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融媒构建的实践研究

2022-03-31 21:03张倩薛亚青
传媒 2022年6期

张倩 薛亚青

摘要:中国青年报社响应党中央加速媒体融合发展的号召,紧密依托互联网渠道和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在自身定位方面,强化党媒属性,革新思维、改革体制机制,提高影响力;在产品创作方面,力求做精做优、提高精品效益、加大新媒体投入;在用户需求方面,增强自身青年特色、积极服务学生群体、充分利用网红和明星的正向效应。未来,中青报社将以“融媒云厨”为中心,进一步做好主流媒体的融媒转型工作。

关键词:中国青年报社  融媒体转型  主流融媒  舆论宣传

中国青年报社积极响应中央关于推动融媒体深入发展的号召,紧密依托互联网渠道和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担当起为党育人、服务大局的重要使命。为更好地面向青年展开宣传教育和服务,增强对青年的引导力,中青报社以扩大影响力为目标,从自身传播效率和公信力两方面下手展开融媒改革。

一、以改革促融合,争做优秀党媒

中国青年报社经营着共青团中央的机关报《中国青年报》,该报是中国共产党针对青年群体进行宣传教育的官媒,是传播中央精神的重要载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报社必须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站稳政治定位、找准產品定位,坚持正确媒体融合方向,力争将旗下产品打造成新时代青年主流媒体。

1.以“四把标尺”检验真假融合。中青报社根据自身的实践总结,提出了检验媒体融合成色的四个标准:一是必须坚持党委负责,在舆论宣传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好作为党团喉舌的作用;二是旗下各个媒体须真正融为一体,而非随意拼凑和组合;三是运营团队须一体化,多个媒体渠道由同一团队共同运营,统筹安排;四是须以产品质量和内容创新为中心发挥主流媒体的品牌优势、团队优势、内容优势。

2014年,中青报社在党委的领导下启动融媒体转型序幕,进行“报网互动”、“报网融合”等多种探索和尝试,并陆续上线“24小时中青报在线”的网络平台,和“24小时中青报随手看”的移动端服务。2017年,“融媒小厨”正式上线,集各个媒体渠道的内容创作、传播和运营为一体,标志中青报的转型走上正轨。当前,“融媒小厨”已正式升级为“融媒云厨”,坚持主流价值观,在不断守正创新、自我革命中成长。

2.以“思维再造”重构专业党媒影响力。中青报社重塑自身定位,革新思维方式,打造党与群众之间上传下达、国际与国内联动、内宣与外宣统筹、宣传与服务并重的新平台。为此,中青报社围绕自身特点,构建了内容、技术、运营、管理、团务五大板块,拓展自身边界,在原有的“媒体+团务”的基础上,增加了“智库”、“服务”等属性,让更多人了解、分享新时代中国治国理政所取得的成就。

在治国理政思想的宣传中,中青报社开设《青年大学习》系列团课,并以《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为题开设栏目;在向服务型媒体转型的实践中,中青报社推出“团团微就业”平台,并主办了服务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专项行动,将打造服务型媒体纳入自身转型目标之中;在国内外联动方面,中青报社联合共青团中央国际部,打造国内外青年对话直播节目,助力青年外交工作,借助全国高校的国际交流渠道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同时,《青年参考》栏目也转型成为内外双向的媒体,对内进行国际资讯的传播,对外讲述中国的青年故事。

3.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转型加速跑。中青报社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和转型来带动自身融媒转型向纵深发展。第一,推动党建业务在体制机制中的引领与促进作用,坚持党的领导,由党员带头开展工作,保证自身发展方向正、动力足。第二,整合资源与人才,在旗下全媒体的内容生产和分发环节、后台业务的运营和管理环节等实现单一团队一体化运营,避免互相掣肘、重复生产等降低运营效率的问题。第三,改革绩效考核和人事管理机制,拓宽人才成长通道,聚焦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扶持优秀的融媒经理人、制片人、技术人才等,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得到成长、发挥价值。第四,整合力量,精简机构,充实资源。2019年,中青报社整合了团中央所属事业发展中心和网络影视中心。利用中心资源,报社能够调动更多的财力物力,有更充足的人才储备,从而在融媒体转型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二、温暖人心创精品

聚焦内容创新,生产出温暖人心、弘扬正气的精品才能真正在融媒转型中立于不败之地。

1.加大全媒体内容精品生产。中青报社的内容创新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注重市场需求,从过去的交付式生产思维转变为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产品思维,主动关注、调查、分析当代青年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接受什么,并以此为根据进行针对性内容生产;二是文风文体年轻化、大众化,除传统的评论员文章、通讯稿、访谈录等内容外,增加了更多的口述实录、亲身经历式的报道方式,文风更加活泼自由,文字中夹杂真情实感,通过温暖的内容更好地调动受众的情绪;三是生产方式改革,从过去的线条式、区域式信息采集与内容生产模式改变为多部门协同报道同一事件,增加创作者的自由度,使得内容呈现角度多元化、分析深度化的特征,用户得以在众多内容中各取所需,避免了内容同质化的问题。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青报社融媒体平台发布原创报道数万条,点击量达到数百亿,以网络专题等形式向用户展现我国抗疫的风采。相关内容涌现出众多爆款,如《互喊加油,四大“天团”会师武汉!网友:王炸来了,中国必胜!》一文,得到了青年群体的广泛关注,收获数十万点赞。此外,中青报社还参与了“一起学习,希望同行”公益活动,仅一个月时间便为5000名湖北贫困学生筹款800余万元。全国两会期间,中青网的“代表委员面对面”活动也有着数十亿的阅读量。

2.提高精品再造转化率。中青报社的融媒体转型中产生了一大批精品内容、精品栏目、精品话题,为提高这些精品的再造转化率,将品牌效应发挥到最大化,中青报社加速了网上网下、固定端与移动端的一体化进程。整合自身媒体资源,达到全媒体互相依靠、互相利用、内容互相转化的效果。gzslib202204012103

2019年,中青报社就完成了人员上的整合工作,将原本各自为战的团队整合进入同一办公空间。2020年,中青报社又完成了各个媒体终端向云平台的大搬家,以“融媒云厨”为依托,实现内容分享与交互、产品创作与孵化等各个方面的云端化。发挥出每一个创作者和生产部门的潜力,凝心聚力创精品。

当前,中青报社旗下的中青报移动端、中青网、中青在线等渠道的直接用户已经破亿,形成各有特色、互相补充的格局。同时,各渠道媒体之间互相学习、借鉴精品内容,结合自身特色进行創造性转化也为提高中青报社的品牌和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3.让主力军转战新媒体主战场。在向融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中青报社并没有放弃纸媒的传统战场,以理论性强、内容严谨、论述深入为特征将内容做深做精。但同时,中青报社将内容生产和创作的主力军转移到了新媒体的主战场,以中青网、中青在线、抖音、微博、微信等为平台阵地,集中优势创作力量,力求在新媒体上产出更多精品内容。另外,中青报社还与其他平台深化合作,助力内容的分发和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加强纸媒和新媒体的联动和对接,发挥纸媒的理论深度优势与新媒体广泛传播优势,从而强化媒体融合发展的纵深。

三、下接地气年轻态

中青报社的使命是为党育人,服务于党团在青年中的宣传工作,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服务于青年的学习与成长。因此,年轻化是中青报社融媒体转型的重要方向。

1.充分体现不可替代的青年特色。中青报社跳出传统媒体的束缚和固有思维的限制,敢于创新,以鲜明的青年态度进行内容牵引、技术优化,探索新的资本孵化模式和运营方法。特别是在与青年关系密切的志愿公益、就业创业等方向重点发力,立足青年视角、倾听青年诉求、使用青年话语,适应青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将有趣和有用、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结合起来。

中青报用VR互动的形式推出了《梁家河全景:带你走近青年习近平》的主题内容,让广大青年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总书记青年时的奋斗历程,达到了1600余万次的播放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专题团课《在疫情防控中体现负责任大国担当》唤起了青年一代的爱国热情,得到了1.4亿的点击量,参与学习和互动的人数接近五千万。2020年五四青年节期间,中青报社联合多家媒体和单位发起“致敬战疫青年”的公益活动,展现了当代青年的风采,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刷屏,微博的相关话题达到了30亿的阅读量。

2.做强做优做大学生成长平台。大学生是青年一代中的骨干。中青报社充分利用“云”技术,发挥“融媒云厨”的平台作用,对接高校、学生团体,尤其注重与校园媒体相结合,打造面向大学生的优秀成长平台,便利大学生学习、咨询、社交和自主的内容创作,真正地做到与平台共同成长,同中青报社共同进步。如中青报社2018年推出的“青年大学习”系列网上团课,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目前参与学习的大学生已经突破10亿人次。

3.充分发挥正能量明星效应。当代青年的成长环境与老一辈截然不同,相较于其父辈,新一代青年人的个性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倒推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改革,促使中青报社在内容创作和传播中不断创新。“青年大学习”系列团课多次邀请知名网络博主参与教学,在以年轻人为主的网络社区“哔哩哔哩”视频网(B站)中受到广泛欢迎的科技区UP主毕导、游戏区UP主老番茄,以及因甜美笑容而火遍B站的央视记者王冰冰都参与了团课的制作与讲授。另外,中青报社还将传承文化与网红明星效应结合起来,打造符合青年审美的传统文化电视剧《天地人心王阳明》。同时,邀请多位网红明星助力,以“传承的力量”、“文化中国”等为主题筹拍一系列纪录片、MV,筹办宣扬革命文化的五四晚会等。

面向未来,中青报社将继续以“融媒云厨”为中心,从内部改革、内容生产、市场需求三个方面共同发力,努力做好新时代主流媒体的融媒转型工作,为党在青年中的舆论宣传与引导提供助力。

作者张倩系商丘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薛亚青系临沂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郭广智.重大主题报道的全媒体传播策略——以中国青年报社的两会报道为例[J].出版广角,2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