贸跟单员、报关员、外贸单证员岗位;二是跨境电商方向,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就业目标侧重国际采购专员、通关专员等岗位。

电子商务类专业建议设置两个专业方向:一是网店运营方向(商务),就业重点主要面向运营专员、推广专员、营销专员;二是跨境电商方向(技术),就业重点主要面向网络编辑、网页制作与网站开发。

外语类专业开设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向,可以根据专业优势开办跨境电商客服方向和跨境电商小语种方向。充分发挥外语交际沟通、跨文化交际和商务翻译的优势,打造与国外客户交流沟通零障碍的“金牌客服”。除了具备过硬的外语知识,对于计算机的操作、国际贸易知识、市场营销学等多门学科应广泛涉足,弥补外语类学生专门知识的空白。有专家学者提出在外语类专业商务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语言课程商务化,商务课程双语化”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颇有参考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跨境电子商务
浙江:出台5个新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实施方案
数读
AI需求集中于一线城市,七成从业者月薪过万
辽宁大拇哥农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电子商务法草案首审
文秘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2013年跨境电子商务那些事儿
电子商务: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