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报道:突破“闭环”展精彩

2022-03-31 23:44李央
传媒 2022年6期
关键词:闭环矩阵资讯

李央

对媒体而言,奥运会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调动力,它每次所聚集的媒体数量和报道密集度,都是其他赛事无法比拟的。

北京冬奥会占尽地利人和,国内媒体当然一马当先。与2008年不同,这次参与冬奥报道的媒体阵容更加强大,传播形式更加多样,报道视角更加开阔,细节渗透更加深入。以主流媒体机构为主力军构建起来的媒体集群,声势浩荡,共同完成了一次宏壮精彩的合奏。

北京冬奥会实施的“闭环”管理,其目的主要是防范新冠肺炎疫情对赛事的干扰。实际上,奥运会一向具有向外开放和向内封闭的双重性,向外开放是指它对所有参与者(运动员、媒体和观众)的开放态度,向内封闭则是指它在赛事组织行为中保持了严格的独立性和相对封闭性。众所周知,在整个奥运赛事期间,运动员要遵循各项赛事程序,观众要凭票入场观看。同样,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参与奥运报道的所有媒体和记者,也都提前经过了奥组委严格的审查和登记。在奥运会庞大的组织体系里,媒體传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奥运会向内封闭的特性,促成了媒体阵容的基本构成来自规范的新闻传播机构。

与奥运组织行为相似,传统媒体也有一套比较规范的工作流程,它包括了从采访、编辑、审核、内容发布等多环节的规定动作,可谓国内所有新闻机构的生命线。即便是有受众参与,也是在上述工作环节予以规范化甄别和有立场、守原则的发布。因此,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本质上也是一种“闭环”模式。

北京冬奥会和参与媒体的两种“闭环”交汇、叠加在一起,确保了冬奥会主流资讯的新闻真实性,经得起未来的历史检验,也为东道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实习主席关于讲好“三个故事”的重要指示提供了有力保障。

北京冬奥会每天都会安排十几场新闻发布会,为媒体提供了用于内容制作的基本素材。长期以来,历届奥运会的组委会都采用固定化发布资讯的安排,这让传统媒体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两种态势:一方面,由于资讯的发布出口一致,造成了很多报道内容出现同质化状况;另一方面,为了尽量改变受众的印象,很多媒体只能在新闻创新上发力——一些知名记者也因而积极响应,靠新闻的独特性提高了知名度;或者在评论、项目述评上费尽周章——评论是最容易区分彼此观点、判别水平高低的,媒体机构通常会为拥有高水平评论员感到自豪;少数有独家渠道的,可能会在讲述人物故事方面高人一筹——由于奥运赛场采访空间的限制,媒体如果计划在赛事期间的第一时间讲述精彩的人物故事,就需要记者提前准备好素材。

这样的竞争局面,归根结底还是针对奥运赛事主体资讯的存量博弈。

奥运赛事是媒体报道的主战场,但它绝对不是奥运会的全部内容。在赛场外,北京冬奥会为国内媒体提供了另外一个增量博弈的战场,它涵盖了奥运组织、各界参与、文化活动等,其报道容量甚至远远超过赛事本身。尤其是东道主的媒体集群,它们被赋予的责任重大,必须开拓视野,立足高远,尽力传播北京冬奥会的全方位成果。在增量博弈战场,东道主媒体之间的竞争,白热化程度更高,只是关注度可能还普遍比不上赛事资讯。

当下,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融媒体矩阵,而如此大规模、全方位应用于奥运会报道,在北京冬奥达到了一个顶峰。

融媒体矩阵的出现,是传统媒体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外部因素挑战的一种集体行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因素影响了资讯的发布空间和发布路径的单一线性化(最典型的是纸媒),二是资讯发布主体的平民化(自媒体)。基于奥运会的资讯发布的限定性,尽管有些运动员可以利用自媒体发布一些零星信息,少量工作人员或者观众可以发布一些花絮,但都不影响大局。比较重大的改变,还是来自主流媒体的融媒体矩阵。

在融媒体矩阵里,传统媒体保留了新闻采编的核心队伍,他们是先守正、后创新的基础;新媒体则承袭了传统媒体坚守新闻底线的优良传统,它的表现就是没有丢失传统媒体的基本工作流程。

从北京冬奥会的新闻实践来看,可以发现融媒体矩阵给新闻机构带来的诸多变化。矩阵里的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闭环”,获取了更多的互动行为,这符合奥运会鼓励参与的精神;它拓展了新闻触角的空间,一些过去电视机构才能完成的报道,如今成为文字机构的产品;报刊文字容量和电视时长的有限性,在新媒体这里得到了彻底改变;新媒体的开放性带来了叠加效果,传播行为自身往往成为二次传播的新闻源,如来自网民对某位冠军、对某条热点资讯的集体精彩评论,可能成为媒体再度报道的对象。

“闭环”一旦突破,离精彩就不太远了。

作者系《新体育》杂志总编辑

猜你喜欢
闭环矩阵资讯
时尚与数字共舞,打造印花供应链生态闭环
公平关切下闭环供应链差别定价决策
资讯Information①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FANUC 0i C/D全闭环改为半闭环在数控机床维修中的应用初探
矩阵
矩阵
矩阵
巨头筑墙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