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大变革”锻造行业主流媒体

2022-03-31 21:11施华
传媒 2022年6期
关键词:变革高质量

施华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这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对当下行业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引领。因此,行业媒体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能力本领,深化规律探索,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潮中,拥抱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努力实现新时代党的宣传舆论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变革  高质量  发展实践  中国水运报社

近年来,面临媒体转型发展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多重压力,中国水运报社积极服务交通水运建设发展,着力构建和传播交通强国话语体系,以党建引领媒体融合发展;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媒体转型升级,推进了媒体内容提升、融合提速、服务提质,使媒体传播能力更优、运转协调更灵、服务发展的能力更强,从而增强了中国水运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中国水运报社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以质量变革推动中国水运传媒服务全面升级

中国水运报社是报、刊、网、端、微、屏等多平台载体,是中央级服务交通运输行业的传媒矩阵。在新时代党的宣传舆论工作中,中国水运传媒紧紧围绕用户导向,移动优先、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渠道平台、内容生产、传播推介等方面,着力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从而扩大了媒体优质内容产能,实现了中国水运传媒服务行业全面升级。

1.深耕新闻品质,拓展服务渠道。近年来,中国水运传媒始终秉持“内容建设为根本”的理念,运用“中央厨房”机制下的内容生产平台,形成了从内容生产制作到传播效果监测一体化的新闻舆论能力。如今的中国水运传媒已经发展成为报、刊、网、端、微、屏等多种载体的媒体方阵,综合覆盖受众超过上亿人次。网民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内容更丰富、产品更多元。在新闻内容建设上,中国水运传媒在服务流程上“求畅”,着力在视频化建设上发力,通过采、拍、编、剪协同推进,实现内容输出可视化;在报道方式上“求活”,实施“线上+线下、短视频+直播”等多种报道模式,让新闻报道绘声绘色,让主旋律入脑入心;在采编业务上强化“速度”,全面推进“快讯+图片+视频+深度报道”限时生成发布的“四步响应法”,倒逼采编人员全员转型;在传播效果上“求爆”,大力提升视频传播的“引爆力”、“发酵力”、“推广力”和“扩散力”,提升了原创短视频产量,推动了网络现场直播常态化。如中国水运传媒承办了“我家住在长江边”互动宣传活动,开展多场直播,总播放量逾千万、微博话题破2亿、三次登上微博热搜榜,拓宽了媒体的服务和传媒效果。

2.体系建设“聚神”,打造“镇版之作”。优质原创内容是融媒体“镇版之作”和形成“刷屏之势”的关键。中国水运报社搭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全媒体供稿库,变单一单向供稿为互動交互发布,推动新闻内容的产品化,将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实现从单个产品创新向系统化创新转变。同时,以体系建设“聚神”,强化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形态、立体化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以品质提升“健体”,推进原创报道“硬核化”,主题宣传“爆款化”,策划报道“全景化”,内容运营“货架化”,用心用情打造更多读者喜爱、刷屏热传的新闻产品;以开放创作“造血”,签约特约研究员、特约摄影师,开放式新媒体内容创作基地、内容生产管理系统、新媒体商业运营体系等,全面提升新闻产品质量。

3.实施“超市”式供应、“订单”式服务。中国水运报社不断推进新闻流程再造、智媒平台建设、融媒产品开发、组织架构重组、广告策划运营和产业经营发展等工作,实现机构编制优化配置和全媒体资源整合;力做推动发展的“智囊”,通过“新闻+智库”,打造行业资讯数据库、资源存储共享库、行业专家智库等多个平台,将服务向战略研判、方案供给、价值传递延伸;力做服务民生的“桥梁”,通过“新闻+政务”,将交通水运管理相关的问政办事、咨询服务等融入媒体平台;力做助推经济的“帮手”,通过“新闻+商务”,策划各类会议、论坛、展览等,搭建品牌推广、信息咨询、产品营销的平台,推动服务能力提档升级。同时,精准对接受众需求,采用“内容+服务、政务、策划”的模式,切实打破信息孤岛,把握群众多元诉求;采取“超市”化供应、“菜单”化服务、“订单”式配送,及时有效提供智能化信息服务。尤其是在重大和突发事件中,协同相关方及时发布舆情信息,进行舆情预警和舆论修复,推进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以效率变革驱动中国水运传媒体系提质增效

在媒体融合发展大潮中,推动媒体效率变革是大趋势,顺应媒体高质量发展是新要求。中国水运报社紧紧抓住效率变革这根主线,坚持创新驱动,以技术赋能、管理升级,填平低效率“洼地”,实现提质增效。同时,坚持内容导向为魂、技术引领为要、创新管理为本,高质量推动中国水运传媒体系融合发展。

1.加快智慧融媒建设,放大传媒服务效应。中国水运传媒利用中央文化企业国资项目,抢抓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快速拓展数字影视,实现智能内容定制和精准推送;以智慧为传播“赋能”,让人工智能运用到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各环节,实现内容传播与先进技术融通共享,从“融媒体”迈向“智媒体”;让各平台为新闻“加彩”,打通报、刊、网技术平台体系,着力打造政务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和生活服务“四个中心”,将组织架构分为综合服务、新闻采编、产业经营“三大序列”,在新闻采编序列划分指挥中心、采集中心、编辑中心、视播中心、数字媒体中心“五大中心”,集成媒体功能,推动新闻流程再造和全媒体资源整合;设置全媒体记者、全媒体编辑、内容审核与技术保障团队,建立策、采、编、审、发及效果跟踪的全媒体模式。整合“报刊网微端”,推动“大小屏互联互动”,推动各类数据系统整合融合,大力优化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舆情监控、新闻策划、决策参考系统,推进报刊网传播系统建设。

2.完善内部体制机制,增强媒体竞争活力。在媒体效率变革中,必须推动媒体经营融合,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形成可依托市场资源良性运转的新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因此,中国水运报社一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内容生产、工作流程和人力资源管理在技术和制度的支持下形成统一标准,从组织结构层面移除新旧业态融合发展的障碍。在机构设置上加“力度”,推行扁平化管理改革,建立一体化组织架构,形成“总编吹哨、采编联动”的协同格局;在工作考核上加“精度”,以传播效果为核心完善考评机制,增加阅读量、评论量、转载量等考核指标,量化评价,奖优罚劣;另一方面加速业务扩能。在创新商业模式方面,推行“政务和社区服务”模式,聚合政务新媒体资源,为公众提供及时、权威的政务服务信息;在“技术服务”外包方面,通过外包技术服务,帮助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运营政务网站和“两微一端”;在“媒体电商”外溢方面,通过内容电商和数据库电商实现既有资源变现;在“用户付费”推广方面,通过订阅、会员制等新模式弥补传统广告收入下降带来的损失。

3.扩大新兴产业,提升经营效率。由于中国水运报社过去自身条件的限制,营收来源更多依赖于广告收入,营收渠道较少。为了从根本上来打破收入的单一性,报社积极开展跨媒体、跨领域的合作,在广阔的空间和范围推广自己的品牌,让自身的品牌价值更有创收潜能,成为一种新兴产业盈利模式。同时,中国水运报社努力创新“特色”产业,建立水运文化智慧博物馆,开发全景式、角色扮演性质的水运行业互动游戏,打造“VR长江”互动体验馆,组建中国水运文化创意公司,制作水上交通安全和水运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动漫,做大知识付费、流量变现蛋糕;加大与权威媒体平台、重要企业、行业单位联营,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展开合作。目前,报社旗下的五家公司为行业量身打造宣传策划产品,如承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和中国海员工会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为广东、深圳海事局和南海救助局等单位拍摄专题片,视频直播了川江数字航道应用推广等,提升了中国水运传媒的影响力和经营效益。

三、以动力变革赋能中国水运传媒持续发展活力

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增强肌体活力,就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向改革要红利,实现永续发展。为此,中国水运报社坚持以动力变革为抓手,着力提升人才动力、创新动力和精神动力,以此作为报社现代传媒体系的战略支撑,大力推进中国水运传媒高质量发展。

1.立足“全”,提升人才动力。中国水运传媒注重建设一支集内容采集、生产、传播、运营、管理于一体的全媒体人才队伍。一是优化人才队伍。报社通过“走出去”学习和“请进来”的传授,提升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融媒体运营能力。加大对具备策划、创新意识的采编人员的培养,以及融媒体建设中内容生产上的图片处理、视频剪辑、数据可视化等技术人才、网络工程师的培养和使用。二是优化薪酬考核机制。建立全员“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的薪酬机制,以岗位定绩效,以贡献排座次,每月对稿件分类打分,兑现奖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优化人才评价机制。设置丰富多样的创业平台,打破体制性壁垒,不分编内编外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充分激发全体员工的内生动力。做到让记者能力“更全”,以互联网思维推动人才队伍转型,培养更多“提笔能写、举机能拍、对镜能说”的“一专多能型”全媒采编人才;让中高层研究“更深”,推动成熟的采编团队向课题研究团队转型,形成“一套人马,两种职能”;使人才优势“更聚”,聘请一批特约记者和特约研究员,聚集一批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的行业专家,让人才活力充分迸发。

2.立足“精”,提升创新动力。中国水运传媒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通过“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实现全方位的传播效果。一是拓展传播渠道。将各个平台有机融合在一起,增强融媒体平台界面友好度、用户体验、产品活力、内容丰富性和趣味性等方面的吸引力,注重互动性,注重传播策略,占据信息传播过程主动地位,扩大平台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建立工作室制度,打磨特色化团队,建立专题制作、视频包装、音频传播工作室等一批适应网络社会和融媒体发展的特色工作室,打通传播链条,提升传播效果。二是強化品牌战略。依靠主流媒体的品牌影响力来扩大传播地域、人群和内容覆盖面,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和更长的生命周期。三是打造优质原创。优质原创内容是媒体“镇版之作”和“刷屏之势”,是融媒体产品吸引受众的关键。为此,中国水运传媒力求让内容传播“更精”,大力开发音视频及文化创意“拳头”产品,提升用户体验;让奖励方式“更活”,设立“重大项目创新奖”,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让创新动能“更大”,整合报社资源,培育中国水运传媒经济新增长极。

3.立足“强”,提升精神动力。中国水运报社以党建引领媒体融合发展,引导员工做政治上的坚定者,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做到思想上拥护核心、政治上维护核心、行动上紧跟核心,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引导员工做事业上的开拓者,强化主动融合、主动作为、主动担当、主动奉献的观念,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创优意识、开拓意识,高度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报社全面推进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来;引导员工做生活上的廉洁者,切实增强法律意识、纪律意识、道德意识、规矩意识,坚持“正派正气正向”的办报品位,把学习贯彻中央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同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丰富“上善若水”文化体系,打造以“专业服务行业、新闻创造价值”为共同愿景的价值体系,让个人理想与报社发展同频共振;让市场竞争力“更强”,通过报社“十四五”规划确立的发展路径,不断提升应对内外环境新变化的能力;让干部职工干劲“更足”,完善员工职业规划,畅通“晋升通道”,以人文关怀提升归属感、获得感,为建设现代智库型传媒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总之,努力实现“一流人才队伍、一流舆论引导、一流服务水平”的奋斗目标,走好全媒体时代的群众路线,为构建和传播新时代交通强国话语体系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作者系中国水运报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

猜你喜欢
变革高质量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卷首语
两场活动预热 凝聚区域高质量发展共识
德育中的变与不变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经理人变革指南